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贯彻的基本教育理念。尤其是对于各阶段的班主任来说,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应该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初中是学生个体身心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照顾学生的情绪,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就“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现状
(一)班主任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应用起步较晚,即使在教育改革进程纵深推进的今天,依然有部分教师没有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部分班主任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需要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依然坚持传统的强硬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也应该尊重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转变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在“以人文本”理念的引导下统筹班级管理任务,真正发挥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从近年来的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由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进程日益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肯定,但是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等问题,大多数时间班主任依然是仅凭主观意愿来制定班级管理章程,这明显违背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要求。
(二)班主任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过于简单化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过于简单是目前班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传统教育思维的限制,很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习惯选择简单的“一刀切”方式,对于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而且,因为初中生的学习习惯普遍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弱,初中班主任会选择较为严苛的方式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因为畏惧心理而被迫服从班级管理。此外,因为师资教育力量相对缺乏等原因,目前大部分初中的班主任同时兼任学科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也牵扯了班主任大量的精力。这同时意味着,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班级管理方式的选择,大部分班主任的管理模式都呈现出极简化的倾向。例如,对于犯错的学生,很多班主任只是一味地惩罚和责骂,并不会仔细思考和询问学生犯错的原因,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也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管理中缺少针对性的内容
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内容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但是从目前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初中班主任并没有选择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内容,反而惯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自然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而是应该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和基础上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仅仅从性格方面来看,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有的较为内向,也有的较为外向,班主任并不能违背学生主观意愿地强迫内向的学生变得外向,而是应该针对学生内向的性格来进行班级管理上的调整。例如,内向的学生大多害怕与人交流沟通,此时班主任不能用强硬的方式来要求内向的学生必须要每天与他人交流多少句话,而是应该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进行友善的引导。如果该学生在班级内外交了新的朋友,或者在课堂上勇于回答问题,那么班主任应当给予合适的小奖励,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转变。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应当掌握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方式,切实促进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凸显学生主体,制定人本准则
人本化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必须要制定一份班级管理细则来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当然,为了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以往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也会在开学之初就制定一份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但是这套准则往往只参考了班主任自身的意见,反而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参与。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理念,在开展人本化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班主任必须要从人本化的班级管理准则的制定出发,切实保证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点,班主任应当对原有的班级管理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首先,班主任必须要肯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合理性,给予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比如,人本化的班级管理准则的制定就应当由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来完成。班主任可以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班级管理准则”的具体内容。每一个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都可以畅所欲言,由小组长来进行统计和汇总。最后,整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来将各个小组的意见分享出来,形成班级管理准则的最终版本。通过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制定管理准则,每一个学生都会对准则的内容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自然也就能鼓励学生自觉遵守管理准则的具体内容。其次,班主任必须要将班级管理的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真正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是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所以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准则的时候就应该着重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块。班长等班委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他的学生也能够对班委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最终在班级中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管理体系,这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应当肯定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真正从理念上进行人本化的转变,切实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應用,保障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萌发。
(二)依据学生特点,助力个性发展
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是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教育领域对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方面依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部分班主任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尽可能保证管理公平。但是,班级管理工作并非流水线作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项班级管理规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并不相同,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管理公平”只会导致学生的个性被压抑。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助力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这并不仅仅是对学科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此外,由于班级管理工作以常态化的形式贯彻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班主任应当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个体特点,切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肯定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可以吸取分层教学法的成熟经验来开展分层管理。每一个班级中必然会存在一些过于服从管理而丢失主见的学生,一般学生以及不服从管理的学生,班主任在面对这些不同特点的学生时也应该选择不同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方式。对于过于服从的部分学生,班主任应当适当减少对他们的硬性要求,转而用放宽性的要求来鼓励这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自我管理;对于没有明显服从和反对倾向的学生,班主任应当采取折中式的管理模式,兼顾集体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学生来说,班主任应当转变管理思路,用温和的管理方式来感化学生。在管理工作开展之前,班主任应当先了解这部分学生不服从管理的具体原因。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在学校打架是因为在家里也经常被父母打,班主任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应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改变学生家长的管理思路,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不良习惯问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维护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对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班主任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选择棍棒教育的方式,用责骂和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种强硬的班级管理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学生在内心里并不愿服从班主任的管理,只是因为畏惧而被迫的表现出服从的假象。所以,在这种高压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很多班主任都会因为要应付学生的阳奉阴违而头疼不已。
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双向的,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学生也要能够真切地明白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师生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真谛。所以,新型师生关系和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并不仅仅在于对班级管理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转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学生和教师这组本该和谐的关系似乎走上了某种身份上的对立,这导致师生关系之间存在着长期解不开的郁结。由于叛逆期和逆反心理的存在,班主任的严格管理往往会换来更加激烈的反抗,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遥遥无期。因此,班主任应该从思想上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身份和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学生主体地位回归以后,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完全主导者,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主任也不完全是班级的管理者。这意味着班主任必须要适应自身身份的轉变,从班级的管理者转变成班级的参与者,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管理班级,用科学且合理的班级管理策略来争取学生的认可。当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得到学生的认可以后,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班主任所作所为的良苦用心,并且真正愿意与班主任一起来建设良好班级,同进退、共荣辱,此时就可以真正实现和谐师生关系和良好班级氛围的构建。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依然有诸多应用,班主任应当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班级荣辱观念。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依然需要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不断探索,将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