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瑶
2023年初,一场名为《种地吧》的真人秀节目与春天一起来了。10位年轻人,142亩地,真干,真种。寻常节目中拥有精致妆容、纤瘦体型的男明星们,要用180天的时间种出一万斤大米,將荒芜土地变成诗歌田园。
据说,为了种好地,下地之前,10位年轻人参加了农业知识、医疗救护、消防安全、木工、瓦工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还考取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驾照。看似复杂,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新农人”最基本的基本功课。
说到种地,寿光绝对是优等生。播种、灌溉、施肥、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有“寿光智慧”“百姓诀窍”。
4月20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成功举办。24年间,随着规模扩大与技术迭代,寿光的蔬菜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信,就到寿光大棚里一探究竟。
走深,向科技
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新中的蔬菜大棚里,西红柿长势喜人,但大棚里却没几个干活儿的人——以前靠经验种植,现在靠数字化、智能化种植。占地四亩多的大棚里,安装了智能放风机、智能植保机等近10 种智慧设备,有了它们,“一旦听天气预报说有恶劣天气,俺就在家里打开手机上的控制系统,远程操作收帘子”,“棚主”崔新中说。
这样的智能化蔬菜大棚当然不是个例。近些年,寿光加速推进蔬菜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建成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一批数字农业园区。这些园区,全部覆盖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种地高效、省劲儿。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还有一位叫 “小金”的技术员,它神通广大,还有不少“手下”。它的真实身份是一位“管理型”机器人,掌管20名“专技型”机器人。他们能按照实时指令做采摘、授粉、运输等多工种的工作,更有专门负责测量作物高度、叶片大小、果实大小、成熟度的测量检测机器人,管温室结构检测、病虫害识别、叶片温度成像的巡检机器人……它们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是真正的“智慧农民”。
会种、会控,最重要的,还得会销。
一大早,稻田镇种植户张成军就把刚采摘的新鲜蔬莱送到了合作社。过磅称重后,张成军拿着一张卡到结算机器上轻轻一刷,运输车与蔬菜的毛重量便显示出来,所有数据第一时间上传到了手机上。用他的话说:“现在卖菜可真方便,交易在手机上就能完成,而且卖了多少,收入多少,有大数据给记着账,很放心!”
除了把菜拉到合作社卖,“互联网+农业”也正改变着寿光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独根红韭菜、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等“明星”产品,正是通过多样化的电商平合,实现了全国畅销。
走远,增产业
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新鲜长茄经过切片、注馅、上粉、上浆、油炸、速冻等工序后,变成了一袋袋“油炸茄盒”预制菜。从“一根茄子”到“一块茄盒”,产业链拉长,带动了价值链提升。
除了茄盒、藕盒、薯条等冷冻调理食品,“公司120余种净菜会按需供应给海底捞等多家连锁火锅店”。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福坤介绍道:“为了保证质量,真空包装和全程冷链是蔬菜防腐和锁鲜的基本操作。”“120余种”——寿光是全国设施蔬菜最大产区和蔬菜最大集散中心,年蔬菜总产量450万吨,年蔬菜交易量900万吨。在这里,“买全国,卖全国”。“全程冷链”——寿光建有冷库123座,具备冷链运输储存能力物流企业55家,形成了集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可以说,在寿光,从上游的原料供给,到中游的加工流通,再到下游的市场营销,都已经形成了预制菜完备的产业链条。
2022年7月,范鲜社首批共9种预制菜品正式下线。“有用到寿光芋头的沙暄红烧肉,寿光金针菇的水煮肥牛,咱寿光的玉米段也用在了我们的招牌烤鱼里面。”公司销售总监郝庆荣说道。但蔬菜的溢价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芋头、金针菇、玉米只得“沦为”配菜。“依托当地资源,提高结合度,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毕竟我们是寿光本土的企业嘛。”
因为合作关系的原因,范鲜社的工厂和车间设在了滨州。“对于前端荤腥类原材料的采购,滨州更有优势,但一旦涉及到产能和运输,寿光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未来,公司还是会回归寿光。”这不只是范鲜社的选择,更是预制菜产业的选择。凭借原料资源、加工能力、冷链物流、食材管控等多种优势,寿光预制菜产业全面起势。截至目前,寿光市共梳理培育预制菜全产业链市场主体1490家,产业规模近250亿元。
前端拎稳“菜篮子”,做好标准制定、种子研发、技术创新;后端端牢“菜篮子”,培育特色蔬菜和预制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以往,乘着高铁横穿齐鲁,看到遍地的蔬菜大棚,就知道蔬菜之乡寿光到了。今天到寿光,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现代化的蔬菜大棚,还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厂房,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从种子培育到蔬菜种植,从物流运输到产品深加工,再到产业文旅大融合,一条越来越完整、技术含量与产业附加值越来越高的完整产业链条已经成型,蔬菜之乡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外延将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