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飞
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中小银行要充分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和坚定确立发展方向,承担责任使命。本文将普惠金融作为研究对象,风险管理作为本次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中小银行本身的特点、现存的情况以及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分析管理普惠金融风险方面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而,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能够满足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解决方案与管理对策,为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建议和指导,对同样面临这一挑战的中小银行产生借鉴意义。
一、引言
联合国“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了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项概念“普惠金融”,其主要内容是为实现金融公平发展而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普惠金融強调发展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旨在实现金融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成果,截至2022年12月,中国人均已拥有5.7张银行卡和7.6个银行账户,这两个数量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截至2022年12月30日,我国已有227706家金融机构持续稳步推动金融机构的发展;2022年,移动支付在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农民及工人中的使用率不断提高,这也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双创和万民创新,使金融行业达到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当前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普惠金融及其体系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从而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作用
(一)改善客户结构
改善客户结构可以有效对商业银行息差做出调整管理。当前的发展情况显示,中小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产生过度依赖性,使得其客户结构过于单一,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变化对中小银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大中型企业机构的发展步伐较快,而中小银行却又跟不上导致其对公业务受到影响。此外,在“金融回归本源”的改革下银行同业的业务遭受巨大的冲击,但由于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融资水平,因此他们在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备选,这就造成中小银行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普惠金融业务比其他的业务具备更好的发展潜力、所涉及的用户范围更广,能够有效改善中小银行的客户结构。
(二)分散经营风险
当前,金融领域中的三大亟待完成的任务是控制金融风险、服务实体、实施金融变革。而普惠金融业务的动态性和韧性就能有效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其一,普惠金融业务规模十分均衡,在每个业务上所存在的风险就比较分散;其二,其分散的客户特性使业务发展模式更为灵活,大大降低了系统性全面性发生风险的概率;最后,中小银行能够采用相应的技术性方法、资产证券化模式等对违约业务和不良贷款进行催收应对。
三、中小银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信用风险管理
1.不良资产持续增长。据银保监披露,截至2022年5月,不良贷款持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给中小银行的发展带来众多风险。根据数据显示,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在2022年第一季度相比上一年提高了0.1986万亿元,高达2.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1,增长0.05%。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小银行针对各项到期债务进行延期处理,但由于不良资产的风险暴露会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因此中小银行的处理方法更使得不良资产率不断提高,对不良资产的风险控制难度愈发增强,对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2.信用评级形同虚设。一套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份高质量的信用风险评级报告,据此进行的授信和贷款发放能精准控制风险,有利于信贷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依旧不够完善,银企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银行在信用评级的过程中缺少数据支撑、缺乏实际依据,信用评级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3.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匮乏。金融风险存在于售前、售中、售后等各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均需要大量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及实操经验的专业性人才,但是,目前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十分短缺,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短期内无法弥补。
(二)市场风险管理
1.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据2004年12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独立于业务经营部门、区别于法律合规部门的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以加强对中小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但现有的中小银行并未根据指引建立此部门,依旧将这一部门划归于法律合规部门的管理中或将两个部门并为“风险合规管理部”,他们始终没有认识到风险治理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由于各银行对此方面的疏忽管理,并未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对其发展留下隐患。
2.资产负债不匹配。中小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不匹配。与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大多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地理区域位置的限制,部份中小银行为更多的吸收存款,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往往会选择向客户推荐一些高利率的存款产品,但高利率会导致其负债增多,进而造成资产负债不匹配的局面。
(三)操作风险管理
1.内控制度不完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带动新业务的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在进行业务拓展过程中,容易忽略内控制度的建设,缺乏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不能有效的将各部门进行整合,使得各部门只会维护本部门的利益,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风险管理中涉及部门最广、牵连事务最多,也是银行各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小银行各个部门不仅要加强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而且要协助配合其他各部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以帮助中小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促进中小银行进行业务拓展、抢占市场份额。但现存内控制度不完善,各部门管理理念不相同,导致在从事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沟通问题,共同进行风险管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操作风险的发生大概率是由风险管理方法落后造成的,先进高效的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有助于内控制度的建立。操作风险是发生在业务规模较大、交易量较多、产品变化多样的领域中的潜在风险。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促进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降低出现差错的概率,减少操作风险。但部份中小银行现存的科技能力较弱、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无法实现对银行前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更新。
3.操作风险管理指导思想与业绩考评体系冲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银行也逐步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小银行也不断进行着数字化转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一部分中小银行为降低运营成本而进行部分裁员、减少对从业人员的招聘,采用智能终端系统,这一举措严重加大了银行从业人员的就业压力。此外,很多银行秉持客户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要求员工加大业务拓展范围、提高业务绩效,忽视对职员的人文关怀,银行的这一做法导致员工职业压力剧增,风险防控意识降低,无法同时兼顾业绩考核要求与风险防控管理。
四、中小银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组织结构
1.全面加强风控体系建设。中小银行根据当地的监管要求,结合具体的金融发展环境,在现有的风险控制体系下,对普惠金融的信贷业务设立独立审批人,独立审批相关业务;对超越审批权限的业务,可以与相应的高层建立具有业务权限的专业审批中心,对超权限的普惠企业进行审批。
2.建立客户强制准入、退出机制。针对普惠金融业务,设置准入及退出标准,具体而言可以借鉴某城商行所指定的2023年计划标准,在准入方面:针对金额为50万元以下的普惠金融信贷业务客户,要求准入率在95%以下;金额在50—500万元之间的,准入率在70%以下;金额在500—1000万元之间的,准入率在60%以下。在退出方面:针对金额为50万元以下的普惠金融信贷业务客户,要求退出率在10%以上;金额在50—500万元之间的,退出率在20%以上;金额在500—1000万元之间的,退出率在30%以上。
3.设立普惠金融特色专营机构。第一,规划机构布局。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结合各机构的指标和人员具体情况重新规划布局现存机构及各支行机构,设立若干家具有普惠小微特色的支行,在诸如社区支行等现存机构中增设职位、加强人才招聘、提升现有职员的专业技能,增设普惠小微相关功能。针对已达到普惠金融指标的机构,应进一步设立独具特色的支行,但尚未达到标准的机构则应不断提升标准,按照普惠金融风险指标的要求设立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第二,增加普惠特色支行职能。除了一般支行的基本业务职能,还需要为普惠金融特色支行组建专业的团队,专门开展普惠小微业务,如:50万元以下的传统信用保证类业务,50万至200万元之间的房产抵押类业务。第三,明确管理职责。对不同机构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总行级别部室机构职责主要是对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对职员的薪酬做出合理调整,对其他机构的普惠业务进行监督指导等。各经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各自领域的普惠业务,管理小微特色支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能将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中小银行要从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技术层面、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均加强制度建设。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中小银行要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重视对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风险优化目标。在技术层面,要对评级方法进行优化,对评级手段进行加强,以技术和数据作为支撑,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提高对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各中小银行要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借助制度的约束,主动采用多元化的风险转移手段实现风险转移,结合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特征,提高信用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中小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立能够明确岗位职责的管理制度,对日常的数据采用规范化的流程进行管理,从而使银行在前中后台的数据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促进中小银行更加全面有效的对市场风险管理进行计量分析与管理。
(三)规范队伍建设
1.人员培养计划。首先,成立专业的内训师团队。选拔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内训师队伍针对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开发、设计及教授。专业的内训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语言表达、课程演绎、课程研发、教案编写、资源整合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同时,为促进内训师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对内训师的培训,组织定期外出学习,考核制作培训课程等。第二,制定严格的培训标准。专业知识方面包括基本法律知识、前台业务知识、系统应用知识及监管体系等;技巧技能方面包括团队管理技能、交叉检验技能、营销话术及技巧、调查技术、沟通技巧、财务及征信分析技巧等。中小银行要指定每个课程的学习时间和资格标准,全面提高普惠金融人员必备知识技能。第三,建立持续性的学习机制。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学习内容定期进行更新,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对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时长,定期组织专业技能考试,另外。对客户经理每年都要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集中培训。
2.明确人员晋升通道。各中小银行应明确人员的内部晋升通道,制定人员晋升计划和标准,发布对普惠金融从业人员晋升和发展的相关要求,促进普惠金融业务人员的纵向晋升发展、横向转岗发展。
3.形成团队、聚力研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发展,实行团队责任制。由普惠金融部门发起,与城商行的风险合规部门、科技部门等共同组成一个专业团队,聚力研发,实现惠普产品的迭代、更新及推广。团队内的成员绩效按照销售业绩进行考核。
(四)优化科技赋能
1.采用差异化管理模式。对中小银行内外部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在准入标准、作业流程、审批通道、授权模式、风险预警、贷后管理上对风控体系全方位赋能,实现线上集中风险防控,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2.打造科技产品,进行风险前置。中小银行要以特色客户群体为目标,制定专属于客户的特色产品体系,打造出一定额度内的“强场景”线上科技产品,将普惠金融风险合理前置。如“税银贷”“政府采购贷”“结算贷”“科技贷”等线上产品。
3.设立员工行为预警、客户风险预警、贷后资金预警三大预警体系。为促进中小银行对职员进行全面管理,一方面建立資金中介黑名单、开发员工管理系统、分析内部交易数据和人行征信数据,另一方面设置风险经理岗位,使用穿透式管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日常行为做出监督,建立完整的员工行为预警体系。将行业内部与行业外部数据充分结合起来,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设立客户风险预警和贷后资金预警体系,从而全面提升中小银行的风险预警效能。
参考文献:
[1]苗沛.新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24):90-92.
[2]沈哲.基于数字金融视角的普惠金融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观察,2021(10):32-34.
[3] 王晓丽,杨鹭.如何度量和防范普惠金融风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实证分析[J].银行家,2021(04):113-119.
[4]胡金焱.普惠金融发展的“两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1(11):31-37.
作者单位:唐山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