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贡献

2023-05-29 18:24张利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张利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学的维度来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这一思想内涵的丰富,拓宽了研究视角。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认为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同样,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强调科学永续发展。改革开放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全面、科学地开出了适合中国现实的“药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关系,同时也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本质上的差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聚焦阻滞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就环境污染、经济转型和民生事业发展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予以深入解答。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着眼于科学永续发展,更加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質的要求,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全人类福祉出发,拓展了人类文明的新内涵。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离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同样人们如果不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就会遭到毁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自然环境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享受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是每一个人应当拥有的基本权利。人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坚持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自然,也是保护人类自身”。③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物质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社会民生,科学诠释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人类起源于自然,人的生活也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自然环境好坏客观上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关注于人的发展的需要,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根本点,提升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方面,人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老百姓对于蓝天常在、清水长流与空气常新的渴求,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改变。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自然和敬畏生态,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不仅是对于人类文明内涵的拓展,也科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第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注重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纵观习近平近年来的著作和论述,除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尽力补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乡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的新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了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内核。

第一,坚持和发挥人民主体的地位、作用和权益。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切和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境界。“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人民”的次数高达80多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理论品格,是对“以人民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科学诠释。

第二,人民主体地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得到强化。进入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得以发挥。但现代社会在促成人们普遍、全面经济联系的同时,也使社会关系的异化作用在全球规模上表现出来,民粹主义、单边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浪潮等事件频发,严重冲击着现代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和人的发展等课题,十分尖锐地摆在全人类面前。西方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本质,不断地强化物对人的统治,最终导致人屈从于物的异己力量。随着全球竞争日益加剧,这种异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加剧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风险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避免这样的不确定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⑦显而易见,人类影响着生态文明兴衰的历史进程,成为与自然交往诸多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盲目和短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永无休止。如果人类不敬畏自然,生态文明就得不到真正的修复和发展。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民的需求已经从“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面对新矛盾、新形势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剥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

第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与国际担当。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向全人类敲响了生态环境危机的警钟。在以往所有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约75%为人畜共患病,即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如何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国家面临的问题。2021年,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就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朝着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奋进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保护地球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强调疫情防控、环境保护不能局限于一国的利益,任何国家不能置身事外,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宏大的国际视野与责任担当。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必将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道法自然,无论是东方哲人,还是西方思想家,都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因此,在自然面前,人的存在是个可选项而非必选项,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而不被自然所遗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自然法则,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载入我国宪法,使之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人学的角度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行动指南。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以人的全面發展为目标的根本关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这一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总体布局的大系统中,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却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历史规律,并和其他四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生态文明发展完善了,其他四个建设才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实现的物质条件。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根本关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

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实践证明,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物质财富,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的发展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惩罚和教训。这说明自然环境保护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同向同步、相互影响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最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中国化将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互为因果、和谐共生的逻辑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既直接或间接生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人的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绿色发展方式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促进和推动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广泛传播,增强和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意识,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

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页。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⑥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30日。

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43-244页。

参考文献:

[1]刘斌.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2(2).

[2]李超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认识论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

[3]秦国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生态观的关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1).

[4]王雪钰,侯凤英.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22(1).

[5]李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J].理论月刊,2021(11).

[6]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J].学术月刊,2021(9).

[7]柴艳萍,王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J].理论视野,2020(4).

[8]王铁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J].理论导刊,2021(2).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