刘馨蔚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并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而且,数字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全球众多央行都已着手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中国也走在前列。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数字人民币实现精彩亮相。全新升级的数字人民币APP在各大应用市场正式上架,軟硬件钱包成功落地,智能合约、无障碍适老化产品等取得重大进展,多层次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支撑了试点地区的场景探索。
近年,中国人民银行扎实开展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各项工作,致力于打造满足公众需求的数字形式新型人民币,建设可靠稳健、快速高效、持续创新、开放包容的金融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抓手。
目前,中国在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双层运营”架构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的最优方案,也被各国央行广泛借鉴。
谈及“数字人民币生态发展”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对于中国这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经济体,要让数字人民币充分普惠、可得,最优选择就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
“在此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也不能忽略‘公共品’这个基本属性。”范一飞提醒道。
首先,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注重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安排,推动形成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与商业激励的机制,持续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持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的先发优势。
其次,要在尊重市场规律、市场主体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央行的作用,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数字人民币和传统支付方式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完全照搬实物现金和电子支付那一套。”范一飞称。他还指出,在市场实践中,需要各方切实发挥合力、携手攻坚克难。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既要注重融合,又要支持创新。试点本身也是探索的过程,要积极运用新理念,凝聚新共识,服务新发展格局,最终目的是给人民带来实惠和便利。
另外,分散决策、风险分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应与激励机制相辅相成。范一飞建议,数字人民币要运用好这个规则,在“双层运营”架构下坚持权责对等,一方面强化激励约束,避免权责不对称引发的各类机构行为扭曲和低效;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提升数字人民币生态的稳健性。
谈及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应用,范一飞介绍,作为央行货币支付体系的重大创新和升级,数字人民币在技术和业务模式上都有很大调整。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可编程性,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实现定制化支付。目前,智能合约已在消费红包、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
未来在具体推进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智能合约要在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和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方面切实发挥作用。智能合约本身需要具备一致性、可观测性、自强制性等技术特性,叠加数字人民币法币地位和“账户、准账户和价值特征”优势,有利于提升交易透明度,降低履约成本和违约风险,有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降本增效和监管能力优化。
同时,智能合约要坚持开放包容、公平竞争,要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双层运营”架构的原则下统筹推进,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垒。要广泛连接各类外部生态,确保在智能合约系统和外部系统、身份验证和合规性检查数据以及运行环境等方面实现互通,更高效地适应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
此外,智能合约要注意制度衔接和剩余风险防范。一方面,合约模板的合法性、一致性和通用性是智能合约发挥强制履约价值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建立有效机制对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有助于解决现实难题,但智能合约并不能消除各行业的原生风险,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探讨业务剩余风险管理问题。
“货币体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标准的统一尤为关键。在移动支付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打破支付工具之间的壁垒,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范一飞称。
范一飞强调,在推进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方面,受理环境和应用场景拓展亟待破局,而标准的统一和规范是关键所在。为了实现数字时代的“钱同币、币同形”,要从信息交互、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维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具体来讲,要推动数字身份、报文规范、二维码制、蓝牙和NFC等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商户也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范一飞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数字人民币是现代公共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对央行支付系统的一次大的升级。既包括技术上的升级,也包括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上的升级。通过这一升级,将实现全国支付市场的统筹、整合,打破支付上的壁垒,提升用户的体验,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底部支撑。
周小川指出,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把数字货币的重点放在跨境支付上。而数字人民币应将重点放在零售环节,可以给各类人群提供更大的日常支付便利。数字人民币在研发之初就已确定了可控匿名的设计思路,对个人数据和隐私进行保护,同时又能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监管需求。
“很明显,零售支付是做好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试想,如果两国各自没有高效安全的数字货币零售支付安排,就很难实现跨境连通。当然,这还需要国与国之间在外汇管理政策与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配合。”周小川称。
不久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消息,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积极响应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持续创新发展等要求,充分应用外汇管理便利化政策,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目前,上海地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支付机构有7家,银行有1家,机构数量和结算量均居全国第一,每年为超百万家中国卖家提供高效的全球收款服务,助跨境电商中小企业轻松“出海”并降本增效。同时,支持境内支付机构参与构建合规的海外支付网络,满足国人对全球化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为境内消费者提供跨境海淘、留学等经常项下的支付服务。
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总部辖内支付机构提供跨境外汇支付服务涉及交易金额136.2亿美元。其中,助力中国卖家跨境收汇金额合计81.9亿美元,服务中国买家跨境消费金额合计54.3亿美元。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指导辖内支付机构落实真实性审核义务,在合规基础上稳健开展跨境外汇电子商务的结算服务;鼓励支付机构与全国各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协会等合作,与产业各方共同探索解决境外推广、国际物流、税费等痛点难点问题,并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展联合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