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志超
秋日,风和日丽,松柏苍翠。应梅州好友之邀,我们从兴宁新城驱车,前往大坪镇金坑村十二肩岭古道参观。
这是一条由卵石和块石拼砌而成的古道,沿着山坡蜿蜒向前延伸。沿着古道前行,山野的芳香扑面而来。沿途接二连三地设置了各式不同的确标识牌,方便游人游览,增长知识。走着,走着,但见一尊半蹲着,手提挑担的英俊男子挑夫铜像。铜像不远处,是一座石砌的茶亭,古色古香。好友告诉我们,这是十二肩岭古道上的茶亭。我们赶紧与铜像合影,单人照、双人照、集体拍照,美好的瞬间定格在手机里。我们开怀,我们朗笑,感受到生活的甜,生命的美。
茶亭内两侧设置古道人文历史宣传专栏。继续前行,茶亭不远处,有一棵棵枝叶茂密的高大古榕,顿觉一股悠静古朴的韵味袭来。行走着,我们看到一处建筑遗址,墙基仍在,依稀可见昔日之繁荣。好友说,这是一间伙铺的原址,供官员、挑夫、商贾路过时,进去歇息的。当年,这里还曾有饭馆、茶馆、杂货铺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到了上世纪50年代,随着新公路开通,这些店铺因古道的沉寂逐渐失往日的风采。
面对一座座紧密相连的青山,我问,古道为什么称十二肩岭?好友笑容可掬地说,当年客家先辈、挑夫用肩挑油盐、布匹、煤油、火柴等物品从兴宁出发至江西售卖,再将江西的米谷、水果、茶叶等挑回兴宁。这里山岭高峻,山路崎岖,蜿蜒曲折,客家先辈、挑夫要翻越此岭,必须回轮换十二次肩才能把等物品挑上去,因此得名为“十二肩岭”。在此,我不禁浮想联翩,感慨如是:千百年来,先辈、挑夫们一路上攀爬高山,风餐露宿,奔向异乡,奔向境外,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好友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宁人民支援江西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物资,也从这里运输;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也从条路走过,去杀敌。所以,十二肩岭古道,是一条红色革命之路。
我们来到烽火台。俯瞰远处,气象万千,四下里一片开阔,一条蜿蜒的罗岗河向远处延伸。明清时期,商贸繁荣,通行竹筏、木筏等简易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作运输,合水水库建成后,罗岗河的航运史才结束。这条水路,还传颂着一个家境富裕的寡妇黄姑,变卖家产,筹款建造石桥—鹅峰桥的故事。鹅峰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百姓过渡和生活,人们纷纷称赞黄姑的高尚情怀。做人,就要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行走到一个山坡上,看见一个屹立的人形巨石,好友介绍,叫“望郎石”,又名“望郎归碑”。相传明朝末年,山下金坑村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恩爱情笃。由于被财主逼债,男主人只好远走他乡谋生还债。夫妻离别之时约好相见的日子。自丈夫走后,妻子日益思念,她每天天未亮便到十二肩岭的山顶上去眺望一会儿,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几年过去了,仍不见丈夫踪影,因愁肠百结,有一天她在山顶忧郁而亡。那块屹立的人形巨石,就像她为等待丈夫幻化而成的,故此起名“望郎石”。“望郎石”是一座宽1.4米、高2.8米的人身墙,上面镶嵌有碑记。这个故事被人传颂至今,除了感动于忠贞的爱情,更是众多挑夫、商旅的家庭期盼亲人能够平安回来的心理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