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发布 等8则

2023-05-26 03:40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3年4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火星协会

关注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发布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显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TD/T 1073—2023)(以下简称《规定》)行业标准已通过审查,自2023年3 月5 日起实施。该《规定》适用于城市层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其他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可参考执行。

《规定》倡导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共建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可控等工作原则,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定义与数据内容要求、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应用技术流程、典型场景的指标与数据服务要求,提出了城市安全底线、城市人口结构、城市职住平衡、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区域联系5 个应用场景及其6 个典型指标,鼓励城市在此基础上探索增加新的应用场景。

《规定》明确,各城市在运用大数据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时,应按照本文件相关要求进行必要的数据校核。当数据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均高于本文件要求,并在多场景(高于一次)验证校核、分析方法成熟并经省部级以上(包含副省级城市及城区常住人口在500 万人以上城市)政府机构采用的数据应用,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服务依据。

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工作研讨会召开

4 月20 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举办的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工作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会议以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职责、协同发展”为主题,研究讨论了《关于促进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协会的指导、组织作用和各省级协会优势,加强对省级协会工作的支持,加强各协会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健全协调配合、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履职尽责。

《意见》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智库型行业协会为方向,坚持创新发展与守正合规并重,持续推动协会不断提升发展,为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意见》明确了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重点职责,提出了多项机制建设措施和总体目标。

中国测绘学会多测合一团体标准研讨会召开

4 月7 日至9 日,多测合一团体标准讨论会(第六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21 家单位、37 位行业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根据“放管服”改革以及政府倡导的“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的政策要求,结合当前现状,即国家和行业层面尚未发布统一的多测合一标准,因此急需制定测绘行业内的社会团体标准,弥补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空白。《多测合一基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的总体要求以及控制测量、基础要素测量、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的测量、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的测量、施工监督阶段的测量、竣工验收阶段的测量等工作。《多测合一成果规范》规定了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施工监督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各测绘事项的数据成果要求。

科技

我国首部南海沿岸海湾30年变化图集出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南海海洋研究所编制的《南海沿岸海湾土地利用变化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图集》由序图组和主图组两大部分组成。序图组从世界范围介绍南海区域,宏观描述南海海湾地理位置、区位关系、地形和经济概况等基本背景信息。主图组包括中南半岛篇、马来半岛篇、苏门答腊岛及周边篇、加里曼丹岛篇、菲律宾群岛篇五个篇章,共计43 个大型海湾。《图集》以卫星遥感为技术手段,结合实地考察,融合文献和科考资料,采用层次解构手法,从本底环境、整体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专题、城镇与港口等五个层面对每个海湾进行解构,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987 ~2018 年南海沿岸海湾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自然、经济等要素的关系。

中国首套1米分辨率的全国土地覆盖数据集(SinoLC-1)上线

武汉大学博士生李卓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洪艳教授等基于深度学习的框架和包括全球土地覆盖(GLC)产品、开放街道地图(OSM)和谷歌地球图像在内的开放访问数据,建立了中国首套1 米分辨率的国家级土地覆盖图(SinoLC-1),近期已上线在zenodo 上。

该数据为GeoTIFF 格式,每个城市数据的命名方式为“G_P_C.tif”,其中“G”表示地理区域(中国南部、中部、东部、北部、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信息,“P”表示省级行政区域信息,“C”表示城市名称。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1 米土地覆盖地图命名为“Central_Hubei_Wuhan.tif”,土地覆盖类型的值与类型之间具有对应关系。SinoLC-1 还添加了“交通路线”土地覆盖类型,更精确地描绘了城市和城市模式的细节。整个SinoLC-1 土地覆盖产品约为150GB,根据中国七个地理区域将数据分为七个相应版本。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4 月24 日,在2023 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 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据悉,“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于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7 月历时8 个月,实施了284 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 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 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 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数字

8分钟

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珞珈三号01 星”实现了遥感信息服务时间从数小时缩小至8 分钟的突破。这将助推卫星遥感走向大众化,大众在手机上安装定制开发的智能App,就可以像“玩”微信一样“刷”卫星。

据了解,“珞珈三号01 星”是我国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颗用手机App 即可操控的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介绍,以往仅面向专业用户的遥感数据服务将迎来面向大众用户信息服务的转变,提供如“期房建筑进度定期推送”“停车位智能搜索”“全球云旅游”“星空浪漫表白”等大众化、个性化遥感智能便捷服务,实现大众“玩微信”向大众“刷卫星”的转变。

未来,卫星遥感不仅服务于国家安全,还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大众消费,经测算产出和效益比达到1∶10,即投入1 亿元可产生10 亿元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

200余颗

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过去十年,在遥感卫星技术自主化方面,我国从数量、质量上均迈入了世界卫星对地观测的先进行列。

国家航天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300 千克以上的卫星有300 余颗,居世界第二位。在轨遥感卫星200 余颗,实现了16 米分辨率卫星数据1 天全球覆盖,光学2 米分辨率数据全球1 天重访,1米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全球任意地区重访时间为5 小时。在国家航天局去年开通的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可查询使用近十年我国的遥感数据。

我国遥感应用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重点行业已经实现由示范应用转入主体业务服务;在发生紧急灾情时,遥感卫星可以快速成像,观察受灾地点情况。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火星协会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玩转火星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火星!火星!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