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海口云洞图书馆
2023年4月23日,第28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全国各地围绕读书的活动格外密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在各地公共图书馆也纷纷展开。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百余年来,从奠基立业到逐步走向世界,我国公共图书馆经历了漫长的进化。1903年,浙江绍兴的古越藏书楼开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之先河,掀起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热潮。近十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更是迎来全面革新的黄金发展期。
从收藏典籍、档案为特权阶层提供知识服务,到转型为提升社会教育水平的公共性阅读场所,再到“城市第三空间”“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图书馆一直在跟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进化,读者群体也在不断扩充。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数量超1.03亿,10年间增长超过315%。
各地图书馆事业异彩纷呈。越来越多空间设计新颖、环境舒适的新建图书馆涌现出来,这是空间再造理念的落地实践。除了颜值,实力的变化更不容小觑。作为全民阅读生态的重要一环和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创新上大胆开拓,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向公众展示古籍保护研究成果,促进书香社会构建,培育文化自信。同时,总分馆制建设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向乡镇、农村覆盖延伸,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
在科技和人文双轮驱动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经历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不少一线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化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让新技术成果在管理和服务两头赋能。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公共图书馆正在不断重塑,为个人、城市与社会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