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张馨文
提到长刺的植物,很多人会想到玫瑰。其实在自然界里还有许多植物长着刺,例如刺参、刺梨、刺天茄、刺槐等,它们广泛分布在豆科、蔷薇科、仙人掌科、大戟科等众多类群中。那植物为什么要长刺呢?刺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
仙人掌的刺 (叶刺、細圆锥状刺)
植物的刺形态各异,除了常见的细圆锥状的刺,还有扁形(如扁刺蔷薇)、带分叉(如皂角),以及弯钩状(如飞龙掌血、见血飞)的刺等。
刺是植物的一类特化器官,来自叶片、茎干或者表皮。依据发育部位的不同,刺又分为枝刺、皮刺和叶刺。枝刺是茎变态形成的刺,皮刺是由茎表面形成的一种尖锐突起物,而叶刺则是由叶或托叶转变成的刺状突起(着生在叶柄与茎的连接处)。
皂角的刺 (带分叉的刺、枝刺) (供图/苏涛)
那么,为什么植物会长刺呢?刺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大型草食动物取食。因此,非洲稀树草原的许多乔木和灌木长满了尖刺。这些植物的刺往往比叶片要长得多,从而保护自己免受长颈鹿、斑马等动物的取食。
有意思的是,生长在青藏高原的壳斗科高山栎属植物,如果没有外界干扰会长成高大的乔木,具有全缘叶(没有凸凹的光滑的叶缘)。而当它被砍伐之后,新萌发枝条的叶片边缘就会长出不少尖刺用于防御。但是,目前对于高山栎叶片长刺的分子调控机制还不清楚。
扁刺蔷薇的刺 (扁形的刺、皮刺) (供图/张馨文)
此外,最近也有研究指出,植物长刺还能够有效降低自身的水分蒸发,以更好地适应干旱的环境。因此,干旱地区带刺植物的物种比例,往往比湿润地区要高得多。
植物的刺是经历了漫长地质时期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古生物化石来一窥刺的演化史。青藏高原上曾经生长着大量的带刺植物,而现在的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是一片广袤的高寒草原,只有极少数植物能够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生存。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中国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发现了距今约3900万年的大量植物刺化石。通过对刺的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刺包含皮刺和枝刺,共划分为7种形态类型。
产自青藏高原距今约3900万年的植物刺化石(供图/张馨文)
为什么带刺植物曾在青藏高原大量出现呢?通过整合化石记录、模型模拟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等证据,我们得出了合理的推测:青藏高原曾经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央谷地,在谷地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随后,由于地势的抬升和气候变干开始出现了开阔的林地,树木的种类逐渐减少,草本植物随之繁盛,这给大型食草哺乳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植物面临着更大的被取食压力,刺作为有效的结构防御手段而在大量植物中出现,这一过程被化石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类似的带刺植物与哺乳动物协同演化进程也曾发生在非洲,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只是这一过程比青藏高原带刺植物的快速分化晚了约2000万年。
相信不少人都被植物的刺扎过,所以见到带刺植物就会避而远之。然而,长刺植物并非一无是处。
有些长刺的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很好的景观效果,例如,在中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比较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美丽异木棉,它粗壮的树干上长满了皮刺,与春天时盛开的满树繁花相得益彰。此外,带刺植物也常被栽种于院落周边当作篱笆,像马甲子、金刚纂(zuǎn)、木香花等。在中国南方的部分地区,一些芸香科柑橘属的植物因枝条密布长刺,常被用于挂晒制作萝卜干的理想工具。
刺在植物界广泛存在,是植物在千百万年地质时光里的趋同进化,是植物生存智慧的一个缩影。动物和植物在取食与防御中彼此不断进化,一直开展着生物界激烈的“军备竞赛”。当你下次再看到刺的时候,不妨走近仔细观察,领略这一结构的巧妙和精美!
(责任编辑 / 张丽静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