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四个基本要素。另外,语文学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基本的字、词、句之外,语文学习的过程还是加工文本的过程。所谓加工文本,实际上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当中所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文本形成理解。理解不仅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与方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指向。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经验、生活与文本结合,打通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关联,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读文本,触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与文本的相遇是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感。首先要依据文章线索审明题意。文本感知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看,而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是契合学生的理解方式的。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会将教学训练点定位于“如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人物品质”“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等。笔者看来,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环境描写如何衬托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是如何通过自然环境(洪水)与社会环境(人)来凸显老汉的形象的。从这一教学重点、核心目标出发,学生对文本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与社会环境的描写有了深入感知、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课文要表现的人物是老汉,却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洪水、人?”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能够体会到环境描写在凸显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这样的感知、解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立体化理解。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能够对文本的写作内容与写作形式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二、品读文本,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更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细读文本,从而理其意、悟其神。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文本精彩的语言,感悟文本生动的表达技巧,把握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领悟文本表达的主旨。通过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体会文本表情达意方面的独到之处,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潜心品味文本,才能步入文本的佳境,才能逐步探寻到文本的真谛。一篇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开展赏析性阅读。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逻辑层次、逻辑主线。比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老舍的《草原》一文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课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了解不深,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为此,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画面,借助多媒体课件触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再如,学生对比喻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超常规的本体和喻体移位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就能促使学生发现文本的内在奥秘。原来,河是草原的生命之河。草原上的牛羊马群、蒙古同胞等都是伴随河而出现的。在河出现之前,作者侧重于描写草原辽阔、静寂,而在河出现之后,则凸显了草原的热闹,如牛羊多起来了,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等等。学生在文本语句的品味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三、研读文本,深化学生的文本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解意义和理解形式兼顾起来,从而让理解走向深层次。理解文本,不仅仅要把握“文本言说了什么”,还要把握“文本是怎样言说的”以及“文本为什么这样言说”。这样的一种文本解读,就是在初读、品读基础上的研读、拓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独特表达。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基本要素,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给出三个追问:“园子里有什么?我与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祖父的园子有着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研读。通过研读,学生发现同样是写园子,但前后的写法不同。前面主要写园子中的景物,后面主要写在园子里的游戏。而从景物自由到精神自由,正是凸显了祖父对自己的爱。那么,作者为什么有意地描写园中的自由生活呢?为此,笔者引入了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尤其是小说结尾处的呈现能让学生在娓娓道来的小说尾声中体验到一种荒凉之情。显然,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生活恰恰说明了萧红生活的不自由。在教师讲述了萧红的身世之后,学生会主动从多个层面去揣摩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
若初读和品读更多的是面向文本整体性的话,那么研读则更多的是指向文本的细节,也指向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个体经验与文本主旨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是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性的认知,同时也伴随着学生阅读文本能力的增强,伴随着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后个体观念的建立。总的来说,文本理解的主体是人。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的理解是不断生成、发展和深入的。通过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品读文本、研读文本,让学生不仅从文本的内容上,更从形式上对文本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理解原点,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引领学生的理解方向,助推学生的文本理解从外部走向内部,从浅层感知走向深层领悟,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内容进行理解性学习,实现学生语文课堂品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理解,促使学生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形成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形成对应着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应着思维发展与提升,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立身之本。
吴小建(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