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had Manjoo
2023年至今,美国平均每周发生超过一起校园枪击案。所以,两党议员最终就如何保护美国儿童达成共识:封杀TikTok。
但这是真实生活该有的样子吗?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
多年来,美国政界人士一直警告称,TikTok归属于中国的技术公司字节跳动,它会允许中国的执政党监视美国用户的使用数据,或以其他方式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在3月下旬一场混乱的国会听证会上,议员们用一些听起来严厉,有时甚至很愚蠢的问题,猛烈地抨击了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Shou Chew),且经常不给他解释的机会。现在看来,这个全球下载量最高的应用最终将在美国被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这会是一个相当极端的结果:棘手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Facebook和Google等技术寡头则会大赚一笔;数百万美国人言论自由的权利被侵犯—而言论自由本是美国一贯对外彰显的道德权威。
即便是对那些担心中国公司影响力过大的人来说,专门针对TikTok下禁令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能同时监管TikTok和其他社交类应用:实施严格的法规来保护所有美国人的网络隐私,使其不受来自全球各地(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应用的隐私侵犯。
国会议员们过于关注TikTok的中国出身,却忽略了互联网运营的真正问题—正如记者朱莉娅·安格温(Julia Angwin)最近所指出的—第一,靠广告支持的应用程序,收集了关于我们的海量数据;第二,它们以令人恐怖且不透明的方式利用这些数据来操纵我们;第三,法律在保护我们的私人信息不被出售、不被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人窃取上存在漏洞。这些问题不只涉及TikTok这一款应用程序。
为了应对这些全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封杀TikTok,就像说没有安全带的汽车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应该禁止没有安全带的日本汽车和德国汽车,因为只有美国生产的汽车可以被允许伤害我们。要求所有国家出产的汽车都配备安全带,难道不是更明智的做法吗?
我并不是在为TikTok辩护,但如此大规模的审查应该提出强有力的危害证据。确实有一些证据,比如记者艾米丽·贝克-怀特(Emily Baker-White)曾报道过TikTok及其母公司的重大不当行为,包括在中国的一些工程师可获得美国用户的数据。情况不太妙!
但其他技术公司也出现过一些不光彩的隐私丑闻—惠普曾监视记者,Uber掩盖了5700万用户记录泄露一事,文件显示许多Google员工曾违规访问用户数据,Twitter曾雇用一名跟踪持不同政见者的沙特间谍—而国会并没有封杀这些公司。
封杀TikTok还存在其他问题。长期以来,两黨议员一直就大型技术公司权势过大互相大肆抨击。而TikTok是多年来首款能对Facebook的社交媒体主导地位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应用。
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一直在竭力追赶TikTok,为此采取了诸多手段,其中包括Instagram的“产品改版”,以进一步凸显其“山寨”TikTok的一个功能—Reels。《华盛顿邮报》去年报道称,Meta甚至聘请了一家共和党咨询公司来“策划一场全美范围的运动,试图使得公众对TikTok产生敌对心理”。Google旗下的YouTube也推出了类似TikTok的产品。
如果TikTok明天从主流应用商店中消失,谁会受益呢?可能不会是努力奋斗的硅谷创业者在车库里创造的创新应用。在没有实质性规则可以限制所有互联网公司收集数据、用户画像分析和推送定向广告的情况下,TikTok的不透明算法不乏替代者,比如Facebook、Google或Twitter的不透明算法。那些在政客口中“已经能很大程度上左右美国公众舆论”的公司,只会变得更强大。
那么,该怎么办呢?TikTok一直在强调其保护美国用户数据的提议“德克萨斯计划”(Project Texas)。正如周受资在国会听证会上所说的,该计划会使TikTok变成一家美国公司:“美国的数据由美国公司存储在美国土地上,由美国人员实施监督。”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数据很少被如此严格地限制在某一地区。正如Twitter原信任与安全主管约尔·罗斯(Yoel Roth)所写的,将TikTok的美国数据与其他数据分开可能会适得其反,会削弱平台对于协同宣传等威胁的洞察力。只有通过检查大量数据,企业才能发现这种操纵行为—如果TikTok无法评估平台上的所有数据,它可能会觉察不到真正的威胁。
保护我们的数据,更好的办法是必须要求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实施相当于安装汽车安全带的措施。互联网民权组织—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呼吁制定联邦隐私法,其中包括要求企业在收集、使用和共享数据前必须征求用户的明确许可;让人们看到企业具体掌握了他们的哪些数据;让用户更容易起诉滥用其数据的公司;允许用户在不同平台间转移信息;更严格地监管“数据经纪人”行业。
当然,要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如多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全美范围的“谢绝来电名单”,但谁不是经常接到垃圾电话呢?
在采取封杀一款应用这样的极端措施之前,尝试一些审慎的政策的想法仍然是有道理的,审查制度不应该成为默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