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2023-05-16 03:34张大伟
关键词:编码毕业生因素

张大伟

(齐齐哈尔大学 招生就业处,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与发展之基[2]。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生产的需要,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有利于激发区域经济生产活力,进而产生区域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不同区域城市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出现较大差异,就业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呈现人才饱和态势,边远地区城市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城市,人口和人才流失更加严重。本文立足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这一基本点,深入分析影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的因素,为本省城市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的研究视角。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前后相继,依次转化的历时过程[3],合理开展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破题的有效路径[4],能促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职业成熟度,并在充分考量职业发展因素后选取切合自身的方向[5]。张抗私和朱晨发现,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会从全面长远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就业质量,收入依然是最重要的标准[6]。大学生能力是其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强,就业质量会较高[7]。大学生就业力不仅包括在校期间习得的求职能力,还应该包含更广泛的职业发展能力[8]。张文玉和蒋承认为,社会资本也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9]。石红梅和丁煌在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也更加显著,而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10],这一观点也被很多学者认可,原因是就业环境越来越公平。

(二)就业城市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就业城市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知识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构成要素,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有明显的地域偏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的多数研究是基于全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进行的,分析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情况。王利国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地区产业结构、工资水平等是吉林省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看重的主要因素[11]。随着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收入因素己经不完全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最在意的影响因素。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相关的衍生研究也有许多,马莉萍和刘彦林从代际流动的视角发现高等教育对促进区域间代际流动有正向影响[12]。上述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些分析是基于不同区域、不同范围进行的,不过对黑龙江省而言,分析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少。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数据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来自黑龙江省Q市某地方综合性大学,全部为大四毕业生,为避免答案趋同并考虑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样本分别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生源省份以及不同家庭背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访谈全部在线上进行,一周之内完成,访谈时间根据双方共同时间商定。通过半结构化问题对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并整理访谈资料。根据质性分析的饱和性原则,最终获取了13名毕业生关于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话题的访谈样本,受访者信息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对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美国社会学者巴尼·格拉泽与安塞尔姆·施特劳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重视原始资料,从原始资料中进行归纳与建构是扎根理论最主要的特点。经过不断发展,目前扎根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分别为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扎根理论[13]。本研究采用的是应用最广泛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对访谈文本按照三级编码,即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逐步进行探究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

笔者使用软件NVivo 11对13份访谈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为了保证编码的准确性,按照编码原则,由2名编码员以相同的标准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出现不同编码结果的情况由编码员经过讨论达成一致后最终确定,再根据编码结果构建毕业生城市选择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三)编码分析

1.编码程序

(1)一级编码。一级编码又称之为开放式编码,要求编码者完全按照资料本身逐字逐句地剖析进行编码。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进行归纳命名。笔者将13份访谈文本通过NV1V0 11软件进行一级编码,对文本中涉及的内容加以提炼,最后得出24个初级概念。部分开放编码概念和原始语句举例如表2所示。

表2 一级编码举例

(2)二级编码。二级编码也叫主轴编码,本阶段是对开放式编码抽取出的概念进行聚类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并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联系。笔者对上述24个初级概念类属进行概括归纳并寻找之间的关联,发现了10个主题概念类属。如表3所示。

表3 二级编码

(3)三级编码。三级编码也叫选择性编码,再次对二级编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一个核心类属,相关的概念类属都要围绕着此核心类属,三级编码可以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分析笔者梳理出三大主类属,即城市特质、生活保障、工作条件为三级编码的核心类属。

2.模型构建

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并参照各级概念类属,构建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模型

3.饱和度分析

利用13个受访样本的有效数据检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证明,各概念类属已发展完善,对于影响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3个核心类属(城市特质、生活保障和工作条件),没有再发现新的类属,且类属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初始概念。因此,研究认为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得到的“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模型”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城市特质

通过核心类属的归纳,城市特质成为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决定着数据信息的灵敏度,在这样的城市中就业会让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更敏感,对职场更有掌控力,有助于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数量。城市环境则会给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添砖加瓦,沿海与内陆相比,毕业生更倾向于前者,东中部与中西部比,更倾向于东中部。同时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前景则会带来更多的就业保障,人才优势明显。访谈中,毕业生在就业城市选择时关注城市的近期发展和变化程度、城市发展潜力,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民整体素养。受访者P08表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毗邻香港,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对外条件”。这也反映了在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资源和就业质量的敏感程度和重视程度。而在同等城市条件下,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就业,整个城市特质的幸福指数决定他们的就业指数。

(二)生活保障

访谈中,首先在消费水平上,毕业生会选择自身经济条件可接受的范围内的城市就业。如果城市消费水平过高,即使其他条件优越,过高的消费水平会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毕业生在一、二线城市间会选择生活压力相对小一点的二线城市。P04表示“我确定我不会去北、上、广、深,因为生活成本太高,即使很努力可能一生都无法负担起自己的房贷,而且也不想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在毕业之后可以回报父母”。其次,公共服务水平也在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所考虑的范围之内,较高公共服务水平能够让毕业生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省去很多烦恼和不便,从而节约时间成本,毕业生可以安心的将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再次,归属感也在就业城市选择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归属感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联系,当一个地方对你有包容性的时候,就会一种归属感,而有归属感的地方让毕业的心理更温暖更安全,会打破内心的孤独感。访谈中,一些毕业生会选择学校所在地、生源地以及自己熟悉的地方,这些地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适应。P03坦言“作为一个河南人,一直以来对郑州都很有好感,同时我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在郑州工作,在郑州安家,所以郑州对我来说会有家的感觉,而且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也会很快的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城市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参考点数都达到10以上。工作条件是毕业生就业时最直接的感知和体验。第一,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因此毕业生再更深层次的思考时将工作环境纳入其中,一个氛围压抑的工作环境会有更多的压迫感,而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则会让毕业生更乐于融入其中。第二,岗位数量和发展空间对于毕业生就业选择同等重要,就业机会越多毕业生选择就会越多,发展空间则决定着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高度和前景,因此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会考虑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第三,薪资福利对毕业生的吸引度和诱惑力最大最直观。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工资收入对他的吸引力会低于家庭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因为高工资也会附带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生活成本,所以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会对工作收入的高低选择产生一定影响。P13在访谈时表示“如果有发展和上升空间,刚开始参加工作,工资低一些也没问题,最起码不会成为我选择城市的第一因素”。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政府层面

首先,加强城市建设,增加城市魅力。城市环境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优质的城市环境己经越来越被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所选择。因此,当地政府要重视城市环境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城市绿化的覆盖率,加强城市地标性事务宣传推广工作,重视文化软实力,打造文明城市,魅力城市,提高城市的开放程度;把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完善省际交通建设,有利于增强人口流动,利于吸引周边省市的高校毕业生来此就业。

其次,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落实引才政策。城市的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尤其高校毕业生安家落户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政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城市选择并不显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导致对很多城市的就业政策并不了解。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发展,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人口红利、打造品牌、打好感情牌,不拘一格“引凤来”,根据政府实际履行能力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媒体、社交平台、高校就业信息网等渠道进行精准宣传,吸引高校毕业生的注意力。

再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高就业拉力。企业数量、行业发展在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中也是重要参考因素。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会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释放区域经济活力,通过增加就业需求和提高岗位质量,来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而调整大学生就业城市流向的路径和方向,拉动人才的不断流入。

(二)高校层面

首先,拓展就业市场,深化对外合作。高校应积极对接省外地市政府、企业,拓宽就业渠道。由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分地域、行业等就业市场开拓组,集中开拓就业市场,并将就业市场开拓与回访校友工作有机结合。与各地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拓宽合作面、提高合作度,深入推进“实习+就业”校企合作定制班等就业体验模式。保障毕业生与就业意向城市之间沟通渠道畅通。

其次,优化就业平台,精准推送信息。高校作为毕业生的培养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引导和帮助,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就业信息网,精确采集城市信息及城市人才政策,向毕业生精准投放,保障就业信息的时效性。

再次,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将就业教育前置,引导学生在低年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锁定就业城市及行业。在就业过程中注重体验教育,通过校友资源,实习实线,职业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使学生自身素质与理想城市更匹配,提高择业成功率与就业满足感。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自身社会价值,理性确定就业期待,合理选择就业城市,鼓励毕业生留省就业和返乡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编码毕业生因素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解石三大因素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Genome and healthcare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