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常州梳篦的设计美学思想

2023-05-21 11:25陈永蓝周馨怡
美与时代·上 2023年4期

陈永蓝 周馨怡

摘  要:常州梳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技艺巧夺天工,同时也是常州文化具象化的代表物品之一。文章主要以常州梳篦为例,从梳篦的材质、造型、纹饰及色彩中分析其艺术设计特征,从时代背景、常州文化、民俗习惯、意识观念、审美文化的角度探究其蕴涵的设计美学思想。探析常州梳篦的设计美学思想,挖掘梳篦本身的美与艺术价值,对其他传统工艺的造物美学及审美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常州梳篦;造物文化;设计特征;设计美学思想

梳篦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起初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大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创造的。梳篦对于妇女而言,基本梳不离身,之后精美的梳篦甚至成为可佩戴的发饰,唐宋时期插栉之习已蔚然成风。“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一位女子满头插栉的样貌跃然纸上;“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一位女子莞尔一笑梳篦微低的情态栩栩如生;“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一位男子悒悒不乐独自梳发的情景活灵活现……这些诗词堪称是强有力的佐证。常州梳篦这门传统工艺与美学思想密不可分,凝聚着人们的造物文化与审美价值。“器以载道、器以致用”的造物美学思想在常州梳篦中不难窥视,从儒释道的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工匠精神的显露等研究角度剖析设计美学思想在常州梳篦中的体现。

一、常州梳篦的历史概述

据史书和地方文献记载,常州梳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巅,曾被选为宫廷贡品。常州梳篦主要包括木梳和篦箕两个种类,齿疏者为“梳”,用于梳理头发,木梳一般选用生长几百年的黄杨木、石楠木和枣木等原料,经长期自然干燥精制而成;齿密者为“篦”,用于清除发间污垢和虱子,以采用生长在阴山背后的毛竹,还有牛骨、生漆等为原料。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现在“梳篦”常常会被人误以为仅指“梳子”,但是“梳篦”指的是“梳子”和“篦箕”,只是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人们的习惯等因素导致大多人早已不用篦子,只用梳子,除了一些年长的老人可能还会使用篦子。

据传,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人文荟萃的常州穿城而过,明末清初,常州梳篦已驰名南北,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梳篦作坊,有着“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胜景。光绪年间,姑苏织造府官员每年都要把常州梳篦在十月之前送到紫禁城,贡为皇上或后宫妃嫔等使用,作為御用珍品和名贵器物,这便是宫梳名篦美称的来源[1]。常州身处长江三角区中心城市之一,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人骚客的介入,让原本具有功能主义的梳篦从日常生活领域逐渐进入文化领域,从而开始具备实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等多重功能,是当之无愧的“乡土奇葩”。

二、常州梳篦的艺术设计特征

(一)中和自然的材质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气候温和湿润,不仅适合很多树木生长,同时盛产竹子,这些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皆为常州梳篦提供了原材料。“木梳”和“篦箕”,两者不仅名称不同,制作材料也有所差异。木梳主要应用木料制造而成,但也有其他材质,只是不为常见,其主要木材为黄杨木、石楠木、檀木等;篦子主要应用竹料制造而成,竹子的材料大多选用优质背阴壮竹,阳光照射不到的背阴壮竹经久耐用,不易变形[2]。虽然两者使用的材料有所差异,但是都是选取自然材料的代表。古时常州梳篦都是工匠们用自己的双手胼手胝足制作而成,采椽不斫,他们把“天然材料,手工制作”作为梳篦的圭臬,每把梳篦都凝结着工匠们的汗水与智慧。

(二)古朴典雅的造型

因常州梳篦材质、用途的差异,导致了两者的制作工序大相径庭,呈现的款式与造型也截然不同。梳篦的造型蔚为大观、星罗棋布,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千秋、别具一格。譬如汉唐的梳篦呈马蹄造型;宋代的梳篦则呈月牙造型[3]。古代的梳篦还有长方形、鱼尾形、半圆形、扁方形、拱形等不胜枚举,有些造型精致的梳篦还会嵌玉镶珠、彩贝镶嵌。从梳篦的造型用途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实用型;另一类是装饰欣赏型。前者梳篦造型简洁明晰、落落大方,侧重于功能实用与轻巧便捷。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当时的人们在使用梳子方面非常日常,梳篦的造型和纹饰都相对简单,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另一类装饰欣赏型的梳篦造型变化多端、美轮美奂,侧重于观赏品玩和悉心珍藏。这一类在造型上自然不会墨守成规,会在梳篦上加之各种镶刻、镂雕等精细工艺,因而这类梳篦的造型内容惟妙惟肖,制作工艺典雅精致,欣赏价值较高,例如装饰梳(金陵十二钗)可谓是“阳春白雪”之作。

(三)包罗万象的纹饰

“常州梳篦的装饰工艺有雕、描、刻、烫、嵌这五种。”[4]通过这五种工艺技法对梳篦进行创造与装饰,梳篦上的纹饰绚丽多彩,独具匠心的匠人们在方寸之间大刀阔斧。但观察常州梳篦的现状,仍留存于世唯有“描”和“烫”这两种装饰技法。木梳主要是在梳背上进行刻画装饰,有些甚至对木梳整体进行纹样装饰(除梳齿外),而篦箕与木梳不同,它是在篦梁之上作画。梳篦上的纹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人物故事、老街古巷、山水花鸟、吉祥纹样等,这些纹饰大多具有中国传统图案的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常州梳篦的纹饰中,有不少物品会把寓意吉祥和象征性的内容熔于一炉,通常采用象征、借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坚贞爱情的向往。如龙凤、平生三级等,寓意祈福和入仕;宝瓶、瑞兽等,寓意国泰民安、河清海晏;蝴蝶纹样、喜上眉梢等,寓意喜事连连、阖家美满。寓意深邃的纹饰既保证了梳篦功能实用的特性,又妙趣横生、精美绝伦,给人带来视觉之美及心灵之涤。

(四)清丽艳朗的色彩

常州梳篦在颜色的运用上,通常会以艳朗、清丽、明快、雅致等色彩特征作为准绳。色调画面统一平衡,具备馥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情趣[5]。例如在装饰梳(金陵十二钗)中,笔法娴熟鲜活,人物细腻精致,用色大胆丰富,层层迭迭,颜色的搭配与人物性格、身份相吻合,整个画面呈现出柔和统一的色彩特征,给人带来一种中和美;在《西厢记》人物梳中,张生身着淡蓝色长衫,门襟和帽子构成整体,张生本身的人物形象就是温文尔雅、执着至诚的人,采用蓝色非常贴合人物形象,画面也呈现出均衡的色彩意象,给人带来一种平衡美;在欣赏戏剧脸谱梳篦中,一张张复杂多变的脸谱淋漓尽致地被绘制在梳篦之上,用色均匀,比例匀称,恰如其分地凸出了脸谱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人带来一种意趣美。

三、常州梳篦的设计美学思想

人们开始造物的阶段便开始了造美的历程,自然设计美学思想便也随之而含,只要与造物造美相关的工艺,木与竹作为原材料的梳篦必然囊括此中[6]。常州梳篦——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它是人们的一种造物文化,积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别具匠心的技艺,表达了崇尚自然的东方设计美学指向。常州梳篦是雅俗共赏的民间工艺品,它经过儒释道体系的孕育而成,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赋予其实用功能,自我意识的觉醒进一步形成其纹饰美,透露出其背后的精神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产生器物的实用美

常州梳篦源自人民的生活经验与道德精神。《孝经·开宗明义》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7]古人认为头发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发之凌乱,实以为耻,头发也不能随意剪去,剪去视为不孝,而国人极为重视孝道,文人更是如此,因此对于自己的仪容仪表尤为重视。他们兴蓄长发,重视理发、正衣冠来展现自己的容貌形象与气质精神。梳篦的产生便折射出人们生活中造物思想的朴素世界观。在制作梳篦的过程中,材料的选取、尺度的大小对整个器物的效果和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物质功能上来说,一件器物的核心价值是解决人们的需求以达到实用功能。梳篦为何能留存至今?这是因为它具备实用功能。适用是其根本属性。常州梳篦符合为人服务的功能原则,每一处都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相一致。梳篦实用美的规律不单单指其材质、造型、大小、比例的规律,同时也代表人的创造举止、行为方式的规律。特别是在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手握梳篦的尺寸、梳篦与头发接触的触碰感、轻重平衡的把持感等其他考虑的准则,这些造物准则都表现出了“致用利人”“器以致用”的造物理念。每个时代人们的追求、审美都在改变,常州梳篦的制作者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不断让其尺寸结构的布局更加合理,使其越来越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器饰的雅丽美

庄子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认为物是为人所用,而人为事物的主体。人是器物的使用者与创造者应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看一件器物时,往往第一印象就是它是美抑或是丑,而决定它美与丑的主要因素是器饰的美与丑。实际上,不管是古代抑或是现代的设計师在制作或设计一件物品时除了考虑其功能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审美、装饰的问题。同理,梳篦的纹饰是区分观赏用品还是实用物品的主体部分,是其审美的重要载体,而它的决定对象是人,这意味着人的自我意识是器饰的关键因素。

《史记·礼书》记录:“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8]简单来说,当时推崇的是“无为而治”“因循为用”的道家简约美学思想。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器饰往往趋于简洁朴素。梳篦作为生活中的日用器物,造型灵巧轻便,所以不适宜在其上刻铸繁冗复杂的纹饰,因此早期的梳篦纹饰简约实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发展,梳篦不能仅仅满足于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功能实用层面,它也需要为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上层社会的人群服务,那必然需要通过其材质、造型、纹饰等方面突出阶层的不同。从一些历史文献和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清代嫔妃们喜好用常州梳篦装饰自己,一把精美雅观的常州梳篦也是身份地位和金钱权利的象征。所以梳篦纹饰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折射出了社会的思潮、阶级的层级等。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梳篦的器饰开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一种是素朴简约之风,另一种是华丽典雅之风。但梳篦无论是什么样的器饰风格都鲜明地反映了人们的造物文化及精神风貌,器饰的发展脉络与其本身发展一脉而承。

(三)工匠精神的显露传递器制的文化美

器制的文化美是指具体器物制作背后的一种文化精神,是一种专精覃思、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梳篦的制作一直与工匠及其技艺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没有认真负责的钻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怎么制作出实用且美观的梳篦?在造物的过程当中,工匠们还要有“技近乎于道,明道立器”无拘无束的心境,制作工艺只是奠定了造物的根基,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文化精神,工匠们把他们的精神物质化,寻求“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境,并通过器物呈现出他们“忘我、去智、舍巧、灭功利”等精神文化[9]。梳篦是根据天然材质的本身规律去创造器物,以求合乎目的与规律的统一。所以这类工艺的造物过程,就是从技巧展示上升为心灵感悟,把富有人格魅力的文化物质化,这是意蕴内涵和审美趣旨的视觉诠释,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为什么能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说文》中载:“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10]飘洒的竹屑、舒畅的节奏,透过午后的阳光弹跳在梳篦匠人的指尖。一根最原始的竹子或最不起眼的黄杨木,经过匠人灵活的手指,成了一把把初具雏形的梳篦。制作常州梳篦的工匠们喜好不停地雕琢自己的器物,不断改良自己的制作工艺,享受梳篦在自己双手中的升华,其利虽微,但会长久造福于世。常州梳篦之美不仅具有功能特征,而且是实践意义下的巧,是精神文化中的韧,它古朴典雅、美观精致,体现了江南人的精神气质和艺术智慧。

常州梳篦是人民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也是一种伴随人类文明而共生的审美创造。它不是单纯的艺术或审美,它本身兼具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现了“文质彬彬”“文质合一”的美学思想。所有的器物都会体现本身的规律和思想。器物是基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轴线与自身的继承革新之轴线的“和合”中持续发展,呈现符合当下社会和大众的新发展模式[11]。

四、结语

每个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都有各自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每个辉煌夺目的作品背后透露出来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精神更是值得击节称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梳篦可能似乎已经不是重要的器物,由于原材料的稀缺,优质的材质被一些廉价的木质或塑料木梳所替代,梳篦变得唾手可得、屡见不鲜,所以人们极其容易忽视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那些精美绝伦的梳篦似乎也只能在一些博物馆或者历史书籍、画作中才可以考察一番。事实上,梳篦中的设计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物化的象征,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只有了解梳篦产生的渊源和历史,发现其背后真正需要传承的文化精神,它才能有新的发展前景并再次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陈铭.常州梳篦的造型艺术在民族休闲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8.

[2]洪妍,闫郢.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58-59.

[3]程博.回顾与启示——关于梳篦创意的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5(3):40-42.

[4]段笔耕.常州梳篦:彩绘与彩印的工艺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0):253-254.

[5]牟晓玲.常州梳篦[J].环球人文地理,2018(2):103.

[6]何怡露.传统造物设计美学研究——以挑具扁担为例[J].设计,2020(17):137-139.

[7]杨志刚,史少博.《孝经·开宗明义章》义理刍议[J].北方论丛,2011(2):100-102.

[8]郑博思.《史记》所见“道家”与《庄子》——浅论《史记》所载《庄子》四篇的黄老思想特征[J].现代哲学,2020(2):137-141

[9]李明,李梅,梁列峰.传统造物美学思想的表达及其设计意义[J].工业工程设计,2020(4):104-109,120.

[10]徐晓阳.浅谈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美学[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9):79-80.

[11]王钲雯.儒道释:中国古典哲思与传统艺术[J].大众文艺,2021(5):51-52.

作者简介:

陈永蓝,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周馨怡,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