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与中国文学

2023-05-30 10:48李定广
中华瑰宝 2023年1期
关键词:观灯正月十五圆子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人们对其起源与确立的时间众说纷纭。元宵節主要民俗内容有哪些,许多人也不甚了解,本文从文学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元宵节的起源与确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元夜”“灯节”,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正式成为节日是在唐武则天时期。

《史记·封禅书》记载大臣谬忌奏请祭祀“太一”神,汉武帝“许之,令太祝领祠之于忌太一坛上”。唐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可见,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汉武帝信奉神仙,祭祀太一神不仅在正月十五日,只是这天祭太一神最为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灯火祭祀到天明,这就是后世正月十五日张灯结彩的源头。

东汉时期,正月十五日主要举行佛教和道教祭祀活动。魏晋南朝时期,仍以祭祀为主。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来看,当时在荆楚一带正月十五日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这一天的主要纪念方式是祭门、登高和迎紫姑神,并没有与灯会相关的习俗。与此相比,北朝正月十五日已经形成“行乐”习俗。据《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于开皇三年(583年)正月上书隋文帝,叙述“近代以来”京城和各州县,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请求隋文帝下诏禁绝这些节日习俗。隋文帝主张节俭,迅速采纳柳彧的建议,禁止了元宵张灯娱乐活动。

隋炀帝时期是正月十五日从祭祀为主变成赏灯娱乐为主的转折点。据《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日洛阳举行了盛大的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从此一扫汉代以来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而开元宵行乐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元宵节正式被确立为全国性重要节日,主要是因为唐武则天实行的“放夜”制度。我国古代自先秦至明清一直有“宵禁”制度,由京城官员“执金吾”掌管,日暮击鼓,鼓声一响就禁止夜间活动。而元宵节实际上属于夜间的节日,“宵禁”制度自然影响了元宵节的确立。唐时,武则天首次做出元宵节开宵禁三夜的尝试,称为“放夜”。唐韦述《西都杂记》载:“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为了庆祝元宵节,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再宵禁,允许百姓张灯结彩。

武则天时,宰相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描述了元宵节取消宵禁的场景:“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由此产生一个成语“金吾不禁”,引申指国家太平,社会治安良好。大臣崔融在武则天去世后作《则天皇后挽歌诗》曰“宵陈虚禁夜,夕临空山阴”,称赞上元开宵禁是武则天的功劳。从此唐朝把正月十五日作为“燃灯”节,唐玄宗于天宝三载(744年)重申开宵禁“燃灯”—“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会要》卷四九《燃灯》)。

看:观灯、赏月的文学描写

观灯、赏月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梁简文帝萧纲的《列灯赋》很可能是最早对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描写:“聚类炎洲,疏同火树。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隋炀帝有诗《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这里的“法轮”是借佛教词汇指月亮,“灯树”“花焰”则写的是灯笼之多,展现了隋炀帝元宵观灯、赏月的热闹景象。

写元宵观灯、赏月最著名的还是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描写东都洛阳城张灯结彩,人山人海,追赏明月,热闹非凡,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闹元宵”。唐人崔液的《上元夜》写得也很精彩:“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其描写了长安城全城家家通宵彻明观灯、赏月的热闹场景。

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有名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其中“月与灯”是两个关注点。王安石《上元戏呈刘贡父》有佳句“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这是成语“万家灯火”的出处。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把元宵满树灯笼比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明唐寅《元宵》有名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更是将赏月与观灯融为一体。《红楼梦》中贾雨村在元宵节所作《对月寓怀》亦是名篇:“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篇只写元宵赏月,以月代表人们的美好愿望。

玩:猜灯谜、放烟火的文学描写

宋代还产生了元宵节赏灯谜的活动。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所谓“以绢灯剪写诗词”“藏头隐语”说的就是灯谜。《红楼梦》写到元宵节元妃省亲,元妃所作的灯谜是一首七绝:“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其谜底是爆竹,诗写得生动传神。

以火药为基础的烟火花炮,在北宋还没有发展起来。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爆竹”还只是火烧竹子,到南宋以后烟火花炮才盛行起来。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记载南宋临安城“烧烟火、放爆仗、火戏儿”。《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庆赏元宵,每须有数火,或有千余人者。”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皇家放烟火的盛大场景:“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

南宋朱淑真《元夜遇雨》诗,写她因元宵节下雨而看不到烟火的遗憾:“烟火笙歌是处休,沉沉春雨暗皇州。危楼十二阑干曲,一曲阑干一曲愁。”辛弃疾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中的“更吹落,星如雨”很可能写的就是烟火。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元宵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百姓挤挤杂杂,在大街小巷通宵娱乐。

食色:吃元宵、男女定情的文学描写

元宵节吃元宵,从宋代开始成为民俗。“元宵”作为汤圆或汤团的别称,得名很晚。宋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团子”。南宋史浩《人月圆·咏圆子》曰:“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此文描写元宵节夜里吃了几碗元宵,香气扑鼻,寒气顿消,粉脸生红的情景。史浩《粉蝶儿·咏圆子》写煮元宵加糖的生动场面:“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周必大写元宵节煮元宵也较有名:“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如果说上巳节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情人节”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我国唐宋以后最火热浪漫的“情人节”。这一夜,传统礼教的禁锢不复存在,未婚男女可以“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绽放出爱情的花朵。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朱淑真的“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元夜》),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所描述的都是元宵之夜约会定情的情景。

元宵节是我国的通宵狂欢节,也是最美丽浪漫的节日,更寄寓了诸多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故而历代文人特别青睐此节,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的数量是其他节日难以比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观灯正月十五圆子
2023元宵观灯
正月十五夜
找不同
清明圆子
观灯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正月十五雪打灯
藏在地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