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杰,王 丽,朱妍妍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麻醉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主要监测及观察麻醉患者,直到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1]。全身麻醉不仅能极大减轻患者身体疼痛及精神恐惧,同时还为手术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感及手术成功率。随着全身麻醉在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的护理工作要求也不断增高[2]。由于患者术后短期内不能完全代谢全麻所需镇痛药、镇静药等药物,易对患者身体状况造成一定影响,使患者出现呼吸、循环、代谢紊乱、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等,严重时还可导致伤口出血、坠床等,极大影响患者术后恢复[3],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安全和质量十分重要。目前关于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全身麻醉术后麻醉恢复室中应用的研究较少[4]。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全身麻醉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 例;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44.67±6.72)岁;预期手术时间1~5 h,平均预期手术时间(2.03±0.62)h。实验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19~60 岁,平均年龄(44.25±6.68)岁;预期手术时间1~5 h,平均预期手术时间(1.97±0.65)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2)符合相应手术指征及适应证。(3)能够良好沟通。
排除标准:(1)既往有麻醉恢复期躁动史。(2)术中出现大出血等意外事件。(3)合并其他心、肝、肾严重疾病。(4)合并精神类疾病。(5)孕妇。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到达麻醉恢复室后,对患者血氧饱和度、意识及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若出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处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主要目的是消除行全身麻醉术患者麻醉前的恐惧心理。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预见性护理。手术室护理人员需术前1 d 穿着整洁干净护士服访视患者,使用温和语气对患者宣讲手术麻醉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麻醉医生技术娴熟度和麻醉后无痛手术等详细信息,以缓解患者术前不安、恐惧等不良心理[5]。将手术麻醉方法及患者需配合执行方法讲解给患者,若出现患者不理解的医学术语时,护理人员需及时解释说明,护理人员在整个访视过程中需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使患者放松,消除紧张情绪,以理想状态面对手术。(2)术中预见性护理。麻醉前对患者进行体温、心电等生命体征指标监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好麻醉所需体位,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在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由护理人员全程陪伴,观察患者状态,若患者表现异常,应及时协助患者深呼吸,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可给予患者适当鼓励和安慰,提高患者配合积极度。术中可根据手术情况采取调整空调温度、液体预热及保温毯等保温措施护理,以避免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情况[6]。术中还应减少室内人员交谈及人员流动、减低室内仪器声响,还可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以安抚患者异常情绪。(3)术后预见性护理。患者被送至麻醉恢复室后,根据手术情况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给予其机械通气支持,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监测患者心电等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约束带需保持适宜松紧度[7]。在麻药消退过程中,患者会越发感到疼痛,可遵医嘱采取给予止痛药、镇静药或转移注意力等措施缓解患者疼痛。密切关注患者状况,待患者恢复意识,确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其送至普通病房。(4)术后回访。术后随访是及时发现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术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回访,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术后试撤呼吸机,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暂不撤机,并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镇静药物治疗,维持电解质及液体平衡,进行心电监测[8]。详细记录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询问患者麻醉后疼痛情况,同时告知患者手术效果,耐心倾听患者内心感受,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同时征求患者对手术室麻醉护理的意见。
(1)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呕吐、肠梗阻、切口感染等。(4)采用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表比较两组患者对术后麻醉恢复期护理满意度和配合度,满意度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配合度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配合程度越好。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情况(±s)
组别实验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苏醒时间(min)14.35±1.57 19.73±2.51 14.076<0.001麻醉恢复时间(h)1.02±0.41 2.68±0.42 21.907<0.001自主呼吸时间(min)15.41±5.39 16.17±5.28 0.780 0.437
实验组恢复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情况(±s)
组别实验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舒张压(mmHg)86.37±11.06 95.86±12.53 4.398<0.001收缩压(mmHg)141.24±14.32 150.37±15.46 3.356 0.001心率(次/min)82.86±6.71 88.78±10.23 3.748<0.001
实验组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情况 例(%)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配合度评分情况(±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配合度评分情况(±s)分
组别实验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满意度98.12±1.83 90.14±2.26 21.256<0.001配合度9.08±0.92 7.81±2.16 4.190<0.001
随着护理学不断发展和护理理念不断创新,围术期护理内涵逐渐丰富。麻醉恢复期作为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方面,影响整个治疗过程及效果。由于全身麻醉术手术时间较长,器官组织暴露时间长,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可能会出现躁动、低体温等风险[9]。以上事件都可引起患者机体系统紊乱,极大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应改善和提高麻醉恢复期对患者的护理措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使其生命安全得以保障。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根据护理程序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与判断,以便对存在的护理风险提前预知,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10]。高阳等[11]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眼部不适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且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麻醉恢复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这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患者躁动情绪,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分析原因为,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解,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和预见性健康宣教,放松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患者对麻醉手术恐惧等负面情绪,使患者以较为理想的状态面对手术,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发生,从而使患者生命体征各指标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在术中对患者采取预见性保暖护理,可降低患者发生低体温的风险,从而进一步保障患者行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更具有前瞻性,主要通过强化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及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以往特定疾病系列并发症出现后再被动进行护理干预的不利局面得以改变,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能明显减少患者发生各种潜在并发症的风险[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配合度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患者对全身麻醉依从性较低,对手术、麻醉过程了解较少,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手术效果[14]。而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术前访视可使其详细了解手术、麻醉过程,从而降低患者焦虑、恐惧,提高治疗效果。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较常规护理在能力分析、服务意识及专业知识等方面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这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能力,对护理发展有积极影响[15]。
综上所述,对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对患者恢复有积极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