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雯
近年来,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成为我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修复难度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下,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加速,取得新进展,全国55%以上的红树林被纳入了自然保护地,并制定政策制度加强保护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稳步推进
面临威胁,保护任务艰巨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过渡带,在不穩定的底泥、缺氧的土壤、高盐度的海水、水位涨落变化大的环境下,它们仍能顽强地扎根海里,成为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
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世界红树林面积不复以往,其中,我国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约5万公顷减少到2001年的2.2万公顷。红树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仅造成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栖息地质量下降,其生态功能也在降低。同时,人为因素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动物蟹类栖息密度的下降,使得土壤中氧气的供应减少,不利于红树植物生长。
近年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红树林主要分布地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我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本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红树林总面积近年来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各种对红树林构成威胁的因素,临海工业建设侵占破坏红树林时有发生、红树林造林修复难度增大、红树林周边养殖污染危害红树林生境等,加上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生物入侵等威胁,导致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据相关专家介绍,由于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海洋垃圾等排入红树林,水体富营养化与重金属(铅、铜、铬等)离子富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严重威胁。此外,排放到红树林的污水还会对红树植物叶片的叶绿素浓度、酶活力等造成破坏,从而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受利益驱动,过度养殖是造成红树林退化及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曾深受其害。多年前,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兴起了畜禽养殖的热潮,由于过度捕捞、大规模水产和畜禽养殖及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红树林保护区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团水虱在东寨港内大面积爆发,直接侵害红树林根系,导致大片树木出现根部坏死,鸟类和滩涂生物随之减少,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一度面临崩溃。后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海南一手阻断周边畜牧、水产养殖和居民生活污染源,一手抓红树林恢复与保护,才使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逐渐恢复。
不仅是过度养殖,养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同样会对红树林造成危害造成污染,这些垃圾在潮水的作用下聚集到红树植物根部,影响红树植物根系的呼吸,进而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清理保护区垃圾这方面得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我们举办活动时也会发动志愿者到岸边捡垃圾,这不仅能美化周围环境,也是公众可参与保护红树林的一项举措。”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获取有价值的海洋生物,红树林周边居民在红树林中进行过度频繁的捕捞、挖掘,也成为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影响周边海洋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也间接影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采捕人员在红树林内频繁走动时,对红树幼苗进行踩踏,容易伤及红树植物根系,影响红树植物生长和群落更新,降低其生态价值。
目前对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构成威胁的,还有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有互花米草和无瓣海桑。这些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一旦入侵红树林,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抢占红树林生长空间,使红树林面积大量减少,甚至还会改变区域内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威胁红树林内的生物多样性。
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力度,但目前还存在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部分生态区位重要的红树林分布区还未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红树林整体保护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保护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等问题,如何协调当地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减少因区域经济发展给保护区带来的威胁和压力,成为大多数红树林保护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全面部署,提供修复方向
为了让红树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湿地大国和《湿地公约》缔约方,我国在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国内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此外,《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也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地科学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方向标。
其中,《行动计划》提出了“生态优先,整体保护”“尊重自然,科学修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等原则,明确各地要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的要求,完成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的优化调整,并推进新建一批红树林自然保护地。为科学修复红树林,还明确各地要按照红树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采取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树林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对于红树林的保护措施,《行动计划》要求各地将现有红树林、经科学评估确定的红树林适宜恢复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严格红树林地用途管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地。
作为其中一个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且红树物种种类多样性丰富,现存多处天然红树植物古树群落和珍稀红树植物小种群,整体资源禀赋优异,生态本底良好。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红树林营造修复,修订发布了《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方案》《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了《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对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科学指导。
根据《专项规划》,广东省将围绕沿海有关地市现有红树林和红树林适宜恢复地,全面落实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优化红树林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红树林保护和管理水平。
据介绍,广东省将构建“两核五区多点”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格局,突出“两核”引领,夯实“五区”功能提升,“多点”示范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其中,“两核”指“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文化推广核和“雷州半岛” 紅树林保护修复综合示范核;“五区”指珠江口湾区红树林保护修复现代化示范区、大广海湾区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大海陵湾区红树林优化提升区、环大亚湾区红树林防护提升区、大汕头湾区红树林生态维育区;“多点”指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示范重要节点。
《专项规划》重点部署了七大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对建立健全保护修复机制,科学、整体、系统开展保护修复,强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及全面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专项规划》特别提出要在自然保护区内科学营造修复红树林,通过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以自然恢复为主进行红树林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等举措,充分发掘广东省红树林宜林地潜力优势,破解红树林营造修复空间落地难题。
科学指导,优化技术手段
“我们采用局站点三级管理,每个保护小区都有个护林员,平时采取的措施就是巡护船、巡护车、无人机,还有数据监控。通过加强保护,高桥红树林区内,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红树林保护站技术人员表示。
湛江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近年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创新巡护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体系、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开展社区共建共管等措施,积极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目前,湛江红树林里的生物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整个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红树林生态系统,涉及红树植物、滩涂、底栖生物、鸟类等多个组成部分,如果保护工作只着眼于红树植物的数量提高,忽视了其他环节,或将适得其反。
为了指导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广东还印发了《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全省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的营造红树林、修复现有红树林、有害生物防控、生态功能修复与提升等提供技术指导。
《实施方案》提出,红树林生态修复,要以自然恢复、节约优先为宗旨,通过整体保护、生境修复、植被恢复等系统性措施,增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在修复红树林生境和植被时,要注重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态功能的修复,科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作业设计和选址,优先选用本地乡土红树植物开展生态修复,同时要避免使用大规模地形改造等工程手段。基于红树林生长特性及其生长环境,在营造和修复红树林工程实施后,应持续做好抚育管护,加大长效管护力度,确保修复成效。
在宜林滩涂、宜林养殖塘及因生境退化导致红树林丧失、且经生境修复后可达到宜林条件的滩涂、养殖塘区域,可以通过人工恢复红树林植被、种养结合等方式,促进形成稳定红树林生态系统。营造红树林应充分考虑红树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将辅助红树林营造的生境修复区域、种养结合区域纳入项目范围统筹。
对退化红树林以及部分区域的外来速生红树林,采用威胁因素去除、有害生物清除、生境恢复及营建等生境修复措施,通过补植套种、树种更新等方式恢复乡土红树群落,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
为营造生境异质性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范围内可按一定比例配置植被种植区、生境修复区、潮沟、滩涂和浅水水域,其中植被种植区比例一般不低于60%。
“针对红树林保护修复中优良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外来有害物种防控、珍稀树种保护等难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带动和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相关专家表示。
千里红树筑绿堤,红树林作为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保护红树林,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体系,才能走出一条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之路,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链接
红树林生态系统: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包含了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水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修复:通过将红树林植物繁殖体、幼苗引入退化的红树林区域,或者通过改善原有红树林的生境条件,使其可以形成稳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并具有与原生红树林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功能和服务。
红树林生境修复:对因有害生物入侵或周边分布有原生红树群落、且具备自然恢复条件的生境退化区域,通过采用有害生物清除、威胁因素去除、生境恢复和营建等措施修复红树林适宜生境,促进红树植物天然落种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