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淮阳“泥泥狗”凭借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及浓厚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当下淮阳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量屡创新高,对于“泥泥狗”艺术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因此,探寻一条适合“泥泥狗”文化活态发展之路尤为重要。本文尝试将泥塑艺术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在饱含“泥泥狗”艺术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衍生品创新设计研究,希望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对淮阳“泥泥狗”文化起到推广的作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创意来源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民间艺术;艺术衍生品;“泥泥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一般项目“民间艺术衍生品设计研究——以河南省淮阳县的‘泥泥狗为例”(ZKSKDY-2021-238)研究成果。
“泥泥狗”一直以“活文物”“真图腾”著称,历史悠久,盛誉天下,蕴意伏羲女娲开天辟地创造世界。“泥泥狗”色彩艳丽、造型奇崛,飞禽走兽、鸟虫蛇鱼、奇禽怪兽,应有尽有。“泥泥狗”古朴大拙、扑中见奇、浪漫神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作为“吉祥物”流传千古,续讲民间故事。
一、淮阳“泥泥狗”的相关概述
淮阳“太昊陵”每年都会举办“人祖古会”,而“泥泥狗”作为伏羲文化的缩影就成为庙会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泥泥狗”又称“陵狗”“灵狗”,叠用两个“泥”字,前作动词后作名词,动静之间巧妙地反映了这一民间形式的内核[1]。
“泥泥狗”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典例,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种种轨迹,折射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纯真、质朴、绚丽、强烈且变幻奇妙,同时也印证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的融合交流。因此,“泥泥狗”的存在实质上是原始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其特有的人类本源精神及恰到好处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及“泥泥狗”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无疑都是一种可贵的资源[2]。
二、淮阳“泥泥狗”的艺术特征
(一)奇特的造型
“泥泥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形色色的奇珍异兽上千余种,民间艺人凭借个人技艺,在创作中融入一定的主观特色,呈现的作品或精致细腻、或简洁粗犷,生动活泼,富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总地来说,“泥泥狗”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写实类。写实类,又称“原生类”,这种类型属于“泥泥狗”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特点是表现形式偏于具象,写实性较强,可以轻易识别出它们的原形,且题材集中于动物类,如鸟、龟、鱼、蛙、鹰、蝙蝠以及较常见的十二生肖等。艺人在塑泥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还原动物形态本身,多采用概括、归纳的方式,对动物显著的局部特征进行夸张、写意,不显著的部分则进行舍弃。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保留了动物本体特征,还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创新成分[3]。写实类的“泥泥狗”多寓意美好吉祥,反映了人们对原始社会的民间印象,同时也是对原始遗风的延续。
2.复合类。复合类,又称“互渗型”,这类“泥泥狗”多以人兽(禽)互渗、禽兽同体两种形式呈现,其表现特点是形体难于还其原形,非人非兽,构成的方式比较抽象,组合结构虚幻,表现手法有张力,天马行空,独具特色。艺人在创作过程中也并不是毫无根据。据研究发现,很多造型在《山海经》中可以追溯源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对于真善美的向往[4]。
复合类的两种表现形式有很多代表性的案例,其中第一类人兽互渗,表现为人与兽或禽通过多种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新的艺术形象,从而传达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主观意愿。比较经典的包括“人面猴”“人面鱼”“人头狗”等。其中,“人面猴”是“泥泥狗”中数量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从整体来看,“人面猴”造型犹如一尊“神”,每位艺人对造型的表达各有特点,但对它的塑造都趋于正直、庄重、神秘的风格,或骑虎又或骑狮,不同于一般动物猴的顽皮姿态,据说这是艺人对传说中人祖形象的想象。第二类禽兽同体类的“泥泥狗”可细分为两种组合形式:一种为一兽双头或多头,如“两头鸟”“双头狗”“九头鸟”等;另一种则是不同动物间的组合,如“猫拉猴”“猴头燕”等[5]。这类“泥泥狗”的造型,反映出手工艺人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模仿,更多地是将原型进行再融合和再创造,从而赋予它们生活的象征寓意,表达对生命力的敬畏和崇拜。
3.精灵类。精灵类与“互渗型”有相通之处,但相较而言,其所表现的题材多偏向异怪圣兽类,如独角兽、翻鼻辟邪兽、多角辟邪兽、六目平安神等。這类“泥泥狗”往往以神话或传说中的生灵为创作灵感,表现形式荒诞、神幻,甚至令人难以捉摸,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幻神秘的异体[6]。创作者在表现此类题材时往往感性占据理性,大胆地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因而呈现的效果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4.现代类。现代的“泥泥狗”形式有了更多的变化,吸取了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出现了带有吉祥寓意的题材,如“辈辈封侯”“吉祥如意”“喜上眉梢”“金鸡报喜”等。另外,还出现了神话故事系列创作,如“八仙过海”,作品中八位神仙形态各异、表情不一,身着不同颜色的服饰坐在龟背上,这是当代艺人根据神话“八仙过海”的再塑造。
(二)绚丽的色彩
“泥泥狗”配色以五色构成,黄土塑形,黑色奠定基调,再绘以红、黄、青、白四色纹饰,在热烈奔放的色调里又不失和谐,巧妙地将精、神、气与色、点、线进行完美汇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尚黑”及“五色、五行”理念。
“尚黑”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羌戎遗裔彝族的“虎伏羲文化”。彝族人尚黑尚左,而淮阳古为龙、虎文化的汇合点,因此彝人崇尚虎黑的习俗被一并传承下来。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尚黑。”《钢鉴易知录》中记录夏朝的旌旗徽号以黑色衬底。由此反映出尚黑是中华民族原始图腾观念的体现,而黑色是象征大义、正直的颜色。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汉代帝王、君主,服饰均以黑为贵。楚人尚黑,楚国的漆器将黑色确定为基调,外玄内朱。春秋战国时期楚顷襄王占据陈郢,也就是如今的淮阳,因此,黑底漆器艺术对淮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其中最直观的体现无疑是“泥泥狗”底调的拾色。
“泥泥狗”所使用的“五色”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这里的“五行”代指自然界存在的五种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8]因此,“泥泥狗”的“五色”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到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相辅相成,小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将“五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丰富的体现,是传統色彩审美意识的核心。“泥泥狗”将几种颜色关系处理得艳而不俗,高长调的颜色搭配原理,在黑色稳重的背景下,显得神秘幽邃,其审美特点迎合了本土民间风俗的着色传统,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气质。
(三)丰富的纹饰
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媒介。古人创造象形文字,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表达,印证着人类从视觉上对原始文化的理解,已具备一定的艺术成分,而绘画符号具有传递特定观念、情感的功能,更具象征意义。“泥泥狗”正是远古时期图腾文化的表现载体,其纹饰、图案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先民通过符号语言传达对万物的认知和理解[9]。
“泥泥狗”的纹饰是由精练的的点线符号排列构成,单个看粗糙、随性,但整体看线条和点饰之间蕴含一定的规律性和秩序性,符合构成学形式美法则。泥塑艺人在不同造型结构基础上加入主观表现,大体却不脱离本身特色,继而形成了“泥泥狗”独特的装饰语言和地方特色。
纹饰种类有很多,包括太阳纹、三角纹、绳纹、花草纹、蹄印纹、折纹、叶纹等,上述纹饰实质上都与崇拜女阴有一定关系,繁衍生息是“泥泥狗”最原始的精神内核。以“太阳纹”为例,其形式为白色线圈,圈内点构成、圈外发射状线条展现。太阳象征万物生命之源。俗话讲:“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作为自然天体,它与人类伴随,象征着温暖和生命的延续。因此,早先人类逐渐放大太阳的崇拜性,将其神格化,而后转化为纹饰符号,从表现来看与女阴形式存在类似之处,侧面也点明了生殖崇拜的主题,与太阳本身表达的内涵存在一致性,以此传递生命不息的观念精神[10]。
这些极具概括性、抽象性的装饰符号,随着一种本能依附于千奇百怪的泥塑形体上,释放出一种野味。从这些原始印记中,反映了人们当时所生存的环境特征及观念痕迹,寄托着人们多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的美好意愿,同时为研究前人类文化提供颇具价值的“活性史料”。而现在对于生殖崇拜逐渐变得隐晦,在民间艺术中开始将“鱼戏莲”“蝶恋花”等作为创作题材,以一种更加委婉、含蓄的形式展现传统内涵。
三、淮阳“泥泥狗”艺术衍生品设计原则
(一)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区分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两者的概念,前者一般认定为非营利性质,是艺人表达个人美学理念、情感或为与欣赏者达成共鸣而创作的作品。两者的创作初心都是为了传统民艺的延续,但相较而言,后者则被赋予商品属性,衍生品设计要面向市场,首要问题就是要考虑大众的多层次需求,包括对产品的美观性、实用性及本土特色的体现等,而功能性是大众着重关注的方面,这就需要设计以人为本,用大众容易接受或理解的方式进行创作,融入生活,在体现“泥泥狗”文化特色的同时拓展其实用功能[11]。
在衍生品设计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需借助外在的表现形式,让受众在心理上与之达成共鸣,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可以尝试将“泥泥狗”极具装饰性的色彩搭配、纹饰符号等,结合一定的表现手法,巧妙地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提升衍生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才能更大程度地体现设计的人文情怀,彰显艺术魅力,继而从多层次促进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泥泥狗”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加强衍生品设计的地域性或可识别性,其目的也是强调设计不要脱离艺术本身。具体来讲,包括“泥泥狗”审美形式的继承和文化内涵的继承两方面。审美形式的表现主要受造型、色彩、材质及结构等元素的影响,文化内涵则是指“泥泥狗”所蕴藏的装饰语意。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并不是对文化符号的随意搬挪,应适度地把握分寸,寻找传统装饰元素的构成规律,提取民间艺术的精华部分,以一种容易识别、准确表现地域文化属性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实现“泥泥狗”文化元素在视觉设计中的有效传播。
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创新,否则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泥泥狗”艺术衍生品设计而言,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创新属性,设计并不是一味地继承,需要筛选出更为优秀、更具价值的视觉元素,找寻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原始文化符号进行提炼、改造、升华或是重组,实现装饰元素的再创造,同时也要保留文化精神,挖掘文化内涵[12]。以此将“泥泥狗”的传承与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成为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并被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四、淮阳“泥泥狗”艺术衍生品设计方法
(一)纹样色彩的简化提炼
传统装饰语意,自身就传达出很强的美学与艺术特色,直接引用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客观事物的原始特征,但设计作品往往会对传统元素进行概括,遵循适度原则,以寻求保留与简化之间的平衡点[13]。具体来讲,“泥泥狗”纹饰经过提炼后,可以转变成现代较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并利用重复、对称,或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组合形式,重新对原始图形进行排列,将原始纹样最精华的部分提取并加重强调,赋予衍生品独特的设计感。色彩是平面设计的基础要素之一,具有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功能,“泥泥狗”本身的色彩浓烈丰富,对于色彩元素的处理,可以直接保留泥泥狗原有的“五色”,但可以灵活调节其饱和度及色彩分布比例和位置,适当参考主副色、对比色、冷暖色等不同组合,以形成色彩应用方案。
(二)解构与重构相结合
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除了直接引用的方式,还可以对原型进行打散,提取某个局部或某个点,转换艺术品原有的表现形态、表现载体及表现空间等,同时将艺术审美内涵、地域文化等无形的内容,融入到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构想与精神构思中,从而诠释出该地域文化的整体意向和感受,让大众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艺术衍生品背后传达的寓意,设计出形神兼备的艺术衍生品[14]。
重构元素,往往是提取传统元素中最典型的纹样或色彩进行再创造。根据“泥泥狗”独有的艺术特色,其重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可以提取博人眼球的五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太阳纹、花草纹、三角纹等与现代造型相结合;第二种则是提取原始造型、题材的轮廓,将纹样重组后重新填充轮廓内部,可适当保留原始色彩,从而形成新的形象。通过这类手法,可以去除过于复杂且不适用于现代审美的元素,以一种更为简洁、现代的设计形式展现。重新设计后的图案,视觉效果强烈,装饰美感饱满,同时也将传统艺术的精髓借助衍生品这一载体得到充分表达,满足了当代人的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材料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泥泥狗”是用当地的黄胶泥制作而成,而艺术衍生品设计的表现载体多样,因此所借助的材质也不局限于泥土。现阶段,民间技艺传承人对于“泥泥狗”的创作材料也不断进行创新,为了适应当代大众需求,也为了能够表现大型组合题材,传统泥土材料较为沉重不易支撑,常将棉花与泥土结合进行塑造,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可塑性,同时也减轻了泥塑的重量。而对于艺术衍生品设计而言,核心是传递“泥泥狗”文化意向,表现的载体可以是现代印刷工艺做出的明信片、邮票、书签,也可以是胸章、挂件等,结合不同材料诠释“泥泥狗”文化,能够给大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15]。新颖的载体将传统泥塑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其形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使“泥泥狗”衍生品在销售时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五、淮阳“泥泥狗”艺术衍生品设计实践
(一)“泥泥狗”品牌形象营造
近几年来,通过建立品牌带动传统文化“出圈”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恭王府博物馆的文创以“康熙御笔之宝”等品牌为特色,创作了系列精品;湖北省博物馆推出了“云裳羽衣”手游,将编钟音乐融入其中,拓展了文化的传播渠道[16]。在这些文创热潮中可以感知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力量,这为“泥泥狗”艺术衍生品再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灵感借鉴和设计思维。打造一个淮阳“泥泥狗”衍生品品牌,借助品牌的力量和资源推广“泥泥狗”衍生品,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泥塑民间艺术的传播和传承,打造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品牌营造下的衍生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具体来讲,为“泥泥狗”艺术品塑造品牌,首先需要设计一个符合品牌内涵的Logo,Logo设计了两种不同形式,均选择独立图形标,以图形加文字的组合方式呈现,两者可以单独呈现,组合灵活。标志选择“泥泥狗”经典虎、猴造型为基础,利用解构与重构的设计手法,将“泥”字结合“泥泥狗”纹饰特有的点线面图形进行创作,增强可识别性和认可度,同时Logo主体图形侧边加以文字设计,起到说明和强调的作用。Logo主体颜色保持“泥泥狗”底色黑色,延续传统“尚黑”的神秘感,同时简洁的用色也给人以敦厚、朴素的视觉印象。整体看来,Logo呈现出稳重中而不失生动的特征(如图1)。
(二)“泥泥狗”艺术衍生品设计应用
1.文具类——书签设计。书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牙黎,即象牙制成的书签。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牙签变薄了,用骨片或纸板制成,有的还在薄片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于是原本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直到宋朝以后书签基本定型。因此,书签从某一角度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器物,将它赋予“泥泥狗”艺术内涵,更能生动地记录生活、反映生活[17]。
书签整体设计围绕泥塑文化元素进行,和以往的书签形式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改变了较为常见的纸质材料,采用全新的金属材质,视觉和触觉效果质感优越;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书签的插嵌方式,以往的标记方式以页面单侧插入为主,而这款书签设计形式独特,书签造型由底部偏平状逐渐转到上半部分圆柱形,使书签嵌入的位置可灵活转到书籍侧面(如图2)。比较形象地展示了“泥泥狗”艺术特色,保留了传统艺术语言,且新颖、充满趣味的创新形式也更能吸引大众喜爱。
2.生活类——明信片设计。明信片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名片,可以使游客快速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与民俗文化。具体设计中,造型可以从“泥泥狗”较为经典的形象或是十二生肖作为切入点,对传统民间艺术“泥泥狗”的视觉符号进行提炼塑造,并将原始的三维形象向二维过渡,让传统元素紧随时代潮流的同时,保留传统的寓意和精髓。配色方面,卡片底色以白色为主,主体图案配色从“泥泥狗”代表性五色提取,以此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与冲击(如图3)。
将“泥泥狗”艺术特征置于整个明信片中,延续大胆的用色,强调艺术亮点,以一种新的视觉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提升泥塑文化的创新性与传承性,更多的人可以在这种文化产品的流通中快速了解淮阳“泥泥狗”民间艺术,并通过明信片这一载体进一步促进民间艺术的多元传播。
六、结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淮阳“泥泥狗”在保护与传承之间经受着巨大的考验。泥塑艺术一定会产生深刻的蜕变,这种蜕变的契机,将来自民俗观念的转变。通过解读“泥泥狗”原始艺术核心,借助衍生品这一载体,运用提炼、重构等现代设计手法,把握整体节奏和韵律,赋予新的生命活力,实现“泥泥狗”艺术的移植和再创造,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这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术为当代年轻人所认识,所接受,在“艺术再生”的路途中,“泥泥狗”艺术精髓将得到绵延。
参考文献:
[1]孙磊,刘正宏.淮阳泥泥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贾怀鹏.淮阳泥泥狗的故事:意象及其审美潜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3]耿鹤敏.泥泥狗符号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0.
[4]屈峰.淮阳泥泥狗的传承和变异[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倪宝诚.淮阳泥泥狗[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6]魏敏.淮阳泥泥狗的民俗文化展示空间设计[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7]聂守宏.淮阳泥泥狗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4(10):46-48.
[8]赵晓婉.淮阳“泥泥狗”的审美与生态探析[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9]沈圳.池州傩戏面具的艺术价值及其衍生品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8.
[10]高梦婕.社火马勺脸谱艺术及衍生品的设计与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11]冯琳.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路径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20.
[12]李倩,曲双为.陕西面花衍生品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0(15):73-98.
[13]李淼.湖南侗锦传统纹样的艺术衍生品设计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9.
[14]金鑫,陈德琥.基于花鼓灯艺术元素的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J].辽寧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86-88.
[15]赵倩.河南浚县泥咕咕艺术特征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8.
[16]孙瑞雪.河南民间泥塑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17]魏利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开发[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李爽,硕士,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