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振华(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程慧萍(特约记者)
“三农”工作是立国之基、治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我们奋发有为,“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022 年以来,南昌市积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江西实施强省会战略的重大机遇,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特色产业提升的“两整治一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在乡村环境整治的进程中,南昌市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件好事做实,把每一件实事做优。目前,全市已完成369公里县乡道和86 公里省道的“白改黑”任务;完成329 个重点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推进75 个农业特色产业提升项目。全市农村路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2022 年,南昌市高质量推进28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301 个共同富裕样板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其中,被誉为“杏树之乡”的安义县新民乡塘边杏村,更是依靠国家森林公园圣水堂景点,以村落特有的民风民情为基础,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成为旅游景点。
塘边杏村位于新民乡西北部,拥有数百年的水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宋朝熙宁年间,历史悠久,因有很多杏树而得名。该村在大力发展果园化建设的基础上,保存村庄的原址风貌,围绕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村庄引水、村庄整治、景观节点提升等方面进行建设,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诗酒文化、书画文化、佛道武文化等,大力传承非遗文化硬门拳,让美丽乡村有古韵、焕新颜。同时,不断探索村庄长效管护、营造村庄亮点,深入实施乡村战略,促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变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跋涉,在这途中多多少少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如何既要“收好官”,凭实绩说话、用结果检验;又要“谋好篇”,增强紧迫感,前瞻三十年,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然而,树壮远非一日之功,乡村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在乡村之地用心解决。集思广益谋长远,精准发力补短板,有效施策强弱项。
据悉,南昌市已有近20 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尤其是在村庄规划、村民配合、建设品质等方面经验颇丰。为有效解决乡村整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积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规划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明确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二是整治注重发动群众力量。通过宣传引导,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三拆三清”和村庄管护的积极性,了解群众诉求,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作用,推动群众广泛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护全过程。三是建设注重质量品质。明确了项目硬件设施以及推进机制的要求,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的质量建设标准,为建设高品质项目提供保障。
“遇到困难就解决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办法比困难多,并一直积极地寻找多种方法将农村建设得更好。”南昌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道。
2023 年是实现两年大变化之年,也是南昌市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非常关键的一年。全市将继续投入亿元资金,按照“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要求,用于全面提升农村路域环境形象,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不断完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乡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与此同时,南昌市也将继续实施农村地区道路“白改黑”计划,共计路长468.968 公里,其中省道98.968 公里,县乡道370 公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整治建设340 个,其中乡村振兴示范村31 个,共同富裕样板村309 个;实施一批农业特色产业提升项目,其中市级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8 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10 个,重点农业特色产业“一县一业、一事一议”项目若干个。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如今所获得的所有成就是南昌市农业农村局全体人员的共同追求,也是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继续前进的动力。在南昌市农业农村局上下的通力合作下,未来,南昌市的新农村建设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