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
摘 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群体智能以及由此延伸的合作学习为视角,大力推动图书馆多维空间建设是构建该体系的重要路径。文章简述了群体智能赋能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时代要求,探索了群体智能赋能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多重视域,分析了群体智能在图书馆空间建设中的具体作用路径,并提出在虚拟与现实结合、阅读与实践结合、阅读与交流结合等原则指引下,营造图书馆情境共融阅读环境、厚植图书馆合作学习生态、打造图书馆学习沙龙社区,以期促进全民常态化高效学习。
关键词:群体智能;图书馆;空间建设;终身学习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4-0087-04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着眼未来人才长远培育目标,重点部署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1]。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重心的转变,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创新空间和难得的实践创新机遇。同时,群体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图情领域的广泛深入运用,也对图书馆参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图书馆应自觉承担时代使命,主动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的要求,建设群体智能背景下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空间。
1 群体智能赋能图书馆空间建设是时代要求
群体智能是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为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对话互动、赋能合作学习、促进群体智能培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核心思路。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群体智能理念打造全新的学习空间,满足大众的时代化学习需求。
1.1 理论呼唤:群体智能促进全民高效合作学习
1.1.1 群体智能为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了合作学习理论支撑。图书馆是大众学习的重要平台,借助该平台,大众在群体智能理念下开展既具自主性又互相合作探究的学习。群体智能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在图书馆空间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借助图书馆现实或虚拟的多元空间开展团队合作学习,群体智能视域下的合作学习理论不仅能够改变大众对图书馆的僵化认知,还能够改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让学习成为一种群体探究行为。
1.1.2 群体智能丰富了图书馆空间建设的视角维度。群体智能对学习主体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渗透必然形成合作学习文化,而以群体智能理念引导学习空间领域建设又势必为合作学习文化的养成与强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平台支撑。为此,新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建设越来越重视学习主体的互动探究、学习领域的跨界融合、学习平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架设与转换,以及学习方式在碎片化学习与有规划的学习之间的切换与整合。群体智能下的图书馆空间建设让大众的学习与阅读在跨主体、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中流动,可以真正让书本打开,让知识滋润心灵,让学习者群聚探索。
1.2 现实需要:空间建设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专业场所
1.2.1 群体智能指导图书馆空间建设。“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已经占去了其馆藏资源的半壁江山,而纸质资源比例日趋减少。实体图书馆渐趋消失的声音在社会上不时浮现,信息时代背景下何去何从成为图书馆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群体智能的出现以及其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群体智能指导下的图书馆空间建设不仅能够消融信息时代背景下虚拟学习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还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打造云端学习平台,给图书馆空间建设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今后,大众不仅可以到图书馆进行线下学习,还可以借助图书馆云端学习平台在虚拟图书馆空间开展线上面对面学习和交流,这将有效激发大众的学习热情,在图书馆多维空间的支撑下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互动,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跨界别的多元学习团体。
1.2.2 群体智能视域下图书馆多维空间的作用发挥为大众终身学习指明行动方向。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政策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重要实践问题,作为大众学习重要载体的图书馆恰恰能够为此问题提供很好的破解之道,如:群体智能在图书馆空间建设中的充分应用能够促使大众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开展多维阅读,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喜欢的实体书籍或电子书籍,通过线上线下交流互鉴、砥砺共进,在知识的浸润中享受静谧而美好的时光。在群体智能的指导下,终身学习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借助图书馆的多维空间,每个学习者都朝着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2 群体智能赋能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多重视域
2.1 理念赋能:未来教育理念
2.1.1 未来教育理念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想引领。群体智能作用的发挥必然会在深入多维的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培养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当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从数字原住民成长起来的,数字生活成为他们最平常的生活状态,未来数字公民势必越来越多[2]。数字生活赋予了人们全新的数字思维,创新思维日益受到重视,创新思维模式也从单一的线性过程转变为以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开放式创新,合作创新的深入使创新逐渐呈现出网络化、系统化、集成化等特点[3]。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建设亟须探索创新思维的变化趋势,通过多维公共空间建设实现跨时空的创新思维优秀人才培养。
2.1.2 未来教育和群体智能的社会践履需要图书馆员的专业参与。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教育势必呈现去中心化发展、个性化成长、定制化培养及合作式学习等特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而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大众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群体探究、智能共进将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这并不是說教师的作用可以被忽视,教师身正学高,学习者从而游之,使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深邃、更加有效。图书馆员肩负着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创新性思维和研究性态度开展精细化的学习服务工作。在未来教育中,图书馆员的重要性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因为读者的个性化成长和定制化培养需求倍加凸显。
2.1.3 参与未来教育创新人才培育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能。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即使最简单的一个词语也是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思想凝结。图书馆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未来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对大众进行民族文化的浸润和民族语言的滋养,以独特人文功能塑造具有特定民族情怀、思维范式、表达习惯的大国公民,不断提升大众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为卓越人才的成长奠定厚实的社会基础。
2.2 技术与形式赋能:群体智能
2.2.1 人机融合助推图书馆建设。群体智能泛指各种通过个体间的交互获取大于每个个体水平的整体层面的智慧性现象[4]。群体智能是个体智能的总和,是比人工智能更高层次的整体智能与知识。互联网时代,群体智能是群体智慧与机器效率的融合,在群体智慧理念的引导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打造智慧图书馆,为大众终身学习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2.2.2 公共空间的合作学习与协同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现代社会,很多简单劳动都被机器所取代,但是面对日趋复杂的治理现状,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汇智聚力,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时候人们不能亲临现场协商合作,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和在线平台,在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丰富文献资源的支持下,在具有翔实文献信息佐证的共识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群体智能培养是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多领域交叉的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所在[5]。
2.3 方式方法赋能:图书馆空间建设
2.3.1 建设具有良好探究氛围的学习空间。积极向上的探究氛围能够点燃大众心中的学习热情,因此图书馆要建设具有氛围感的学习空间。将群体智能应用于图书馆空间建设,有助于合作性的真理探索在图书馆各类空间广泛开展,形成你追我赶的实景学习氛围或线上网络学习场域。此外,虚拟学习空间的实体化技术呈现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能够将虚拟空间高度实景化,使学习者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效应。
2.3.2 满足用户体验。群体智能背景下图书馆学习空间的细节设计和场景建设都是为了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体验的满意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学习者进入图书馆首先获得的是感官上的体验,因此,图书馆线下物理空间布局、文案设施、检索设备、阅读标识等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习惯和需要,其虚拟空间所呈现的网页、VR线上观摩等也应增强学习者的个体化体验。
3 群体智能在图书馆空间建设中的具体作用路径
3.1 学习情境共融:打造图书馆情境共融阅读环境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6]。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使学习情境融入了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主体元素,图书馆应通过虚拟阅读空间的实体呈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情境阅读学习空间,使个体学习情境得到群体性呈现。群体学习氛围能够不断感染每一位学习者,群体学习环境有利于所有学习者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图书馆情境共融氛围中互相学习、分享交流,增长见识与能力。
3.2 学习生态共治:厚植图书馆合作学习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旨在实现智能化学习、教育、科研和管理,打造开放、智能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环境。智慧图书馆将众多学习者聚集在一起,即便每个人都身在不同的地方,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合作学习模式将学习者紧密相连,他们共同制定学习规划,积极主动寻找有效学习方法,线下场馆的深入研学以及线上虚拟图书馆的广泛涉猎与无时无处不在的讨论,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代化的学习潮流。
3.3 学习心得共享:打造图书馆学习社区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学习需要进行及时和有深度的多元互动交流。图书馆利用群体智能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社区,能够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和约束,为学习者提供共享阅读体验的温馨平台。学习者在此不仅可以就阅读过程中的感想与收获、困惑与疑问、展望与启示等进行有效、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还能通过合作学习培育深厚的探究性理论思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在群体智能背景下,共同学习、携手成长将成为图书馆学习社区中的靓丽风景。
4 群体智能赋能图书馆阅读空间建设的发展方向
群体智能赋能图书馆阅讀空间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在后疫情时代,线上学习已经成为大众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并渐趋常态化,基于此,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要将虚拟学习空间(社区)与现实学习环境相结合,营造多维的学习形态,为学习者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二是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传统阅读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在现代技术支持下,如VR技术,让静止的书本活起来,引领学习者实景感知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化,将单一时空下的文字阅读变为多维空间的丰富感知。三是阅读与交流相结合。群体智能能够深入阅读者的内心世界,既能让他们通过阅读与书籍的撰写者对话,发现知识、拓展思维、涵养正气,又能与学习同伴互动分享、互鉴长短。
5 结语
群体智能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建设,就是构建一个个互相关联的学习社区,学习者不管相隔多远、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彼此助力、心智相连。群体智能与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有机融合必将推动群体智能理念在新时代图书馆空间建设中的深度践履,推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2] 侯丽.人工智能驱动未来教育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3-27(03).
[3] 刘志迎,徐毅,洪进.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9.
[4] 肖人彬,冯振辉,王甲海.群体智能的概念辨析与研究进展及应用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2(1):1-21.
[5] (英)鲁珀特·韦格里夫,张舒,袁莉.面向群体智能塑造未来教育:一项重要研究课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1):4-10.
[6]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4.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