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效满足市场养老需求,成为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要举措。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让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养老产业发展情况及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因素,阐述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并说明保險业参与养老产业的举措及成效。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给出两者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保险业养老产业 医养结合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116-0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将保险业建设成为该社保体系的重要支柱,在企业主导养老健康保障计划过程中,要将保险业逐步建设成为该计划的关键提供主体,为企业构建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提供有利条件。在养老、医疗保险领域,更是要积极发挥保险业的补充功能。从目前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来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存在着显著缺口。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好养老体系建设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将养老服务和保险业融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影响
1.当前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当前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而造成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即使当前放开生育政策也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第二,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乃至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升,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曰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_7%,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不可否认,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和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这一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持续发生。根据相关数据推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型国家,老龄化进程至2040年将达到顶峰,之后进入减速期。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市场劳动力下降,对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老龄化所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老龄人口医疗、与老年人口相关的公益福利设施等经费大大增加,加重财政负担。预计到2030年左右,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的费用将会超过10%,突破国际上公认“警戒线”。因此,如何有效调动社会各行业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促使资金雄厚并在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保险企业积极参与到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显得迫在眉睫。
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高度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务院在2019年先后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把第三支柱的发展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更是明确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逐步完善津贴补助、服务补助等惠民政策,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国务院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推行了关于养老服务业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方面,给予很大政策支持,有效调动了社会各行业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意义
1.保险业为养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政府的养老投入不断增长。如若这些投入全部来自于财政,那么政府压力会显著增大,甚至可能诱发债务危机。因此,需要从其他途径来加以解决,而引入保险业,就是一条可行之路,可以较好地降低财政压力。此外,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然而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开始变得突出,为此,引入保险业则能够很好地应对该问题。
2.有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改造升级。当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乏专业型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养老机构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目前在很多地方,只有国家层面建设的敬老院和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机构投入建立的专业性养老机构少之又少,且传统的养老机构运营方式落后,使其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将保险业的传统业务优势和先进经营理念引入养老产业,可以延长养老产业链,并能对养老社区的融资和运营成本进行摊薄,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相应的体系也能得到完善,更好地消解社会养老资源匮乏问题。
3.有助于保险行业自身的迭代创新。首先,有利于延伸保险产业链。根据现阶段保险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特点,适当增加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合理扩大养老服务机构规模,打造符合保险行业发展的养老服务社区,实现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养老服务。当前阶段,保险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保险公司建立养老社区,可以实现养老、护理等综合性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性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在实现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前提下,提高了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发挥保险行业参与养老产业建设发展的作用。其次,有利于促进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及保险产品的实际需求,建立养老社区或其他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对保险产品和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养老保险及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保险企业应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当前阶段养老市场发展趋势,建立保险企业与养老产业的合作关系,逐步构建养老护理、康养、医养等综合性养老保险体系,真正促使二者互融老龄化视域下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对策研究
张艳英
摘 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效满足市场养老需求,成为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要举措。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让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养老产业发展情况及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因素,阐述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并说明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的举措及成效。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给出两者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保险业养老产业 医养结合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116-0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将保险业建设成为该社保体系的重要支柱,在企业主导养老健康保障计划过程中,要将保险业逐步建设成为该计划的关键提供主体,为企业构建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提供有利条件。在养老、医疗保险领域,更是要积极发挥保险业的补充功能。从目前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来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存在着显著缺口。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好养老体系建设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将养老服务和保险业融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影响
1.當前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当前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而造成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即使当前放开生育政策也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第二,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乃至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升,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曰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_7%,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不可否认,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和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这一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持续发生。根据相关数据推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型国家,老龄化进程至2040年将达到顶峰,之后进入减速期。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市场劳动力下降,对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老龄化所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老龄人口医疗、与老年人口相关的公益福利设施等经费大大增加,加重财政负担。预计到2030年左右,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的费用将会超过10%,突破国际上公认“警戒线”。因此,如何有效调动社会各行业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促使资金雄厚并在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保险企业积极参与到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显得迫在眉睫。
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高度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务院在2019年先后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把第三支柱的发展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更是明确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逐步完善津贴补助、服务补助等惠民政策,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国务院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推行了关于养老服务业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方面,给予很大政策支持,有效调动了社会各行业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意义
1.保险业为养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政府的养老投入不断增长。如若这些投入全部来自于财政,那么政府压力会显著增大,甚至可能诱发债务危机。因此,需要从其他途径来加以解决,而引入保险业,就是一条可行之路,可以较好地降低财政压力。此外,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然而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开始变得突出,为此,引入保险业则能够很好地应对该问题。
2.有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改造升级。当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乏专业型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养老机构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目前在很多地方,只有国家层面建设的敬老院和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机构投入建立的专业性养老机构少之又少,且传统的养老机构运营方式落后,使其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将保险业的传统业务优势和先进经营理念引入养老产业,可以延长养老产业链,并能对养老社区的融资和运营成本进行摊薄,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相应的体系也能得到完善,更好地消解社会养老资源匮乏问题。
3.有助于保险行业自身的迭代创新。首先,有利于延伸保险产业链。根据现阶段保险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特点,适当增加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合理扩大养老服务机构规模,打造符合保险行业发展的养老服务社区,实现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养老服务。当前阶段,保险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保险公司建立养老社区,可以实现养老、护理等综合性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性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在实现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前提下,提高了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发挥保险行业参与养老产业建设发展的作用。其次,有利于促进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及保险产品的实际需求,建立养老社区或其他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对保险产品和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养老保险及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保险企业应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当前阶段养老市场发展趋势,建立保险企业与养老产业的合作关系,逐步构建养老护理、康养、医养等综合性养老保险体系,真正促使二者互融互促。
三、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养老产业制度政策落实不到位。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制度参考和法律保障,对于当前阶段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积极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但由于对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情况了解不够透彻,缺乏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正确认识,导致制定的养老制度不够科学合理。与养老市场的发展需要不够契合,不能为养老产业提供可行依据。此外,部分工作人员权责不明确,对于政府推行的养老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2.养老服务供给需求之间差距大。养老产业应以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养老需求。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由于部分地区对养老产业不够重视,养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养老服务机构,导致市场上出现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问题。
3.养老产业社会资本投资力度小。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中,国家给予了相应的制度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绝大多数社会企业缺乏对养老产业的资本投资意识。仅仅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导致养老产业发展中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制约了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待加强。首先,护理人员数量较少。养老服务产业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但因养老护理行业的福利待遇不高,导致在养老服务领域缺少专业性的护理人才,无法满足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护理人员流动较大。在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外地,尤其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外省护理人员占据更大比例,人员流动性大,使养老护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护理人员水平较低。养老护理人员多数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够,缺乏专业性的护理知识,导致养老护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四、推动我国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把握国家政策红利,谋划全面养老布局。《“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发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建设。近些年国家也陆续在金融、税收、土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保险企业需要把握政策导向,不仅要做好民生服务,同时还需要更好地获取养老产业政策的红利。在养老金相对缺失、三大养老支柱不够平衡的背景下,相关扶持政策逐一兑现,这为险企的投资提供了确定性上涨空间。保险企业可以基于自身网点优势,在全国范围展开“候鸟式”的全面养老布局。在发展初期,可以运用自营、自组团队等方式,来享受国家所提供的政策补贴。而在后期则可以利用自建和加盟结合模式,推动标准化、连锁化和品牌化运营模式发展。
2.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创新养老产业模式。养老产业和寿险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一方面,养老产业向上延伸,可以和商业养老、健康、年金以及失能等保险进行对接,进而更好地丰富保险源。另一方面,保险行业向下发展,则能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各个领域综合发展,进而显著延长相应的产业链条。所以,险企可以对养老机构和资源进行整合,让提供的保单有着显著的增值服务能力,从而加大保险业务销售规模。此外,积极发展养老产业,还需要将传统的“保单和现金”模式进行革新,构建保单、现金以及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该保险产品的附加值。用户则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提前锁定将来的养老支出,大大提升满意度。
3.坚持医养结合原则,完善生命周期服务。多年来,传统养老中的医养分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步伐。而在新时代,保险企业将医养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其自身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也会得到显著提升。险企可以借助于并购、合作、服务外包等模式,与医院、护理等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扩展养老服务范围。另外,我国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CCRC模式,对失能、半失能以及健康老人,提供个性化,分类分级等服务模式,进而让用户获得全生命周期完善的养老服务。
4.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创新利润增长空间。保险企业投资养老产业和其收益稳定、长期持有、高度可控的原则具有良好契合性,而且这种投资也有助于改善险资错配问题。养老产业尽管属于长期投资,然而在REITs等金融产品陆续出台之后,也能很好地改善其流动性。保险企业可通过战略配置养老资产,以租赁或者建设养老社区、投资控股养老机构等方式,将候鸟式资源、护理和健康管理等资源进行融合,进而创建多元化、开放性的养老服务平台,不仅有助于拓展业务范围,同时有利于提升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
5.强化养老行业监管,完善风险管控机制。由保险公司出资建设养老社区、不断开发新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已经成为保险业和养老产业这两个领域协同发展的共识。当然,想要实现现代保险业和养老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并积极强化监管。政府除了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保险业进入养老产业,为保险业发展构建较佳的社会环境,构建多元化、全面性保障体系,同时应强化行业监管,确保其经营和发展的安全和规范。在建设养老社区方面,需要构建相应的准入、服务等原则,并进行严格监管,不断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和服务水平。对相关养老产品的定价需要给予严格监管,确保相关客户权益,并完善相应的风险管控机制。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养老工作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及团队的综合素养和服务水平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起着重要保障作用。为适应新时代老龄工作需求,政府层面、院校层面和各级养老机构应从多渠道多方位协同培养养老服务队伍,包括老龄金融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社会服务人员及社会志愿者队伍。大力发展老年管理、老年服务、保险等职业教育,积极组织养老服务、养老护理人员等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工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养老服务技能型人才,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切实保障养老服务队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吸引力,真正保障老龄工作的有序开展。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保险学会课题《新形势下推进保险和养老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艳英.温烨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进保险和养老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市场论坛,2020(01):63-75
[2]人民网.国家统计局: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 .7%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EB/01]. (2021-5-11) [2021-12-15].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
id=1 699433233776674836&wfr=spider&for=pc.
[3]高超.北京居民金融素养与养老规划调研报告[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中国保险学会、梅山(中国)保險养老社区联盟联合课题组,姚庆海,李钢,冯占军,李连芬.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研究报告[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10):5-36
[5]王笑.保险业已在全国34城市布局医养产业[N].金融时报2022-01-12(011)
[6]中国保险学会、梅山(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联合课题组,姚庆海,李钢,冯占军,李连芬.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研究报告[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10):5-36
[7]人民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有望加速[EB/OL](2019-12-3)[2021-12-5].https://baijiahao. baidu .co m/s?id=1 654392380499278614&wfr=spider&for=pc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081
[作者简介:张艳英(1974-),女,福建龙岩人,经济学硕士,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老龄金融、投资理财。]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