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全面读文,关注细节

2023-05-30 11:17:46刘应福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选项原文博物馆

刘应福

应考锦囊

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音乐、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评论、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方式来看,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从能力来看,以确认、筛选、整合為重点,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特别注重对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能力的考查。据此,考生要全面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关注文本内容的细节,了解设题“陷阱”,做到全面整合、细节比照、准确判断。

1.文本特点

(1)一般论述类文本常见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常见的结构模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总式。(3)语句之间和段落之间常见的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等。掌握文本的思路和结构,考生可以找其对应的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果没有,可以先看段意再归纳。

2.信息比对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比较,锁定区域,排除干扰因素,求同求异,判断对错。包括:(1)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2)比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3)比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4)比枝干,看枝干是否一一对应。考生在比对时要特别注意: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找准干扰因素。

3.设题“陷阱”

(1)有意模糊范围大小。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以点代面。考生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限制语。(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一是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没有绝对的肯定,而选项表述则过于武断绝对;二是原文明确肯定,选项模糊其词,实则改变原意。(3)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时态)、必然或然(语气)。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故意将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存在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将必然性与可能性混为一谈,即把“可能”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4)有意混淆已然、或然或可能、必然,造成判断上的模糊、失误。(5)有意增删文中信息。一是无中生有,即选项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的信息推断出来;二是有意缺失,即原文中某些限制性的条件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有意略去。(6)有意混淆主次本末。文中提到多方面的信息、原文并没有将它们加以比较,也没有说明主次,选项表述却妄加臆测,说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说甲比乙更重要,等等;或原文已有比较,但选项表述故意颠倒几方面信息之间的主次本末关系。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反映出博物馆与社会互动范式的革新。博物馆被视为重要的文化治理工具,所承担的公共使命要求其能对公共事件进行即时和历史维度的展示。公共事件指的是与传统古器物和古代历史相对应的、反映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和自然事件。为适应当代价值观传播的要求,博物馆在公共事件的展示上积极探索新的叙事策略。

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有责任反思当前的社会问题并促进公众辩论。在实现上述职能的过程中,博物馆公共记忆媒介的作用被强调。艾利森·兰茨贝格认为集体记忆“出现在个人和集体经验的接口上”。博物馆恰恰提供了这种接口。博物馆作为记忆空间,具备多种阐释和参与的突出潜力,为记忆提供活跃的“线索”,超越了记忆的准确性,更关注产生、减少和混淆记忆的作用方式,从而使公共记忆被激活、滋养或挑战。

博物馆不再满足于服务一小部分受众,而是转移到公众生活和大众文化中。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记忆策略,趋向于将崇高精神带入普通领域,以及将已被边缘化或沉默的公共记忆纳入权威的主流叙事中,从而使博物馆与公众交流更为民主化,实现对当下和未来社会的风险管理。

但博物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忆“存储器”,而是作用于当下的即时建构和对历史的重建,成为记忆的“生产者”。博物馆对公共事件叙事的逻辑主要在于处理记忆关系,包括记忆所呈现的对象间的关系,如事件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记忆所附着的主体间的关系,如官方与民间的关系。

博物馆最初对公共事件的叙事,倾向于在伦理道德层面围绕两组价值观对立的群体展开,强调二元化的对抗。近年来,博物馆愈发意识到民主社会中存在各类冲突,叙事结构被重建为冲突各方间的复杂关系,更加鼓励多元化叙事。

长久以来,对公共事件的叙事表达始终以官方视角为主,而丰满的集体公共记忆,以及更多元的社会观点和价值取向需要民间视角的补充。官方视角更擅长用理想的而非复杂或模棱两可的术语重述现实;民间视角更倾向于表达公共事件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应该的样子。在当下,官方与民间视角的表达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了协同作用及多个主体共同发声。

公共事件叙事话语的转变可以从大屠杀展览中窥见一斑。以往大屠杀展览多以一种主导型话语展开,大屠杀的历史意义被降低成仅是对后世的警示。现在,对大屠杀的展览将记忆与身份认同、种族等众多话语联系起来。这种方式不再将重点放在对过去冲突的记忆上,而更关注对个人的苦难产生同情,引起不同背景的观众对侵犯人权行为的注意。这一转变反映出博物馆在处理事件个体和社会的记忆关系时赋予了事件个体超越本身的社会意义,扩大了记忆的时空背景。

在社会快速扩张和更迭的过程中,博物馆愈发重视自身对于记录、展示和反思公共事件的使命与责任,将公共事件以不同于学术展示的方式,转变为活动中的、可用的和可见的公共历史,能够营造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和更高层次的普适价值,在促进身份认同和强化国家主流价值观中可能比学术的历史和公民教育更有效。

(摘编自张昱《作为记忆媒介的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与传播》)

1.下列对文中“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指博物馆即时地对反映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和自然事件进行展览,是其作为文化治理工具的使命。

B.“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体现了博物馆作为公共记忆媒介的作用,艾利森认为博物馆连接了个人和集体经验,为集体记忆的出现提供了接口。

C.“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让博物馆和公众交流更加民主化,让当下和未来社会实现风险管理,这和使原本普通的领域崇高化的记忆策略有关。

D.“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的逻辑主要在于处理记忆关系,通过大屠杀展览引发对侵犯人权的注意,体现了博物馆对记忆所呈现对象间关系的处理。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过去,博物馆只停留在对传统古器物和古代历史的展览上,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博物馆也能进入公众生活和大众文化中,反思社会问题并促进公众辩论。

B.作为记忆空间的博物馆,超越了记忆准确性,为记忆提供活跃的“线索”,从而影响公共记忆,是一个既可建构当下,也可以重建历史的记忆“生产者”。

C.民间视角的表达更倾向于公共事件的现实情况,民间视角可以补充擅长使用理想术语的官方视角对现实的重述,使博物馆塑造出更丰满的集体公共记忆。

D.与学术的历史和公民教育相比,博物馆将公共事件转变为活动中的、可用的、可见的公共历史方式,或许更能对公民身份认同及强化国家主流价值观产生积极意义。

3.博物馆对公共事件叙事的策略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选项原文博物馆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跟踪导练(四)
让句子动起来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露天博物馆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