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坐在办公室里的生活是不满意的,于是挤出时间,背上照相机,突破两点一线的框框。
若说看城市的风采,在繁盛之区登高俯瞰,便能把时尚的高楼商厦、地标性建筑、蜿蜒的车流收进眼底﹔若说感触城市人的细致实在的生存,还是走进城市的皱褶去好。因为大街上的生活景象已是见惯了的,一览无余的;皱褶里的,却有我们忽略了的和个性化的东西。
城市的皱褶么,在上海是它的弄堂,在北京是它的胡同,在澳门,便是上上落落、弯弯曲曲的横街窄巷了。
我从龙嵩街、高楼街到妈阁街,再从龙头左巷走进街巷分布密如蛛网的下环区。从常年寄售西洋牛油糕、西洋豆捞、松仔饼的架深洋行开始,从洋行的古朴木制百叶窗和牛油糕凝滞的油光开始,嗅到微微南欧味。这味道在进入高楼街便浓重起来,一直到亚婆井前地形成一个高峰。
眼前的亚婆井别墅翠竹青青,但铁门缠上了锁,花圃与小径积了被风吹到一处的垃圾。那座外貌完好的小平房,从落满尘土的窗台窥进去,楼顶坍塌处露出大片天光。亚婆井前地的浓树荫下,设置了一个绿色咖啡亭,颇有情调的样子,但人去楼空。这儿的生活已抽空了,在斜阳下飘忽着荒凉。
抄一条叫龙头左巷的近便小路走去,立即会有从梦幻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中来的反差感。
绕过南巫围,走进幻觉围,往回折返太和街,出三巴仔斜巷,从太和斜巷走近六屋围,便堕入下环区的街巷蛛网中。分布在斜坡上的短窄街巷拐扭穿插,似断仍续,楼房挨挨挤挤,维持着从前留下来不讲究合理布局的居住格局。稠密的环境,使这儿像经过压缩一样,超负荷地藏了许多东西,一切都是浓稠的,充盈着声息相闻、无遮无挡、贴身贴肉的街坊街里的感性。
不允准机动车行走的小路上,摆上想丢舍不得丢的家杂。一堆张家李家的孩子在追逐叫喊,玩出小游乐场的气氛。简陋的小食店不少,仅做附近人家的生意,买卖小再加上彼此熟络,吃的和干的都意态松弛。稍宽街巷的铺子做了小工场,打铁声、锯木声尖锐地交响,噪音常规化了,软化成一种絮絮叨叨。
这个古老居民区,不少老房子早已拆建成高层的大厦了,黄昏,在阳光投不进的城市皱褶里,已有年月的大厦更加黯旧。好几处空空的待建地盘,是老年人嘴巴里的缺齿,尽是风霜。
往下走,是下环街市了。黄熟的暮色中,人往人来,都统一着节奏,忙忙碌碌的营生,各有各的操持,都急手快脚。急得天一下子疲憊下来。
亚婆井的夜会是很长的,但这儿的明天却在人们还未睡够便很快到来。
(选自《走在城市的褶皱》·汤梅笑)
赏 析
澳门作家汤梅笑用温暖的笔触写下了澳门亚婆井给人的感受。“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昔日是澳门的主要水源地。亚婆井周围保留了澳门很多的古建筑。在那里,作家感受到历史与现实、宁静与喧闹、悠闲与忙碌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在世间鸣奏。作家以惊人的感知力捕捉到了隐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声音、味道和建筑,更捕捉到了生活。黄昏时,让我们跟随作家的脚步,触摸澳门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