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的传统工艺探讨

2023-05-23 10:00张碧娟
佛山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石湾制陶工艺

张碧娟

摘 要:素有“南国陶都”之称的佛山石湾,有着5000年的陶文化历史,500年窑火不绝南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本文从石湾最传统的制陶工艺出发,系统整理了石湾陶工们善用资源,从原材料陶泥利用、釉料的配制创新、到柴烧龙窑的技艺,泥、釉、火三者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正是得益于陶工们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创作的工匠精神,使得石湾陶历经千年长盛不衰,奠定了石湾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石湾,制陶,工艺

1 石湾制陶的原料

1.1悠久历史

1976年广东省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大雾岗东面的河宕村发掘了新石期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出土了陶片4万余片,这些陶片“陶系多样,夹砂陶、泥质陶、红陶、白陶、几何印纹陶、彩陶、软陶、硬陶同时并在”,证实早在距今4200—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石湾地区早期制陶的历史见证[1],1963年在石湾东面的大雾岗挖掘了唐宋窑址,出土了唐代器物,胎质经过淘洗、提炼,可分为灰白色和灰色两种,宋代遗址器物,采用陶土或瓷土制作,胎质分为灰色、灰白、淡黄、红色四种[2]。说明石湾早期制陶,已经根据不同产品的需要,将泥料和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制,经过淘练,然后用来制陶。明清时期石湾制陶进入繁荣时期,中山大学张维持教授认为:“石湾成为广东生产商品贸易陶器的中心基地,始于唐宋之间,而盛于明清两代[3],这与当时广州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石湾陶瓷产业规模巨大,从事粥煲和茶煲人员分别过千,茶煲日产近10万个,可见产业之盛。

1.2陶泥来源

石湾发展成为南方陶瓷生产重地,与他蕴含丰富的陶泥和岗砂分不开,石湾处于珠江水系的东平水道旁,沿东平河一个狭长地带,延绵不绝。石湾陶泥,产自大雾岗、小雾岗、何岗、梓岗、后龙岗等几十個山丘,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岗,海拔不过百米,树木葱翠,土质特别疏松,蕴藏着制陶用的岗沙和黏土。石湾的粘土具有可塑性,加水澎润后可塑成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坚硬致密。岗砂和瓦粉是瘠性原料,与粘土配合起骨架作用,保证制品在高温烧制中不变形。石湾陶工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不同产品各自物理性能的要求选用搭配不同原来以达到最佳的功能。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的《藩宪严禁控沙印砖碑示》明令“嗣后石湾东此一带山岗,勿许挑沙挖土,致伤田园坟墓。凡有烧造缸瓦器皿、红砖等项,需用砂土,务向别境采运制造,不得在于本境私自收买”[4]。直至清末民国期间,石湾陶业生产的原料大部分从外地运来,主要有东莞义顺泥、三水大塘白泥、番禺市桥白泥以及清远肇庆的瓷土等。

1.3陶泥原料

白泥是岩石经过风化后,被流水不断冲刷,流入盆地或湖泊沉积下来的黏土层,石湾地处珠三角下游,北江与西江交汇处,极易形成黏土层,在石湾附近的弼塘、莲塘一带,有优质的上乘的黏土层,这些黏土层呈灰白色、土质细腻、可塑性好、是石湾用得最多的原料。黑泥是经过千百年沉积和碳化,有机质变成微细颗粒,使得泥土呈暗灰色或黑色,石湾河宕村黑泥储量较大,由于黑泥黏性太大,用量多时,泥坯不易干透,烧时热气不易穿透泥坯内部,导致不易烧结。红泥以红色砂岩,黏土层为主的土壤,含较多铁矿物,石湾地处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容易形成红泥,可塑性较差,在烧成过程中容易起泡,影响产品的烧成。岗砂又称陶砂,石湾的大雾岗、小雾岗等有上好的岗砂,如白砂糖一样细滑,挖掘后甚至不需要筛选,就可以直接加入泥料中炼制,烧制时稳定性好,起到骨架的作用。熟料是用废陶瓷或耐火砖经粉碎加工而成的,因其本身是烧过的,所以收缩率小,可以减少收缩,防止变形。

1.4陶泥的特性

景德镇、德化、龙泉、宜兴等民窑的成就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稀有优质原料,石湾窑的成功则在于把最普通陶土的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智慧。梁照葵在《石湾陶器考》分析了石湾陶器的优势:“石湾陶器多圆形而印器亦属不少,其种类之繁不胜枚举,其坚致洁白虽逊瓷器及宜兴县之壶瓶,而质朴便用,利于用火烹饪则过之”[5]。这是因为石湾炊器原料加入了本地特有的岗砂,大雾岗的岗砂含氧化铝超过10%,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耐急冷急热性能特别好,是生产炊具的上佳原料,所以石湾三煲(粥煲、饭煲、茶煲)畅销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石湾制陶的泥料会根据产品的功能、体量、胎色、烧成温度等要求进行合理调配,如加上富含氧化铁的红土,烧成后接近黄种人的肤色,石湾陶塑人物脸部和手足多不施釉,能细致的刻画人物的表情,形神兼备,把陶土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了朴拙传神、釉色绚丽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2丰富的釉色变化

2.1传统陶釉的原料

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态薄层。釉能改善陶器表面光泽度、硬度、不吸水性和抗腐蚀性等。中国传统陶瓷釉一直以植物灰为主要原料,固有“釉无灰不成”之说,石湾釉料大多以植物灰为基础材料,先配成“水白釉”,再以水白釉为基础加入其它成分调配出来的各种釉色。配制水白釉的植物灰含丰富的氧化钙,在高温烧成中能生成有光泽的玻璃质。石湾地处珠三角腹地,珠三角洲农村过去有大量的桑基鱼塘,(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作的一种挖深鱼塘,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的良好生态体系,桑枝灰含氧化钙高达43%,比日本传统制釉用的柞灰35%的氧化钙含量还要高,是很好的制釉原料。

除了植物灰制成基础釉料,熔融填充剂和呈色剂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熔融填充剂有狮山灰、河沙、龙江石、玉石皮、冬青瓦粉等,如产自顺德龙江石,是一种半风化石料,龙江石是调制石湾传统钧红釉必不可少的原料,加入此原料能提高釉的流动性,产生如蟋蟀翅膀的纹理,石湾俗称“蟋蟀纹”;玉石皮是采自玉石加工厂的边角料,硬度高,是配冰裂釉的主要原料。呈色剂有星硃、黄石、金花铜等,如星硃有本地硃、清远硃、广州硃,特别清远硃含铝量稍低,含铁量稍高,呈色比较鲜艳,多用于钧底釉;黄石采自石湾沙质山岗,覆盖在沙层之上,多呈半风化状态,含铁量高的天然硬土,主要用于低温釉中的黄色。

石湾传统的釉料在明代以前,使用釉基为稻草灰、桑枝灰、松柴灰等,呈色剂是河道里的淤泥,淤泥的金属成分以氧化铁为主,泥配上灰便成了黑釉酱黄釉、黄褐釉。明代以后釉料发展迅猛,石湾陶工利用佛山兴旺的手工业作坊产生的铜、锡、铁、铅等金属废料及象牙丝、玉石皮粉等边角料,配以植物灰制釉,制成的釉色丰富多彩。

2.2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

由于陶胎较粗,且色泽偏黄,所以在配釉和施釉时要求釉层要厚,复色釉的釉层多达两层三层,且乳浊而不透明,以遮盖坯体的粗糙,因此形成石湾陶釉色浑厚古朴的特点。石湾窑釉色在学习名窑釉色基础上,结合自身原料特点,不断创新,形成石湾窑釉色系列,在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里,对石湾窑的仿钧釉这样介绍:“石湾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墨彩、翠毛釉等色为最佳......石湾仿钧陶器是本地技术与外来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在继承钧窑的窑变传统方面,作了许多新的贡献,极大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从而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项杰出成就[6]。”

民国时期的刘子芬《竹园陶说》在广窑条中说“陶器上釉者,明时出良工,仿制宋钧红、蓝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露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物也[7]。”书中将石湾陶器的釉色进行形象化比喻,也为后人留下关于石湾釉色的参照。

石湾最有特色的釉色是仿钧釉,其中以“雨淋墙”“雨洒蓝”“翠毛釉”“石榴红釉”等釉色著名,石湾钧釉分两次施釉,一次烧成,即在生坯上,先施含有铁含量较高的铁釉,再施半透明而接近乳浊状的白釉,在煅烧过程中底面釉的互相渗透、熔融而产生斑驳陆离的变化。如“雨洒蓝”的石湾钧釉利用釉色发葱白点的窑变,烧出一种像夏日晴空,突然一阵骤雨,在蔚蓝天空出现葱白点点的效果;“三稔花釉”,在粉红间隙中现出斑斑红点,恰如岭南佳果三稔树的花朵,天趣盎然;窑变釉是石湾釉中之冠(图1),呈现五彩缤纷的变化,光洁流畅、有浓有淡、如飞流千尺、万马奔腾畅快淋漓。这些浑厚凝重、多姿多彩的釉彩,使得石湾陶器在粗犷中深藏俊秀,浓郁中显露古雅。

3龙窑柴烧的技艺

3.1龙窑的演变

沿石湾东平河上游12公里左右的小塘奇石村,发现了一个唐宋古窑址,古窑址集中在9个山岗,共发现20多座北宋时期龙窑,其中3条龙窑底压叠着11座已受损的平面为半椭圆形的唐代小型馒头窑[8],无论器型、釉色、烧制等都与石湾大帽岗的窑址十分接近,这就证明了龙窑是在唐代的馒头窑发展演变而来的。《石湾霍氏族谱》是记载石湾陶器烧造最为详尽的族谱,它详细记载了以宗族组织来经营的窑炉的具体情况,包括宗族如何规范经营、盘活资产等,其中记载:位于石湾镇内莘村岗的元代龙窑“文灶”,为其氏族之祖传产业,东西长十六丈七尺(62.29米),南北宽二丈五尺(9.33米),不仅证实了元代制陶生产的延续性,还说明元代已经普遍使用大型龙窑,煅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从而为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明代石湾龙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砌砖用方形窑砖,到顶部用楔形砖(石湾称斧头砖)作顶,窑砖的改革使窑背更为结实,使窑拱顶开火眼成为可能,火眼由每排2个改为每排5个,使窑内各个不同位置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这次窑炉的改革,是石湾陶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9]。

3.2龙窑柴烧过程

石湾龙窑的烧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炉头烧火,称为“挤火”,二是窑背投柴,称为“上火”。挤火是在炉头火膛烧大木柴,一般由一个人进行操作,点着火之后,先是缓慢放柴,后逐渐加多加快,这一阶段的作用是让整个龙窑逐渐升温,泥坯排除自身的残余水分,这一阶段用氧化气氛来烧,持续时间为8—12小时。前期有大量的水汽排出,这一阶段要求炉头和明栏之间的气流畅通,使窑内有足够的空气,将水汽排出窑外烟囱,水汽排出内窑内变得干燥,温度逐渐升高(图2)。

升温过程结束后,烧窑师傅将炉头火门关闭,然后转到窑背投柴,因为经过十多个小时煅烧,龙窑的大部分窑腔已进入高温,在窑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排火眼,每排5个,火眼下面留有燃烧竖井,5位烧窑工人分贝掌握同一排的5个火眼,短时间将大量木柴条投入到燃烧竖井内,使窑内局部升温,以达到该部位陶瓷所需的烧成温度,将产品烧熟,这个过程将持续6—8个小时,将所有需要投柴的火眼投过柴后,看火的师傅认为火候够了,烧窑结束(图3)。烧龙窑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气氛,主要观察火的颜色是否发出耀眼白光,放入木柴条烟气是否多,是否充分燃烧等,烧出合格的产品。熄火后的龙窑经过一天一夜的降温,就可以开窑了。

3.3奇妙的窑变效果

由于窑中有一些区域是难以控制的盲点,容易造成碳积聚特别多,形成还原气氛,釉色在氧化和还原气氛中交替转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除了单色釉,还有复式釉,在烧窑过程中,釉药熔融流动结构组合发生变化,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效果。龙窑柴烧就算是最普通的素烧,都能产生异样的效果,素烧能让泥坯上的二氧化硅在木柴的氧化钾、氧化钠的助熔下,缓慢生成一层透明闪亮的玻璃质,形成自然釉,这是因为龙窑柴烧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过长时间的高温融合形成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的审美效果,给人以自然、温暖舒适的感觉,现代柴烧艺术追求这种自然现象。

4结语

上千年的传统制陶工艺,蕴含了石湾陶工因地制宜、扎根市场、貼近生活的智慧与大爱;凸显了敢想敢干、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正是石湾窑历经千年长盛不衰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进入21世纪,石湾陶瓷产业出现重大转折,在社会进步、产业转移、城市改造的洪流中,石湾许多的陶瓷产业被冲击得无迹可寻,如今石湾境内仅有3条龙窑,14条陶窑烟囱,当中只有南风古灶和高灶2条龙窑仍在生产,以活化文物的方式传承着千年薪火,陶窑烟囱更像是一件件公共雕塑艺术品,静静矗立着,如同一个沉默的长者,看着时代变迁。  为了更好的唤起世人对石湾传统技艺的热爱,近年来佛山市政府加大对石湾陶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化具有历史文化的陶资源、持续出台陶艺人才培育和扶持等政策,持续焕发“南国陶都”活力,加强岭南文脉建设,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湾之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佛山河宕遗址——1977年冬至1978年夏挖掘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43.

[2]广东省博物馆:佛山石湾、阳江石湾古窑关系初探[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79:120-123.

[3]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18.

[4]藩宪严禁控沙印砖碑示.载佛山市文物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2.

[5]梁照葵:石湾六景记附陶器考[M].1931:17.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441.

[7]刘子芬:竹园陶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8]曾廣亿:佛山石湾陶业历史及有关问题探讨.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D].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45.

[9]邹华:石湾古灶之旅.炎黄之光[M].2002:23.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Shiwan Ceramics

ZHANG Bi-juan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 With a 5000-year history of ceramic culture, Shiwan, Foshan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Capital of Ceramics in the Southern China. For 500 years, the stoves of Ancient Nanfeng Kiln have never stopped burning. Shiwans tiles have won the reputation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good use of resources by Shiwan potters systematically, starting from the most traditional ceramic making process in Shiwan. From the utilization of ceramic clay as raw material and the innovation of glaze preparation to the skills of firewood burning dragon kiln,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lay, glaze and fire has given the ceramic products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nks to the scrupulous, excelsior and creative spirit for the continuous perfection of the potters, Shiwan ceramic has been prosperou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a distinctive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Keywords: Shi wan; Ceramics; Craft

猜你喜欢
石湾制陶工艺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石湾的遗产资源与特色小镇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