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2023-05-22 06:20邬陆云刘峻兰杜倩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情绪满意度运动

邬陆云 刘峻兰 杜倩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当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会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研究表明[1-2],AMI为创伤性事件,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创伤后成长,不利于病情控制及患者预后。认知行为干预强调情绪、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纠正患者疾病认知等措施,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与消极行为[3]。当前临床关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AMI患者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纳入条件:符合《急性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4];认知正常,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条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合并恶性肿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按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9~74岁,平均58.13±5.17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下壁10例,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高侧壁1例,下壁、广泛前壁1例,下壁、正后壁1例,正后壁1例;BMI 18.2~31.4 ,平均23.68±2.25;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2例,中学10例,小学及以下18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8.06±5.19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6例,下壁11例,正后壁1例,广泛前壁、高侧壁1例,前壁9例,下壁、侧壁1例,下壁、正后壁1例;BMI 18.4~31.2 ,平均23.71±2.22;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3例,中学17例,小学及以下1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SW2022R99-HS03),纳入患者对本研究知悉,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概念、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注意事项等;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其心理状况,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嘱患者可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并参与日常护理;告知不良习惯对病情控制的影响,进行健康饮食管理,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以提升身体素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如下。

(1)认知干预: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巡视次数,通过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鼓励其倾诉内心感受,共同分析其存在的消极思维与错误认知,采用质疑、举例的方式帮助其发现不利疾病康复的行为方式,并向其宣教正确的疾病、手术、护理等相关知识及具体措施,强调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病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其重新评估自我思维与认知。

(2)行为干预:①放松训练。指导患者选取舒适的仰卧体位,闭目及缩唇,嘱其集中注意力,放松全身肌肉;嘱其深吸气并保持10~20 s后收紧腹部肌肉并缓慢吐气,持续进行反复的吸气与吐气5次,每天2次。②渐进式运动训练。第1步,首先指导患者卧床期间行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缩紧肩部,尽量贴近耳朵后放松;将手指置于肩上,使用肘部做画圈运动,分别向前、向后十次;屈曲肘关节后尽量伸直;提起左脚屈曲贴近腹部,再伸直,两脚重复进行;上下摆动踝关节、脚趾,并做画圈动作,10~15 min,每天2次。第2步,指导患者坐于床边重复第1步内容,10~15 min,每天2次。第3步,指导患者取站立位,重复第1步内容,作为热身运动,随后再行主动运动;嘱其原地踏步10~15次后,以缓慢的速度行走30 m;再次重复第1步内容作为降温运动。第4步,行热身运动后,原地踏步10~15次,取站立位,双手握扶手,保持双膝处于屈曲至半蹲状态,随后站直,重复10~15次后缓慢步行45 m;常规行降温运动;每天2次。第5步,热身运动后,平地行走90 m后进行上下楼梯训练,3~5级/次,随后行降温运动,每天2次。第6步,热身运动后,平地行走150 m进行上下楼梯训练(上下半层楼梯),随后行降温运动,每天2次。第7步,热身运动后,平地行走150 m进行上下楼梯训练(上下一层楼梯),随后行降温运动,每天2次。③训练注意事项。训练开始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嘱其穿着宽松;运动过程中控制心率,以心率增加不超过每分钟20次,并能够耐受为宜。

1.3 观察指标

(1)情绪状态: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6]进行综合评价。①SAS包括20个与焦虑情绪相关的项目,每个项目分别计1~4分,得到各项总分后×1.25换算为百分制,满分100分,以50分为分界值,评分越高则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②SDS共计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各项目计分,得到总分后×1.25获得标准评分,评分范围25~100分,低于53分为无抑郁,评分越高则抑郁程度越重。

(2)创伤后成长:出院时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6]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5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用0~5分评分法,分值范围0~105分,分数与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呈正相关。

(3)运动耐力:出院时根据6 min步行试验(6MWT)[7]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在长度为50 m的走道中以最大速度来回行走,记录6 min内完成的最大距离,走动距离与运动耐力呈正相关。

(4)护理满意度:出院时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8]进行评价,共19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满分95分,分为非常满意(≥77分)、满意(57~76分)、不满意(≤56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情绪状态比较

经过认知行为干预,观察组患者出院时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情绪状态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与运动耐力比较

表2结果显示,经过认知行为干预,观察组患者出院时PTG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创伤后成长与运动耐力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认知行为干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AMI为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多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当前临床治疗AMI的方法较多,通过手术配合长期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但难以达到治愈目的。加之AMI临床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会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不良创伤后体验,还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心理改变,致使疾病的调节控制能力降低,不利于病情的稳定控制[10]。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临床护理中逐渐重视患者心理方面变化。创伤后成长出现于个体经历创伤应激事件的过程中,可减轻负性情绪,对改善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常规护理内容较为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在改善患者认知与心理方面效果不理想。认知行为干预认为正确积极的疾病观念是行为改变的推动力,可通过纠正错误认知及针对性行为干预,起到改善情绪及行为的作用,近年已在临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1-12]。兴奋、抑郁等的情绪波动可使得AMI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因血管舒缩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肌梗死再发,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同时,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情绪激动等可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机体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可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时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TGI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AMI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改善其负性情绪。分析其原因在于,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AMI患者护理中,加强了与患者沟通交流程度,根据个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疾病相关认知干预,可提升其对疾病、治疗、康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纠正错误认知,并促使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正确看待疾病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促进创伤后成长。在了解患者内心感受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可有效放松身心,缓解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以相对良好的情绪状态参与到自我护理中,有利于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增强护理效果。同时,通过指导患者开展放松训练,可缓解其身心紧张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轻患者神经、肌肉、血管的紧张度,利于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生。随着AMI病程延长,心肺功能会不断减退,致使运动耐力持续降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AMI患者运动耐力,提升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认知行为干预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改善情绪状态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特点,为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能够满足其训练需求;且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患者接受度较高,训练依从性较好,进而利于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促进病情改善。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帮助其消耗体内游离脂肪酸,加速极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分解,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防治动脉硬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肌梗死再发风险。本研究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AMI患者中,通过加强认知,提升其对康复的正确了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行为干预中,配合持续开展的肢体功能训练,有利于增强患者身体素质,减轻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增强康复信心,进一步促进创伤后成长。但当前临床关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AMI患者中的相关报道较少,且存在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少等不足,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临床仍应不断进行实践与研究,进一步完善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并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深入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在AMI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创伤后成长,提升运动耐力,进而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情绪满意度运动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不正经运动范
情绪认同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