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流人看东北方言的形成

2023-05-26 09:15:59黄楠李光杰
经济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方言

黄楠 李光杰

摘要:文章从清代流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产生原因角度出发,简述了流人及流人文化对东北地区语言建构的影响。通过分析流人对东北地区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的影响,认为流人的汉语语言与当地语言产生了语言接触,从而使清代流人语言对东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清代流人流人文化语言接触

中图分类号:F126: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242-02

东北地区语言隶属北方方言片区。由于不同民族的聚居、流人以及移民迁入,使这片土地上多样文化得以汇集,语言间也产生接触并进行优化性融合。清代流人语言加入,对塑造东北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代流人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初,顺治帝定都北京,从东北带走80余万人口,出现了“罄国入关、尽族西迁”的情景。彼时,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变得更加荒凉。为了改善这种境况,统治者制定了招垦政策。从1644年的40万人口到1911年的约2000萬人口。[1]不到300余年的时间里,大量的汉人移居关外,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由于人口增长数量巨大,对满族文化的独特性产生冲击并且影响了统治阶层在东北地区特殊的经济利益。清王朝设置禁关令、修筑柳条边,施行封禁政策。这样的举措实则是与满族上层贵族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清代时期,盛京、吉林至黑龙江一直被统治者称为“龙兴之地”,是因为东北地区虽然人迹罕至,但非不毛之地,拥有丰富的物产,如“参矿果木”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尤其被称为“东北三宝”的人参、貂绒和乌拉草,更是与民生脉脉相通。遂即出现了康熙初年的“永著停止”。最终,清代的封禁政策以失败告终,战争、饥荒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其中,流民与流人活动更是对封禁政策产生巨大冲击。从初期招垦时饱受质疑,人民被迫迁徙,到中期封禁政策时禁止迁徙,直至后期开禁时大批移民主动加入。东北地区便被不断注以多样语言文化,从而逐步塑造了东北方言的独特风格。

二、清代流人产生的原因

流人,即因触犯统治阶级所制定的律法后而被放逐的人。清代流人遣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抗清斗争的失败者、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科场案和文字狱的牵连者以及渎职的官员及其家属。流人身份的构成复杂,并且来自不同的地区,对被流放地的文化环境、生存环境、人口结构及语言交往等造成巨大冲击。加之清代时期东北地区经济萧条、文化闭塞,不同少数民族都在这片土地上杂聚。如对以游猎为主要生存手段的赫哲族就曾有文献这样记载——“其人不知岁月,不知生辰。”东北地区满汉社会文明程度差异较大,这也是满语文衰落的内在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流人先进知识的注入使清代东北地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流人文化,形成了一种以流人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氛围。

三、清代流人文化

我国文人自古有“穷而后工”的精神,正如悲惨境遇中勉强生存的流人,他们虽背井离乡却拥有着“采菊东篱下”的心境。在结社之风影响下,流人们笔耕不辍,在东北地区这片文化荒漠中不断耕耘,为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艺术等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流人不仅传播了汉文化,还促进了汉满文化融合,对清代东北地区语言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吴兆骞是被流放东北地区的典型人物之一,其因科场案而被遣戍塞外宁古塔,与张绪彦、姚琢之等,这些同样被流放到这里的骚人迁客结为“七子”诗社,相约每月集会三次。[2]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不吝笔墨描写出一幅幅壮丽的东北流人史卷。作家祝勇曾说,“流放辽宁的汉族知识分子,意外地成为了普及汉族文化的最佳讲师。”[3]流人活动不断为清代东北地区注入新鲜血液,使满汉文化产生交融,从而为地区方言语言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流人活动带来的民族融合,其深层次表现就是语言同化。

四、清代流人对东北地区语言的影响

(一)流人活动发展东北方言

清政权建立以后,统治者借助行政力量,才使得满语占据主导地位。[4]如“旗民分治”政策的推行,保护了满语文的发展环境,加速了汉人子弟的“满化”。但由于满语自身存在局限性,满语的语汇匮乏,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不得不借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导致汉语借词大量涌入东北地区,不断稀释着满语文的生存环境。在清代推行服装改制中的“十从十不从”中就有“役税从语言文字不从”的说法,但此说法并非官方法令,在学习中仅作辅助材料了解,不作结论。在满语生存环境本就逐渐式微的情况下,流人活动加速了满语走向消亡。同时,东北地区在人口分布上形成了土著民族与汉族“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尤其是满汉两个民族开始了大面积、多层次的接触。[5]购买汉人奴隶,满汉通婚,更有“旗民分治”下满族人对汉文化圈的向往等因素,都使得固有的满文化圈开始崩溃瓦解。流人所带来的汉族文化渗透,影响较大的还有内地民间文学作品等书籍的传入。据康熙初年流放到宁古塔的杨越之子杨宾所言:宁古塔书籍最少,惟余父有《五经》《史记》《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6]虽然藏书数量较少,但是对于彼时的东北地区来说也有如甘露,杨越寓所门前来借阅其书的满汉子弟络绎不绝,成为一个文化传播场,为汉族文化和语言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二)流人授业传播汉语文化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高峰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北地区成为不同民族语言接触十分频繁的区域。[7]不光是移民起到了语言传播媒介的作用,流人在其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在汉官学方面,嘉庆元年(1796年),黑龙江将军宗室永琨选齐齐哈尔八旗子弟20人跟随流人龙光瓒学习汉书:在民间方面,学习汉族文化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由于流人原来所处的社会阶级,并不需要他们进行自给自足的劳动活动。所以当他们被流放到“苦寒之地”时,生活技能基本为零,为了生存,流人不得不想尽办法去谋求生活。这时,知识则成为了他们进行交换基本生活物资的资本。如,江苏籍吴兆骞曾授课与宁古塔将军二子:江西人王亭霖教授八旗“义学”:浙江山阴人杨越“于其乡人教以诵书”。“流人通文墨,类以教书自给”是对当时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流人在进行中原文化输出同时,将各地的方言融入到了东北方言之中。清代流人收徒授业,一方面丰富了东北地区原生语言,对满语文化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东北地区满语向汉语的转换进程,使汉语逐渐在语言场角逐中占据上风。

(三)流人性情塑造东北方言特性

流人豁达的性情对东北方言特性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文化是在历史中凝结的,东北方言特性之所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人心境映射的影响,这表现在东北方言豁达、直率等方面,由此形成了新的人文景观。从流人角度看,他们远离了中原地区,逃避了复杂的人际利害关系,少了礼法制度束缚,使得思维取向更加简单自由。由于流人与原住民族的语言接触,流人语言融入东北方言之中,这就使东北方言深深地烙上简明扼要的印记。从另一个角度看,原住民对流人的接纳,对流人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是塑造东北方言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东北方言词汇中不仅以汉语文为底层,更是受到外来词汇的影响,流人语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音、语调的变化,还潜移默化影响着东北方言的语法结构,同时产生语言借用现象。如山东方言进入东北方言词中的——“投”,词义为用清水漂洗:“一丝儿”为副词,形容很少或微量。[8]这些词皆为形同义同词汇,这些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语言借贷,正是对东北方言宽容性的诠释。

(四)流人文化冲击地域文化为汉语推广提供基础

宗教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东北地区的宗教信仰处在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之中,从早期自然生产力低下时期的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最后演变成萨满文化。其中变化与汉文化流入与传播有紧密关系。自然崇拜是由于东北地区“靠天吃饭”,土著民族的耕作、狩猎与“地、风、火、雨”紧密相连,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产生敬畏之心。图腾崇拜则是与土著们生活方式有关。土著民族以满族人口居多,其他民族如鄂温克族、赫哲族、蒙古族占据少数,他们主要以游猎为主要手段获取生活物资。图腾崇拜则是和某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植物或动物建立亲缘关系,使之成为信仰,并以此进行群体区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人带来了纸张、绘画与雕刻技术,这些也改变了东北地区崇拜内容的形式,即从对实体过渡到对“神像”的崇拜。例如,“索伦”三部等族人用兽皮或纸张制成偶像后加以崇拜,在此之前,这些土著民族几乎都是以动物的实体——皮张和形体作为崇拜对象。[9]在随后的萨满文化中,流人所带来的汉民族文化则体现得更为深刻。萨满教在东北地区的满——通古斯语族所属民族中普遍存在,他们认为萨满具有与灵魂对话的能力,“送魂”与“跳神”则是其代名词。但随着汉文化的传播,萨满为人驱邪治病的巫术逐渐转为采用草药和针灸治疗疾病,这说明有部分萨满已经向医生转变。[10]在流人文化的冲击下,地域文化中固有成分不断被消解,甚至一些习惯与传统逐渐消失。宗教信仰作为上层建筑不断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东北地区文化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

(五)流人先进技术促进汉语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强,并且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但清朝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开发程度较低,导致其整体经济落后于中原地区。大量流人涌入东北地区,其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同样作用于东北方言的形成。广大流人带来内地先进生产,对当地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如酿蜜、酿酒、制碱技术的传入,极大促进了当地手工业发展,方式济就曾在《龙沙纪略屋宇》中做过“工匠皆流人”的论述。流人带来的风俗习惯,同样推进了东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在服饰上面,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渔猎的生活方式,多使用兽皮作为制衣材料,杨宾在《柳边纪略》中曾记载,当时土著民族是“富者辑麻为寒衣,脞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当布帛、绸缎等面料被人们所知晓并流入使用时,它们也作为新的底层词汇入东北方言之中。在住房方面,东北土著民族有着“夏则剿居、冬则穴处”的习俗。以赫哲族为例,他们多居于半穴式房屋——地窨子。当流人技术传入,他们开始“破木为屋,覆以其皮,且炕牖之”,形成一种较为简易的原始住宅。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学习流人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增强了学习汉语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逐渐使当地少数民族认同、接受并开始学习使用汉语,为后期东北地区汉语取代满语奠定了环境基础,为东北方言的最后形成创设了条件。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敏感的存在,同样也是最容易洞察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东北地区由于各类借词的汇入,使之拥有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魅力。对于东北地区语言溯源,学界认为其来自古代的幽燕方言。所以,综上所述,东北方言是在幽燕方言基础上,受流人语言影响,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国内与国外移民语言的一种优化性融合。不仅具有土著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还是当时东北地区各类文化交融情景的缩影。

东北地区多种文化相互接触、融合,并将这种地域文化影响到语言体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方言。[11]清代流人及其所带来的先进文化,不仅在文化上拉近了东北地区野蛮与文明的距离,更多是产生语言上的接触,从内核上促成了东北方言的形成,是东北方言定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流人对东北地区语言影响,有助于从语言层面了解东北满族文化结构转型的动因及东北文化的建构要素,并对社会记忆进行保存,从而夯实文化自信体系,体现城市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的统计分析[J].人口学刊,2004(04):49

[2]赵鸣岐.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秋笳集》[J].史学集刊,1990(04):28

[3]祝勇.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指挥观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92

[4]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193

[5]李光杰,崔秀蘭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173

[6]章旋.试论清代东北流人对宁古塔的文化贡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8

[7]李光杰,崔秀兰.清末民初东北少数民族通用语的转换[J].贵州民族研究,2016(03):180

[8]刘婷,苟芷祺.移民背景下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的词汇联系——以哈尔滨、济南方言为例[J].北方文学2016(13):110

[9]吕光天.北方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316

[10][意]齐木德·道尔吉.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41

[11]于为.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 (11):144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通讯作者:李光杰(1968-),男,黑龙江安达人博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东北方言。】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方言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6:10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