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倩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傩戏是其中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面具是傩戏的主要艺术造型,并在当今我国戏曲界有着极大的影响与极高的艺术价值。四川傩戏是我国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區的傩戏有相同之处,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结构与音乐特征,是川北民间文化之一。南部傩戏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川北地区民间文化产物,有效发挥了川剧、民歌以及巴蜀舞的优势,并在川渝地区有着较高的声誉。
一、傩戏艺术
“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的时候就有着承载汉族先民对自然与图腾的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巫术仪式的体现。傩戏有着较长的历史,在古代常常作为用于进行祭神跳鬼、趋瘟避疫,以及祈福纳吉,并且在我国先秦到后汉时期发展成熟。四川傩戏是中国傩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充分结合了民间歌舞、乐器以及装饰面具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较为强烈的巴蜀文化气息,是展示四川地区人文特点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专门进行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了周代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也就是“傩”。汉代的时候,傩戏文化与儒家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融入民间,不再作为主流文化存在,而是转变为我国的一种重要民间文化,后来逐渐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新的融合与发展。在汉代以后,娱人色彩更加浓厚,在礼仪祀典礼上戏乐成分也更为突出,到了宋代,受民间歌舞与戏剧的影响更为明显,傩更注重酬神还愿。四川地区的傩祭正是经历了与当地巴蜀文化的有机融合,才形成了具有较强巴蜀文化气息的傩戏音乐。
二、四川地区傩戏艺术特征
(一)傩戏面具
傩面具是当前傩戏艺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四川省境内,不同区域的风格与流派各不相同作为古属巴蜀文化的发源地,四川的民风向来是淳朴的,在夏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歌舞事神”与“傩坛祭祀”的传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包括四川,因此四川省内有较多的少数民族,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习俗,进而发展成了各自各样的祭祀文化,比如歌舞事神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完成的保存和发展。如今,面具也成了一系列民俗祭祀活动中的特色内容,其中白马藏族的十二相面具,跳神面具等面具是极其具有特色的代表性内容。傩戏的种类非常多,最常见的有傩坛戏、端公戏以及提阳戏等,傩戏面具正是随着各自各样的傩戏诞生,从造型艺术、文化内涵到面具材质、外形特征等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也促成了四川地区傩戏的多样性、民族性,使得四川地区的傩戏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藏族作为四川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涌现了藏戏这种承载藏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四川地区的藏戏种类也非常之多,包括且不限于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等多个种类,与此同时,在四川地区,藏戏中与神仙、动物和妖魔鬼怪相关的都有与之对应的符合角色特点的面具,而且这些面具有地戴在角色的脸上,也有的会套在角色的头上。白马藏族的跳朝盖面具的造型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且取材于当地的杨木和桦木,质地较为坚硬,色彩是大红大紫的,因为白马藏族的朝盖面具多用于驱邪祈吉,所以在造型方面,程式并不多,而且这种面具有一种雕刻原则,就是凶恶吓人,面具有披头散发、呲牙咧嘴的,也有凶神恶煞,眼睛形状是圆柱状向外突出的。
(二)傩戏音乐
“傩”具有较长的历史,且流行广泛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的同时,也不失一定的艺术特点。四川傩戏的音乐包括四川白马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音乐结构,四川傩戏在四川原有民间艺术形式与傩祭文化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种类,其中,四川傩戏的说唱戏曲形式结构较为灵活,包括四川人民自主创作的山歌、小调,其中不乏叙事歌曲、劳动歌曲以及传统歌曲等内容。比如川北的傩戏表演者会将傩舞与具有四川特色的说唱曲目和戏曲作品进行组合,因此傩戏所演奏的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有歌颂爱情、称赞英雄的,也有进行祈福纳吉的,结构形式上几乎离不开说唱戏曲,主题鲜明一致,同时内容依然是丰富多变的。民间宗教音乐也是四川傩戏的主要音乐结构形式,结合宗教音乐的形式完成傩戏的演绎,内容上通常结合佛曲、道曲,同时口语性与吟诵性较强,比如四川绵阳的梓潼阳戏被分成两个主要部分,请神、祷神是上半部分,宗教色彩十分鲜明,结合了道曲与傩舞的形式,从而完成思想与感情的艺术表达。天戏和地戏作为后半部分,主要结合四川民间歌舞的形式进行表演,钟馗、二郎神等道家人物都会出现在舞台上,同时表演者还会佩戴傩面具,演绎驱邪捉鬼相关的一系列故事,同时还会播放道曲等宗教音乐,充分展示人类对于神仙的敬畏之情。四川地区的傩戏大部分都结合了民间歌舞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四川的傩戏音乐就是由傩舞逐渐转变过来的,最初在四川境内生活的民众就是结合傩舞完成野兽的驱逐和恐吓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傩舞已经成为了驱逐式仪式的核心内容。后来,四川傩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傩舞也不仅仅作为一种驱逐性的形式,而且作为一种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满足群众一定的精神与娱乐需要的艺术形式,傩戏音乐通过结合四川民间歌舞艺术,形成了一种文化特性较为强烈的音乐结构。
(三)傩戏演剧
四川傩戏的戏剧常常是多元组合、祭戏合一的,四川傩戏常常是四川人民进行祭祀祖先、图腾以及神仙的具体形式,进而完成祈福纳吉与趋瘟避疫的目的。祭祀作为四川傩戏音乐的重要内核,四川人民是利用民间歌舞的形式进行的,通过载歌载舞的戏剧,实现戏与祭的有机结合。南部傩舞者通常需要头戴面具,穿着黄布褂、红裤以及草鞋或者麻鞋,手拿盾牌戈斧、擀面杖、洗锅刷等。傩戏的表演者是多样和生动的,有和蔼的,也有严肃的,还有狡猾的、有趣的。四川傩戏的演剧场所是灵活的,能够实现观演互动,人们不仅能够会在自己家里的院子中进行表演,也会进入固定的舞台完成相应的表演,甚至还可以在街头直接表演,很多的表演都是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四川傩戏戏剧具有鲜明的民间性与质朴性的特点。
四川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傩戏是《庆坛戏》,极为真实地呈现出古代的戏曲艺术,具有极为鲜明的戏剧色彩。南部县双峰鄉最早的傩戏是《唱灯》,其中早期剧目是由正坛和耍坛两个部分组成的,正坛结合了法事仪式样式,共有四个大类,五十六折,刷坛则是充分利用灯戏的形式,共有三十四个剧目,多样化面具以及七种大类的唱腔,同时这些剧目与民间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反映了社会下层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杜南楼先生所说的灯坛两开,坐唱是最早地唱灯的形式,表演者通常不需要化妆,而是需要利用胡琴进行伴奏,同时不局限于一人地坐唱,还有多人的表演,并逐渐形成更加成熟的灯戏,其中灯戏的主角为灯管,通常负责审案相关的戏。而在杜氏傩戏正坛法事仪式的实际表演中,傩傩通常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以一种神秘的形象出现在戏剧的表演当中,在傩戏属于一种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戏剧当中,傩傩需要用自己的苦难甚至生命,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幸福。初期的傩戏,即跳傩傩戏,人们采用原始而朴素的歌舞进行招魂,进而完成对于傩傩的纪念,后来杜家班傩戏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更为成熟的故事系统,也就是地上三十二戏与天上三十二戏。
(四)傩戏表演
对于杜家班傩戏而言,更擅长利用面具完成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说唱的唱腔形式,语言上是通俗的、幽默的,同时夹杂着丰富的川北民间方言俗语,旋律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很容易让人接受和听懂。用于表演的乐器通常是锣鼓、唢呐以及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表演的场景布置比较简洁,天幕宽八尺,高一丈二尺,且画有夫子老君佛像,以及24天神画像,且在出场的时候会出现上下马门,三心灯点天上,桐油灯点在下马门的两边。杜南楼先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变换面具,同时动作是威武豪迈的,动作的手势与步伐和戏剧高度契合,比如耍傩傩的动作就是滑稽有趣的,迈出的步子常常是碎小的,有丁字步、前进退步、猫步等步子,或是腾空旋转,或是坐身驼背,既有豪放的原始动作,也包含轻盈的现代动作,实现了粗放与刚劲的有效结合,使戏剧角色形象深刻而突出,戏剧剧情生动形象,能够与舞台下观众产生内心深处的应和,更为直观地展示戏剧角色的感情色彩与深层内心世界。戏剧的文本内容是多元合一,兼收并蓄的。
比如四川省南部县的傩舞中,南部县双峰乡杜家班傩舞结合了传统评书、民间跳神等诸多元素,同时面具装饰性较强,起着娱人娱神的作用。在进行演出的时候,主要分为傩舞、傩戏以及致吉祥词三个部分,剧目形式也分为独舞、双人舞、群舞以及锣鼓伴舞,这种舞蹈的舞蹈语言较为简练,节奏也较为轻快,结合了手、脚、腰等多个部位进行的舞蹈,能够更为直接地表露角色内心的真实世界,并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真情实感。除此之外,四川傩舞也充分结合了川戏人物的绘制脸谱的手法,以及木偶、京戏等传统元素,在文本内容上,又与四川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戏剧文化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同时充分借鉴了民间舞蹈艺术,充分展示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四川傩戏的多元合一与兼收并蓄,利用傩面具的表演形式进行文本演绎,因为具有夸张、粗犷的风格,所以常常能够有效带动现场的表演气氛。
三、结语
“傩”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最初“傩”的产生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并不是用于满足人们审美娱乐需要。傩戏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具体产生的年代虽然无从考据,但是也是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的具体体现,富含原始宗教色彩,承载着人民对于五谷丰登美好愿望的期盼,传承到现在,已经汇集了许多朝代的民俗风俗与文化,不乏宗教、人文以及历史、艺术等多领域的元素,地方特色极为浓厚,是当今的戏剧活化石。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基金项目:《四川傩戏舞蹈研究》项目编号:MWYB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