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学会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美育是文科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校外美术鉴赏课程的实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详细部署与阐述。这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校外资源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而新文科所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课程提质、教学模式创新理念也影响着校外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最终的革新方向。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鉴定文化自信和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性选择,为传统文科教育带来新机遇和新变化。新文科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在传统文科发展中注重传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艺术学科作为文科门类之一,不仅要推动我国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的革新,还要拓宽师生知识的广泛度和探索钻研能力的深度。美术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审美活动,即学生能综合运用个人感知、所学美术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思维方式对艺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行校外实物感知观察、现场体验、想象创造、欣赏评价,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个人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并且新文科背景下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的交叉相融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先将高中美术课程按照美术门类分为七个学习模块和三大课程性质。(表1)
表1 课程基本概况
通过表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美术鉴赏作为单独的模块和唯一指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具有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相较于初中美术鉴赏,高中美术鉴赏课更加系统和完善。课程依然围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展开,学生能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更理性化的分析。美术鉴赏模块分为鉴赏基础、中国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这3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系统的美术鉴赏的基本能力,通过教学内容了解一定的经典美术作品,再从材料、工具、技法、题材、专业术语等方面区分不同的美术门类,接触一定的美术风格、流派及史料,最后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加以识别并做出综合鉴赏。
我国现在的城镇与农村高中美术鉴赏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1.城市与乡村社会美育公共资源不平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开始更加注重和追求高质量精神层面的需求,家长、学校和社会所关注的育人重点也逐渐从满足孩子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需求转移到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发展离不开美术鉴赏中关于艺术审美的培养,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参差不齐,乡村文化公共资源的建设相对城市较弱,导致校外美术鉴赏课程实施的地点有部分局限性,且当下教学理念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滞后性。2.学科教学比重之间存在不平衡。当今高中阶段大多数学校依然以主科教学为主,把高考所需放在教学中心第一位。这容易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3.校外美术课堂相关设施不够完善。社会美育作为我国美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教学环境对美术课堂至关重要。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用艺术形式生动的表达内心情感,这需要各种材料和设备的支撑。但现在依然存在着教学设备不完善、城乡教学设施投入不平衡等问题,容易间接出现理论较完善实践效果稍有欠缺的现象。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艺术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系统学习关于美术鉴赏的知识与技能,并注意艺术审美层面的培养与提升。整个校外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情境式教学、主题单元教学等美术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校外社会公共资源与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强调交叉式学科支撑,改革形成多元化、信息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常规传统美术课授课地点以教室为主,较为单一。新文科建设所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倡导文科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多样化,高中美术鉴赏课可以更多地尝试走向校外,比如当地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主题公园等地点,在新文科的引领下对长期处于教室室内教学的现状得到改善。
现阶段的高中鉴赏课堂课程主要以室内展开教学,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并且对于课知识点理解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新文科大环境下将科学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当今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等地都有着多元化的互动装置及电子设备展成环节,这可以让更多只存在于印刷图片中平面化的内容转变为现实中“看得见、摸得到”的立体实物。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展现形式得到了改革和创新,课程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可以脱离课本图片,走进生活中近距离细致观察本课所学内容。
我国现在的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讲解授课法、讨论学习法等,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单一性。在新文科模式创新的理念中,近几年教学过程中更频繁的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使课程提质的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多元化的校外实践也让学生更加主动去探索课程内容,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我国地大物博,全国各地的校外文化资源都十分宝贵,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下,校外美术鉴赏课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交叉相融,让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对知识探索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多尝试、多制作”。通过校外美术鉴赏课程中的所学所想,学生能够合理利用鉴赏美的知识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闪光点,助力家乡本土文化越走越远。
校外鉴赏资源主要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基础展开,主要由以下4方面结合新文科拓新方式结合课程实例展开分析论述:
1.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是陈列、展览有关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博物馆具有教育、典藏、展示及研究功能,为公众在学习工作之余提高道德素养、了解传统文化和学习前人精神提供便利。
博物馆美术课堂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与传统高中美术课堂教育有着很多区别,博物馆美术教育实践利用讲座、展厅讲解,或者沉浸式实践体验课展开美术鉴赏教学。改变了我们过去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方式是针对本次主题带领学生进行浏览,接着初步认识本次的主题目标,进一步进行基本绘画、手工等形式的探索,最后获得课本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博物馆教育模式。而在新文科倡导下的校外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感知理解及参与互动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博物馆的美术鉴赏课堂具有以下几项优势,即实物的直观性、展出内容的多样性、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因此,校外美术鉴赏课程充分利用博物馆各项资源,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教版高中美术课程第8课:天工开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除去讲解博物馆里不同类别的工艺品部分外,在着重讲到青铜器及漆器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馆内陈列了大范围青铜器,小到衣食起居,大到展现朝代更迭。学生去到湖北省博物馆观看曾侯乙编钟的演出,结合讲解员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编钟的历史背景、功能、造型与颜色。通过演出学习到青铜的知识,也使美术鉴赏课程形式更具趣味性。而不是传统的通过视频图片来欣赏,是美术与历史、地理交叉交融的进行校外美育教学。
2.美术展览资源
美术展览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代优秀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展览可以为艺术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教育研究提供新平台,除作品展览、鉴藏外,它有时也伴随举办讲座、美育活动或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其功能日趋专门化和向多层次方向发展。美术展览不仅可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性展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有创新的艺术家提供展示自身的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热爱艺术,发展艺术。
以湖南美术馆《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为例,在本次展览中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开展了《感受墨香之韵——中国花鸟与山水画》的美术鉴赏课程。学生们对齐白石画作主动探索后,可以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油纸伞、扇子DIY的体验环节。馆内还运用投影互动装置使学生进行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除此以外,全国其他艺术馆也通过艺术作品与科技、音乐、历史、地理等学科交叉融合,符合新文科改革的大方向,同时益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3.红色文化基地资源
红色教育基地根据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如客观事物、人文景观、实际事例为基础,通过开发红色资源和展现红色文化,搭建祖国红色文化教育大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民爱国情怀有着重要价值。场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的红色教育基地让党性教育变得具象化。
以广西地区为例就有南宁韦拔群烈士纪念馆、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多个红色文化旧址,不同的旧址所承载其人文环境和内部蕴含传达的精神大有不同。在鉴赏《百色起义红色力量——雕塑之美》时,可根据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性校外美术鉴赏课程,让学生去到位于南宁南湖公园的韦拔群、李明瑞烈士纪念馆参观,感受历史背景的同时认真观察烈士雕塑,学习雕塑造型、材质、结构、功能等知识,并尝试现场绘制雕塑设计稿或对心中敬佩的革命英雄进行现场速写写生。本课不仅让学生对红色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领悟,还让他们对雕塑艺术有更清晰的认知。
4.城市公共场所资源
城市公共场所包括当地公园、旅游景点、文化旧址、古街、古镇等,这些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也是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的基地。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以南宁建筑文化代表之一“三街两巷”为例,“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南宁百年商埠的见证,是南方历史的古老街巷一个文化缩影。在《南方古巷印记》组织学生前往三街两巷,以南宁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为主题自行考察,结束后分组设计三街两巷的文化宣传手册展现和推广南宁本土文化。
1.实践考察调查报告类
以实践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人教版第9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为例,组织学生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对本土民族文化壮锦之美进行实地考察,出发前给学生发好任务表格,讲解任务表格的三个环节,即“多方面观察——探索绘制——总结填写”,让学生跟随馆内讲解员了解民族内涵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现场观察简单绘制壮锦纹样感受纹样魅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深入了解壮锦花纹的历史发展、纹样类别和现代文创创新,教师现场点评总结学生调查表格。
2.现场活动讨论类
在鉴赏《民族博物馆——家乡的宝贝》时,南宁地区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组织学生统一去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在出发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商定本次现场活动每人要讨论的方面,例如“你在铜鼓上发现了什么?你的角度出发把纹样分为哪些种类?它们又寓意着什么?”“家乡的壮族服饰和我们之前学到的其他民族服饰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到达活动现场后,观察不同主题的展厅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主题及具体物品进行调查表的填写制作,组织学生在最后针对出发前的问题进行现场活动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发言。
3.设定主题课程,完成鉴赏评论类
评论环节是美术鉴赏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本类教学中,以《探寻侗寨非遗宝藏——建筑的奥秘》课程为例。基于广西南宁地区本土资源优势,可带学生前往相思小镇,先将学生以个人或几人为一组,每组围绕建筑这个大主题分为:鼓楼造型探索、风雨桥材质结构探索、侗寨元素探索等主题。在本节课中学生会学习到中内外各类特色建筑。结合当地地域特色,近距离观察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西建筑,并在课程结束时,师生共同对此鉴赏评论。
4.助力小区美育教育,完成鉴赏活动类
社区美育是一种组织化的校外审美教育经典模式[1]。它由具有地域特色、自主性较强的小社会空间组成,是美育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受众群体不同于学校美育,主要为某一特定区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2]
现在许多小区会在节假日举办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号召社区居民一同参加。在中秋佳节,开展《烛光融融鱼灯共赏》为主题的灯谜游园。学生可亲自制作非遗鱼灯,在此过程中了解鱼灯造型、结构及非遗制作工艺。学生大胆发挥创意,在鱼灯上绘制有关中秋的传统元素并进行组合,讲述自己的中秋故事。这类社区活动也将中国非遗鱼灯文化传播给社区居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形成浓厚中国文化氛围的社区。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校外的哪一个场所,实施多元化类别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这是响应了新文科建设的号召把新文科建设的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与高中美术教学相融合,同时也是在传统高中美术鉴赏课上进一步创新。鼓励学生在校外美术鉴赏课程的实践中多观察多尝试。学生能够合理对当地文化元素进一步分探索创新,在将来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新文科的建设是国家根据当今社会的综合发展需进行考量而部署的行动计划,它不仅促使文科教育改革发展、还使传统文科教育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出新格局。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去探索校外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新文科的建设仍在初步实践阶段,校外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也将在其实践方法、评价体系中对跨学科交叉联动、多学科知识融合进行加强,在校外美术鉴赏课程的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在未来要进一步强化以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且将中国文化传承发扬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