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栾娟
有一位署名“灯灯”的诗人,写过这样几句话:
我已经很久没有一个人/长时间远望一种树木/饱含热泪
我总是低着头在屋里/想着屋子里发生的事
大家多长时间没有出去走走了?也许是之前的疫情,一再搁浅我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也许是即将到来的考试,压抑了我们去看世界的渴望。低着头在屋里,只能“想着屋子里发生的事”,这是多么困顿和闭塞,我们需要走出去,“长时间远望一种树木”,和自然交谈,和天地对话,也和陌生人问好。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在路上,与你相伴的是四季风景和万物生长。去看一棵枯树冒出新芽,阳光融化水面的冰甲,山桃花“啪”一声开放了,世界立刻变得多彩与斑斓。迎着春光出发,走到初夏。风里带着槐花的香气,大片大片的云朵飘来浮去,蝉鸣响起。“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静谧的秋雨最善解人意,悄悄抚慰你在旅途中略感疲惫的心,滴答滴答,细数思念到天明。终于走到冬天,将第一首诗献给雪,再为梅花点一株红纱,寒风袭来,也驱散不了世间的温暖。春夏秋冬,无论走过哪一个季节,自然都将给予你无尽的馈赠与宝藏。
在路上,鲜活起来的是你读过的诗词和文章。坐一叶小船,仿佛就在当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桃叶渡、乌衣巷,绿荫深深满斜阳,金陵文脉如河水慢慢流淌。牵一匹骆驼在沙漠里行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个人得失在雄壮苍凉的背景下变得微不足道,唯有融入,让自己变得如这大漠般坚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很多人对云南心生向往。其实,汪曾祺《昆明的雨》早就召唤我们把昆明的菌子尝一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诗文里的大好山河,只有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真正感受和领悟它的格局和气象。在路上,书本里的文化古迹、地域风光迎面而来,触手可及,鲜活可亲。我们用双脚丈量世界,用双眼探寻文明,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丰盈了我们的内心。
米兰·昆德拉说:“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在路上,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陪伴你的或许是熟悉的朋友,也可能是陌生人。当你一个人“在别处”的时候,最适合用一种自省的目光,回望来时,或许某一刹那的触动和顿悟,就决定了你未来道路的选择。而当你是一群人的时候,你要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中和同伴相处,用你的智慧、幽默和关怀,给别人带来信心和愉悦,同样你也会获得温暖和力量。
在路上,还意味着不断前行。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虽鲜有君主向他问政,但他一直在宣传仁政和礼乐思想。李长之先生为孔子作传,认为他十四年的行走意义非凡;余秋雨先生说,孔子的学说没有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听到,却被几千年后的人和世界听到,因为他一生都走在传播思想的路上。其实,我们人人都在路上。在路上,就是行动,就是不断超越,不断突围。即使遭遇困顿也不退缩,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坦然的心态和会思考的大脑,足以在梦想这条奔流不息的河里乘风破浪做自己的英雄。
此刻,初夏的音符跃动,时光正好,青春明媚。总该出去走走吧!和一条小巷约会,和一棵大树交流,计划一场暑假里更远的远行。最好的成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