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元,贾 煜,李 雪,张 伟
(1.武汉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张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跨国企业在制定海外市场扩张决策时不仅会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还会重视与以往经营情况的比较结果[1],即绩效反馈结果会对跨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张产生影响[2]。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和绩效反馈理论,探究企业的绩效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后续海外扩张行为的影响。企业行为理论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新的见解,认为企业是一个目标导向的系统,使用简单的决策规则指导行动以应对实际绩效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学者探讨了跨国企业绩效的反馈结果与海外投资水平、国际化进程(步伐、范围与节奏)、国际化速度、国际多元化和国际战略联盟等的影响[3-4],但并未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例如,XIE等[5]研究发现跨国企业无论是低于期望水平还是高于期望水平,都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JIANG等[6]则认为跨国企业无论是低于还是高于期望水平,其进入海外国家的可能性会降低;宋铁波等[7]则认为绩效反馈结果与海外市场扩张之间呈“U”型关系。由此可知,跨国企业的绩效反馈与其后续海外市场扩张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和冲突的,是一个未解决且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现有绩效反馈研究仅探讨了跨国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扩张的意愿或量级,未对跨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区域或国家特征,以及更为细微的海外扩张行为进行探讨。如从区域层面进行区分,跨国企业可能在增加某区域海外市场投入的同时,降低了另外一些区域海外市场的投入,但跨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投入总量可能并无变化或发生细小的变化。综上,现有研究仅从整体层面对海外市场扩张进行分析,未对海外市场进行更细微的探讨,是导致上述关于绩效反馈与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结论存在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相较于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国际扩张,在何处实行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更为复杂且重要的议题。近年来,跨国企业已经将注意力从单个国家的适应转移到以区域为基础的地理集聚上[8]。全球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和政治力量驱动的[9]。跨国企业在区域层面整合海外子公司更为有利[10]。因此,从区域层面探讨跨国企业海外市场扩张的特征,并分析其对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区位选择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不仅事关企业当前经营绩效,还对跨国企业未来的战略部署有重要价值。
综上,笔者将从区域层面探讨跨国企业海外市场扩张的特征,基于绩效反馈理论,探讨绩效反馈对跨国企业区域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并识别国际化经验的调节作用。
绩效反馈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需要对跨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进行更细微的探讨。跨国企业所涉及到的东道国数量一般比较庞大,从单个东道国市场来考察跨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张非常困难,但从区域层面进行考察却是可行和合理的。根据区域化方面的研究,将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分为区域内东道国(intra-regional host countries)和区域间东道国(inter-regional host countries)。其中,区域内东道国是由在地理上与母国临近的国家组成,而区域间东道国则由在地理上与母国距离远的国家组成。组织在对不同区域实施国际化的资源倾斜和战略调整对国际化进程的风险与潜在收益有重要影响。在国际化风险方面,区域内东道国与跨国企业母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相似性,且地理位置相对更近。根据组织学习理论,企业在相似环境下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从交易成本角度,地理临近性使得跨国企业在区域内东道国的协调、运输、沟通等方面的管理成本降低。因此,企业主要选择或更倾向在区域内东道国实施国际化战略,其风险更小。从潜在收益角度,虽然区域间国际化相较于区域内国际化是一种更冒险的远距离搜索,但区域间的国际化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学习所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对于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而言,它们需要通过区域间国际化来获取发达地区东道国的科技、人才等战略资源来加强自身的持续优势;另一方面将更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潜在机会,由于区域间东道国与母国的差异性,其市场机会与价值也难以被竞争对手所识别,一旦企业率先进入市场,就可能在区域间东道国市场内抢占先机,从而获取高于在区域内东道国进行跨国经营所取得的收益。综上,虽然区域间国际化相较于区域内国际化存在更高风险,但一旦顺利实施,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
绩效反馈机制源于企业行为理论中的有限理性观点,文献[2]指出组织在进行绩效评估时,由于有限理性,将某一绩效维度视为“满意点”,并以此为标杆分析企业下一步将采取何种经营活动。随后,学者针对组织绩效高于/低于“满意点”标杆,即绩效期望顺差/落差进行了众多研究。总体而言,企业行为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常遵循“问题驱动搜寻”的行为模式,但由于企业自身的异质性与所面临决策情境的差异性,绩效反馈对企业决策行为的作用过程及结果是错综复杂的。具体到绩效反馈如何作用于企业区域国际化进程这一问题上,笔者参照ARGOTE等[11]对企业行为理论的总结,以企业行为理论的有限理性、问题驱动搜寻和组织遵循惯例3个核心构念为理论基础对绩效期望落差和顺差情境下企业如何选择区域国际化战略进行探讨。有限理性与问题驱动搜寻为企业在期望绩效落差下的决策准则提供了解释,而有限理性结合组织遵循惯例能够有效解释企业绩效顺差下的战略行为选择[12]。
1.2.1 绩效期望落差情境
问题驱动搜寻是企业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企业以评估自身现有经营情况作为未来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而绩效作为衡量企业是否顺利经营的关键指标,受到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实际上,绩效期望代表令组织决策者及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绩效目标,当组织未能达到这个目标时,管理者将这种状态界定为一种损失或问题,该问题将驱动组织实施搜索行为,直到寻找到能扭转企业不利现状的方案,这种搜寻行为才会停止。而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作为企业扩大经营市场、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往往被作为企业开展搜寻行为的重要路径。当企业以区域视角考量国际化战略的风险与潜在收益时,往往先从相似性更高的区域内东道国开始[13],虽然区域内国际化能够减少企业跨国经营时的成本与风险,但这种利用式的搜寻会使企业依赖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形成组织惯例或路径依赖。依赖于路径的能力所产生的绩效变化即使令组织产生搜寻行为,也并不能得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14]。因此在期望绩效落差程度更高时,企业难以从区位距离、制度距离以及战略差异距离更近的区域内东道国市场中搜寻到解决方案。而区域间国际化扩张战略作为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和非线性学习的尝试,能够避免企业一味强化“本地搜索”倾向和路径依赖,增强企业探索新市场和识别新的扩张机会的能力。这符合企业决策者在期望绩效落差刺激下谋求的探索性变革要求,容易受到管理者青睐。
此外,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完全理性假设,企业行为理论认为组织决策者在制定战略或引发组织变革时,呈有限理性的状态。有限理性的体现之一就是组织对企业目前的经营水平与风险判断存在偏差,具体体现为管理者在决策时偏好利用有限数量的启发式问题来简化决策的复杂性。研究表明,进入国外市场的决策过程通常基于直觉和启发式[15]。当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出现落差,会导致管理者产生急于追赶绩效差距而忽视部分决策风险的行为,做出更冒险的决策。具体而言,当管理者试图通过海外市场搜索来解决绩效差距问题时,由于有限理性导致的认知偏差使其减少对企业自身资源、竞争力和市场化经验等约束的重视程度和对风险的感知能力,更重视国际跨区域经营带来的区域内地区难以获得的异质性资源,以更快达到扭转企业现有不利局面的目的。同时,绩效期望落差给企业决策者带来生存压力,当企业未能达到设定的期望绩效要求时,企业利益相关者将对企业现有经营状况产生质疑,对组织及企业代理人产生消极评价,从而使管理者产生压力,加剧了因有限理性造成的认知偏差,使管理者更易忽视经营风险,实施激进的区域间国际化战略。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跨国企业的绩效期望落差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区域间国际化,而非区域内国际化。
1.2.2 绩效期望顺差情境
企业行为理论认为当企业的实际绩效高于期望绩效,管理者会认为企业现有的经营是成功的[16]。现有的成功导致企业缺乏进行搜寻的意愿和动机,倾向于维持现状,即为组织遵循惯例。组织在期望绩效顺差下引起的遵循组织惯例行为主要体现在:①企业的绩优表现将强化企业对现有价值网络的组织承诺水平,也更依赖现有的资源配置流程和业务模式,导致企业产生结构性惯性。这种惰性使企业更倾向于强化原有的经营网络,造成国际化扩张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行为得不到战略上的重视和资源上的倾斜,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被削弱。②从企业行为理论的注意力视角而言,企业现有成果放大了管理者的注意力偏好,使其倾向于站在维持现有业务的立场上思考企业变革,而国际化扩张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企业现有的绩优表现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维持现有的绩优水平,将选择不进行国际化扩张或小规模的国际化扩张来规避国际化产生的风险对现有业务的影响。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跨国企业的绩效期望顺差越大,越不倾向于选择区域间国际化和区域内国际化。
由于企业决策过程不仅依赖绩效期望差距这一指标作为决策依据,还要考虑企业自身情况,如企业既往在海外市场的经营经验等。因此,笔者将企业国际化经验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其在绩效反馈与企业区域国际化的作用关系。事实上,经验与企业能力、知识、发展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影响着绩效反馈机制。①国际化经验增强目标期望参照点的合理性。企业行为理论中,绩效参照点的选取是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组织对某一绩效维度设置一个参照点或是满意性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企业经营水平进行比较,作为企业未来战略的决策依据。而这一参照点的选取与定义依赖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过去经营产生的经验。实际上期望绩效水平的设定,历史期望水平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取决于企业对过去经验的回顾与比较。在企业对历史经验的运用上,经验较少的企业更易在解读过去经验的因果关系上出现错误。随着经验的积累,企业利用历史经验的能力将增强,从而带来积极的效果。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一方面,丰富的国际化经验能使企业在过去的绩效设定和结果反馈的关联中获得更多启示或教训,以修正企业期望绩效参照点;另一方面,国际化经验能帮助企业建立关于市场、环境、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库,这些经验加深企业对企业内外部经营要素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企业形成更合理的绩效满意性水平。因此,企业通过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加强了绩效反馈这一决策依据的合理性,以及绩效反馈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②国际化经验会放大管理者的有限理性。由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与风险偏好,国际化经验会对管理者制定决策产生影响。国际化经验同企业的管理能力、信誉、技术等一样,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丰富的国际化经验不仅能够减少国际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令跨国公司从中受益,还使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有更灵活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方式,具有更大自由度。在期望绩效落差情境下,这种企业优势将放大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使其高估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收益,低估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和负面影响,从而加剧由期望绩效差距而产生的压力、认知偏差,盲目做出决策。而在期望绩效顺差情境下,国际化经验又将强化组织对现有经营情况的认可和惯例遵循行为,选择将有限资源投入到现有经营模式而不是实施更广泛的国际化扩张。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H3a国际化经验增强绩效期望顺差对区域内国际化的负向作用;
H3b国际化经验增强绩效期望顺差对区域间国际化的负向作用;
H3c国际化经验增强绩效期望落差对区域间国际化的正向作用。
基于上述假设,构建绩效反馈与区域国际化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绩效反馈与区域国际化理论框架
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和万德数据库(Wind)两大权威数据库,剔除数据存在严重缺失的公司样本,并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进行对比,最终获取7 969个非平衡面板数据。为保障结论的可靠性,对数据做以下处理:①剔除注册地在 开曼群岛、英属维京群岛和百慕大群岛等避税天堂的跨国企业;②对主要变量的1%和99%分位值进行 Winsorize 处理。
(1)因变量:区域内国际化程度(INTRA)与区域间国际化程度(INTRE)。参考QIAN等[17]的研究,以亚洲为界限,将上市企业的子公司分为区域内子公司与区域间子公司,并以两类子公司的数量来衡量企业的区域内/区域间国际化程度。
(2)自变量:期望绩效落差(AA)与期望绩效顺差(BA)。参考文献[12],采用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企业实际绩效的代理指标,若企业实际绩效高于期望绩效水平,则企业存在绩效期望顺差,反之则企业存在绩效期望落差。虽然决策者通常会基于两种参照点来设立期望水平,即基于企业历史绩效的期望水平和基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表现水平,但考虑到同行业上市企业规模与经营情况的差异,主要采用企业历史期望水平与企业如今绩效的加权线性组合作为下一年的期望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Ai,t=(1-β1)Pi,t-1+β1Ai,t-1
(1)
(2)
(3)
式中:Ai,t为企业i第t年的期望绩效水平;Ai,t-1为企业i第t-1年的历史渴望水平;Pi,t-1为企业i第t-1年的实际绩效;β1为加权线性组合权重,设置为0.2;AAi,t为绩效期望顺差;BAi,t为绩效期望落差。绩效期望差距反映了企业实际绩效与其目标绩效的差异程度,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证分析,对这种差异取对数。
(3)调节变量:国际化经验(EXP)。参考MOHR等[18]的研究,采用企业海外子公司覆盖的国家数衡量企业国际化经验。
(4)控制变量。参考文献[13]和文献[19]对影响绩效反馈的权变因素的研究,引入如下控制变量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①冗余资源(RR),企业流动比率取对数;②非流动资产(ANC),对非流动资产总额进行标准化处理;③企业负债(DT),对企业负债总额进行标准化处理;④融资能力(RA),企业实收股本;⑤净利润(NP),对企业净利润总额进行标准化处理;⑥董事会规模(BS),取企业董事人数;⑦企业规模(SIZE),企业个股总市值。此外,还引入年度(YEAR)作为虚拟变量来控制其他不可观测的影响。所有变量及其测量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汇总表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可知各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初步表明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此外,不同上市企业区域国际化程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区域间国际化(SD=4.354)。笔者还对所有回归模型的变量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诊断,结果显示各模型的VIF均值均低于阈值3,各变量的VIF值均低于阈值10,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适合进一步回归分析。
表2 各变量描述性分析与相关系数
采用Stata17.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为控制不可观测的变量对模型的影响,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p<0.0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回归检验。全样本的基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是被解释变量为区域间国际化程度的基准模型,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期望绩效落差与国际化经验进行回归,结果显示绩效期望落差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975,p<0.05),模型3是被解释变量为区域内国际化程度、解释变量与模型2相同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期望绩效落差对区域内国际化程度不显著。这说明随着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落差程度越大,相较于区域内国际化扩张,企业越倾向于实施区域间国际化战略,假设H1得到证实。
表3 基准分析回归结果
模型5是被解释变量为区域内国际化的基准模型,模型6是在模型5的基础上加入了绩效期望顺差与国际化经验,模型7是被解释变量为区域间国际化程度、解释变量与模型6相同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绩效期望顺差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0.675,p<0.05),而绩效期望顺差对区域间国际化不显著。这说明随着实际绩效超过期望绩效的程度越高,企业区域内国际化的程度越低,但绩效期望顺差与区域间国际化的关系没有得到验证,假设H2未得到证实。其原因解释如下:不同于在与母国政治、环境、文化相近的东道国经营的区域内国际化,区域间国际化由于实施的各项条件差异性更大,且由此产生的风险程度也将增加。绩效期望顺差可能使企业按照“富则思安”的行为模式,战略范围只涵盖了更为熟悉且风险更小的区域内国际化。此外,期望绩效顺差带来的企业优势也并不足以让跨国企业实施不确定性更高的区域间国际化。这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导致期望绩效顺差无法对区域间国际化发挥预期的作用。
由于无法验证绩效期望顺差与区域间国际化的关系,也就无法探讨国际化经验对绩效期望顺差与区域间国际化的调节作用。模型4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绩效期望落差与国际化经验的交互项,结果显示绩效期望落差的回归系数增大且显著水平增加(β=1.191,p<0.01),同时绩效期望落差与国际化经验的交互项显著为正(β=0.879,p<0.001),表明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增加,期望绩效落差对区域间国际化程度的作用被正向调节了,假设H3a得到验证,调节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国际化经验对期望绩效落差与区域间国际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模型8是在模型7的基础上加入绩效期望顺差与国际化经验的交互项,结果显示期望绩效顺差与国际化经验的交互项显著为负,(β=-0.609,p<0.001),同时绩效期望顺差的系数减小且显著性增强(β=0.773,p<0.01)。这说明企业的国际化经验越多,绩效期望顺差对区域内国际化程度的负向作用越大,假设H3c得到证实,调节作用如图3所示。
图3 国际化经验对期望绩效顺差与区域内国际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①改变期望绩效水平计算的系数β1;②采用 Robust 异方差标准误进行稳健性估计;③以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情况分组,对数据分别进行回归。检验结论均与前文一致,说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1)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以区域视角系统探讨了期望绩效顺差与期望绩效落差对企业区域国际化的影响,以及国际化经验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区域间国际化程度有显著正向作用;绩效期望顺差对企业区域内国际化存在显著负向作用;国际化经验的增加强化了绩效反馈对企业区域国际化程度的作用。
(2)①随绩效期望落差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国际化战略的视角会产生变化,一方面绩效期望落差标志企业当前经营存在问题,使管理者受到因自身产生的挫败感和企业利益相关者问责带来的压力,触发管理者的问题搜寻机制,积极寻求变革;另一方面则影响了管理者的认知,使其改变风险倾向,削弱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从而采取风险更大但更容易改善当前局面、扭转企业劣势的区域间国际化。②一方面,绩效期望顺差加强了组织遵循惯例进行决策,使其为保护现有经营方式和绩优表现而规避国际化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绩效期望顺差加强了保守型管理者对国际化战略的谨慎态度,使其减少对区域内国际化的投入,从而负向影响企业的区域内国际化程度。③一方面,国际化经验加强了企业对期望绩效水平设定的科学性,强化了绩效反馈理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经验作为一种异质性资源,这种资源的丰富也会放大管理者的有限理性,加剧管理者因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差距带来的认知偏差。
(3)①由于数据限制,未能对不同区域间的区域间国际化进行进一步细分,仅采用亚洲作为分界线来定义区域间国际化与区域内国际化。②受数据影响,并未对绩效反馈和区域国际化的中介机制、情境因素进行全面考察。③对期望绩效参照点的设定仅考虑了历史期望绩效,对于行业期望绩效没有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因此,后续将通过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丰富绩效反馈理论与企业区域国际化的理论框架,探究其中介变量与更多调节变量的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