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标
(昆山市张浦初级中学,江苏 昆山 215321)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运用情境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顺利掌握数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导入问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观察与判断,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合理性.问题要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不可脱离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息息相关,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进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例如,在学习《确定圆的条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掌握的学习目标是: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利探索其成为一个圆的过程;借助圆规和尺子,经过不在同一个直线上的三点,作出圆.在学习本章节的内容以前,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有关概念,明确圆的半径与圆心.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中展示一块圆形纸板,对学生提问:“同学们,这里有一个圆形的硬纸板,有哪位同学可以将其圆心找出来呢?”学生在之前已经对圆这一数学知识点有所学习,所以这一问题,能够快速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同时圆心是确定圆的条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有着重要价值.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之中.这时候,教师给学生发放圆形纸片,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或小组合作,或自我思考,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在寻找圆心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散,全面调动以往的数学经验,投入到新问题的思考之中.有的学生将圆纸片折叠两次,将最终的折痕焦点确定为圆心;有的学生以圆的边为顶点,画出大大的十字,交叉点即为圆心;有的学生则是将是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放置在圆纸片上,连接圆的焦点与直角边,其中点就是圆心.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但殊途同归,大家都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学习.等到探究活动结束,教师对大家的思路进行总结,并顺利带领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正是学习兴趣高涨之时,有助于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新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反馈于生活之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快速发展.面对数学学习,一方面数学的深奥性与抽象性让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数学所具备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又散发着神秘色彩,让学生想要一探究竟.数学教师如果方法得当,可带领学生快速步入数学学习之旅,完成知识内化.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拉远学生和数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生活就是连接学生和数学关系的最佳桥梁.教师要学会联系生活,在数学课堂之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以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理清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由于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且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统计意义,具备一定的猜想和归纳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借助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例如:何鑫今年大学毕业,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公司经理在介绍完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后,告诉何鑫他们公司员工工资可观,平均工资在5000元.何鑫听到以后分外开心,快速接受这一工作岗位.可是在她辛苦工作一个月以后,拿到的工资却只有2000元.2000元和5000元之间有着3000元的差距,这让何鑫十分愤怒.她询问身边的几个同事,工资也都在2000元左右,平均薪资根本不可能达到5000元.何鑫向经理提出质疑,经理却很淡定地拿出公司的工资表,员工工资情况如表1.
表1 员工工资情况
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为什么这个公司的员工收入平均数要远远高于其众数和中位数?学生在讨论中,对于平均这一概念建立新的认知,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平均数.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同时还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表现,及时掌握他们 的讨论进度,便于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工作.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数学知识为武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实践意识,学会用观察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加以运用.在课堂之中创设实践情境,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许多学生都对应用题望而生畏,认为其较为抽象,难以从中找到等量关系,无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所以在学习和解题中,很多学生都表现出畏惧之情.为有效解决这一状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内容,抓住数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用代数方法解决集合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数学教师可拿出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这一硬纸板板的长为宽的3倍,我们将它的四个角都裁掉,保证裁掉的面积相同,都是25 cm2.然后我们把它折叠,变成一个盒子.这个盒子现在的容积有4000 cm3,那么如何正确求出这一硬纸板的长度和宽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画图,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学会正确选择方程解,顺利消化知识点,提升应用意识.
初中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喜欢玩耍喜欢游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这一生理特征,积极创设游戏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游戏时,游戏内容一定要贴合数学教材,联系教学目标,符合当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活泼有趣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之中,顺利消化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都需要进行复习.通过复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积累.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尽量优化教学策略,从以往单一的讲授法,转变成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借助游戏竞赛,让数学复习变成比赛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小组,将数学知识点和练习题,设计成题卡的形式,让学生分组竞赛.以抢答、必答等方式,消化数学知识.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纷纷建立竞争意识,在答题中,有效思考,对过去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回顾,完成复习.游戏竞赛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复习的效率,加快复习进度.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设置游戏竞赛题目时,教师要注重题目的难度,保证难易搭配.同时,还要兼顾所有的学生,要求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答题中来,进行探究和思考.切忌出现一人答题,其他人围观的现象.在答题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竞争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创设游戏情境,不仅可以运用到期末的复习中,还可以运用到课前导入、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游戏,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说,在学习《货比三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开展角色扮演小游戏,分别扮演不同的商家和顾客,让学生在挑选商品的时候,建立数学思维,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应对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2].
就初中生而言,虽然心智日渐趋于成熟,但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理解部分数学知识时仍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遇到知识结构相对复杂的内容时,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框架,很难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针对性实验,在创设实验情境的基础上,化抽象数学理论为直观化、具体化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总结的方式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目标,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结构和体系.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数学内容时,数学教师则可创设简单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和总结知识点.实验任务一:将相同大小正方形进行剪拼,使其成为大正方形;实验任务二:在完成任务一基础之上,将不同大小正方形进行剪拼,使其成为大正方形.通过两个简单实验任务,帮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探索勾股定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对其进行证明.
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通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数学教学[3],进行有效创新和优化,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