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慎《垂柳篇》及其影响

2023-05-14 22:35茶志高许珊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太史杨慎垂柳

茶志高 许珊珊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大抵文人写柳,不外伤春惜别。古人有赠杨柳枝送别的习俗,以此表达款款离情。杨慎写柳多有名句佳构,如《折杨柳》: “芳菲随处满,杨柳最多情” 。①《杨升庵诗文选》编委会编著:《杨升庵诗文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8页。《咏柳》: “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②《杨升庵诗文选》编委会编著:《杨升庵诗文选》,第51页。杨慎写柳之作被后来评选明诗者如钱谦益、王世禛和王夫之等人称赏。《列朝诗集》丙集第十五收录杨慎诗179首,其中即有《垂杨篇》。对杨慎及《咏柳》诗的评价,王世禛《香祖笔记》云: “明诗至杨升庵,另辟一境,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学者。其诗如《咏柳》‘垂杨垂柳绾芳年’一篇,世共知之。”③王世禛撰:《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9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赞美其 “明明是一株活柳” 。④王夫之著,周柳燕点校:《明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66页。上述评价仅就咏物诗和言别离之愁绪而论,若结合杨慎生平遭际,真正 “传咏于滇南,而溢流于夷檄”⑤杨慎著,王文才辑:《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页。而得不朽的诗歌,当推《垂柳篇》为首。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镇南知州陈元修《镇南州志》,卷六《艺文志》序言称: “地以人重,人以文传。杨升庵《垂柳篇》,予采以冠集。”⑥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页。李毓兰《伤明太史杨升庵先生题苴力道中〈垂柳篇〉作》云: “自有先生句,鸡和柳亦香。至今人学步,太息状元杨。”⑦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第489页。说明了杨慎《垂柳篇》的持久影响。学界已有的研究对杨慎谪滇的文学创作、行踪交游及事迹影响等多层面展开,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的重点则是基于杨慎诗歌文本《垂柳篇》进而考察其传播接受,并以后世诗人之相关诗作反观其 “振今传后” 之影响。

一、杨慎《垂柳篇》的创作、题壁与刻石

杨慎自幼博览诗书,聪慧过人。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的杨慎考中状元,原以为仕途光明,可好景不长。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受仗刑,充军云南永昌。《垂柳篇》正是杨慎于嘉靖七年(1528 年)春由安宁至大理,途经楚雄府镇南州苴力桥时所作。诗云:

灵和殿前艳阳时,忘忧馆里光风吹;

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苍凉苑日笼燕甸,缥渺宫云覆京县;

芳树重重归院迷,飘花点点临池见。

临池归院总仙曹,应制分题竞彩毫;

诏乘西第将军马,诗夺东方学士袍。

金明绿暗留烟雾,旧燕新莺换朝暮;

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

从此沉沦万里身,可怜憔悴四经春;

支离散木甘时弃,攀折荒亭委路尘。

摇落秋空上林远,婆娑生意华年晚;

肠断关山明月楼,一声横笛清霜坂。

诗有序曰: “楚雄苴力桥有垂柳一株,婉约可爱,往来过之,赋此志感。”①《列朝诗集》诗题作《垂杨篇》, “婉约” 作 “婉的” , “往来过之” 作 “往来行之” 。钱谦益撰集:《列朝诗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79-3780页。《升庵全集》作 “婉的可爱” ,而刘文征《滇志·艺文志》、(康熙)《广通县志》又作 “婉约可爱” 。清楚地交代了创作缘由。此诗是典范式的歌行古体,体式上首句入韵,每四句一换韵;用韵则平仄相错,使人读之声韵和谐,音律浏亮,既有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又有放情而歌的抒情特色。诗中前八句叙写京都柳色,极力敷陈昔日宫中繁华盛景;其后 “临池归院” 四句又由宫廷柳色忆昔应制题诗,追忆当年技压全场的无限风光;接而 “金明绿暗” 四句承上启下,写时节变迁,柳色已旧,欢心不再,其枝叶又遭人妒恨;最后情绪转入低沉,状写今日边地荒柳的萧瑟之景,无限凄凉而又情调蕴藉。 “诗中借咏垂柳的荣枯变迁,寄寓一个逐臣的今昔异境的身世之感” ,②周雪根:《明代云南流寓文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19页。后八句 “写衰柳飘零,自伤远谪” 。③严铭:《杨慎诗歌赏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02页。全诗咏柳体物而又以柳自喻,回首自身往日光景,当年状元及第才名远扬,入宫应制题诗,挥笔而就何其风光!不料才高遭妒,忠信见疑,以至于而今远谪戍边,在这萧瑟荒景里空寄幽思。

时人论及此诗时多有 “类初唐歌行”④杨钊:《杨慎研究——以文学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10,第261页。“神似庾信格调”⑤周伟民:《明清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等评语,这正是杨慎学习六朝诗风的重要体现。 “他的诗,早年的,饶有六朝的风度;晚年的,渐见风骨嶙峋之态。”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765页。在明代诗歌流派中,杨慎出于茶陵,别于李何,于师法盛唐外别开门目,独崇六朝诗歌,以《文选》为经典,又被称为六朝派。推崇六朝并非就是反对盛唐,杨慎对盛唐气象、李杜诗篇也是赞赏尤多,只是他认为唐诗的光辉万丈皆是由六朝所自出,所以要想学得其中真味,必须由李杜外上溯至汉魏六朝之时,熟读《文选》之诗,如此方是取法乎上的第一要义所在。《垂柳篇》之作正合此意, “艳阳” “光风” “彩毫” “金明” 等纤秾绮丽、色泽绚烂的词句俯拾皆是,但都统摄于清新明快的基调之中,浓墨重彩只是侧面烘托春日京都的万千柳枝,而全无对垂柳的正面描写。以异彩纷呈的可见之景写清丽自然的不见之物,杨慎将清淡之趣与绮丽之美相统一,这正是他的创作旨趣所在。全诗借物兴感,以垂柳自托,将不同境遇的垂柳和自身际遇相联系,寓情于物而又寄物于情,将离怨之情与衰柳之悲融于一体;末二句笔力回转,以清冷幽静的意境宕开,离怨之外别有宁静所在,怨悱悲恻终又哀而不伤,胡应麟评其诗 “清新绮缛,独缀六朝之秀” ,①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第332页。从中可见一斑。

全诗情感连绵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杨慎诗学创作观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即被人称之为 “重情说” 。杨慎《李前渠诗引》曰:

诗之为教,逖矣玄哉!……六情静于中,万物荡于外。情缘物而动,物感情而迁。是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非先协律吕而后发性情也。以兹知人人有诗,代代有诗。古之诗也,一出于性情;后之诗也,必润以问学。性情之感异衷,故诗有邪有正;问学之功殊等,故诗有拙有工。此皆存乎其人也。②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8页。

杨慎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发乎性情,必先抒发了性情才能去追求声韵格律的和谐,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偏离了诗之本质。此说上承其师李东阳 “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第1375页。的诗论,力排宋人以理作诗、韵语纪史的倾向,又合于后七子强调情真的复古思潮,是明诗整体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在《垂柳篇》的创作中也是如此。由诗前序与内容可知,此诗是杨慎在路过苴力桥之时见到桥边垂柳 “婉约可爱” ,但只能在荒亭边空委路尘、悲及己身,而此时正是他谪贬永昌的第四年,感昔伤今,方才 “赋此志感” 。正是缘情而发,《垂柳篇》才能如此真挚感人。

巧于用典是《垂柳篇》的突出特点,也是杨慎诗论的另一立足点。对前人诗文事迹的吸收与化用,要求诗人具有广博的学识支撑,正如杨慎所言 “后之诗也,必润以问学” 。杨慎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世之冠,其于赋诗作文亦甚重于学识。 “杜子美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子美自言其所得也。读书虽不为作诗设,然胸中有万卷书,则笔下无一点尘矣。” 杨慎追求 “无一字无不来历” , “先辈言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予谓自古名家皆然,不独杜、韩两公耳。”④杨慎撰,王大厚笺注:《升庵诗话新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61页。这一创作主张针对的是明代当时空疏因袭的创作风气,反映在诗歌上就是巧用典故,《垂柳篇》即是如此。全诗事典与语典杂用,句句皆有来历出处,其中 “灵和殿前” 句用齐武帝植蜀柳事; “忘忧馆” 句用枚乘作《柳赋》事; “千门万户” 句用汉武作建章宫事。 “东方学士袍” 句已较迂回,用宋之问赋诗胜于东方虬,武则天夺袍赐宋事,此事初看与柳无涉,惟读宋诗可知其中有 “河堤新柳翠” 句。而 “西第将军马” 句则更为巧妙,言唐时学士从游,赐细柳圈解疠事,但偏不从学士着笔,反而是从学士所乘翔麟马处描写,使旧典翻出新意。其余各句也皆翻用前人旧语,化用六朝以至唐人咏柳习句。如 “九陌三条” 句出自张衡《西京赋》: “披三条之广陌” 与骆宾王《帝京篇》: “三条九陌丽城隈” ; “归院迷” 句则出自杜甫《晚出左掖》: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等。剩余每句的典故出处在王文才《杨慎诗选》中已有详解,兹不赘述。可见杨慎学识之广博,用典之巧妙,其学识与诗文创作相结合的理念得以充分展现。薛蕙为杨慎诗集作序言 “非笃于学,则亦不尽其才也” ,⑤杨慎撰:《升庵南中集》序二,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页。虽不出升庵之口,也是正搔得痒处,得其诗论三昧矣。

《垂柳篇》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缘由已清晰明了,但创作地点仍有讨论空间,笔者可以明确的是该诗所咏之柳在苴力桥。(天启)《滇志》载: “苴力桥,在镇南州西四十里,杨太史赋《垂杨》处。”⑥刘文征撰,古永继校点,王云、尤中审定:(天启)《滇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1页。(天启)《滇志·艺文志》诗题作《苴力桥垂柳篇》①刘文征撰,古永继校点,王云、尤中审定:(天启)《滇志》,第887-888页。,明皇甫汸诗集《皇甫司勋集》中有《舍资驿有杨太史〈垂柳篇〉书于壁因寄》诗,按该诗题,《垂柳篇》是被题写在舍资驿上。明巡按御史福建人邓渼的《伤杨柳》诗序云: “《垂柳篇》者,杨用修自怀之词也,作于苴力,题于舍资。余道舍资驿,从壁间读而悲之,作《伤杨柳》。”②李铨修,张维房等协纂:(康熙)《广通县志》卷7,《艺文志》上,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明代,云南有沿驿道设驿递、铺舍以利军行和公文递送的交通制度,舍资驿就是其中之一。《广通县志》载: “舍资驿,在县东四十五里司堡,洪武二十四年设。”③李铨纂修,张维房等协纂:(康熙)《广通县志》卷2,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光绪《镇南州志略》载: “苴力铺,在州西七十里,设永充铺司十名、徭编铺司二名。”④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6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418页。又载: “升庵折柳处,在州西七十里苴力铺,明杨慎憩此,赋《垂柳篇》。”⑤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62册,第511页。说明诗人所吟之柳在苴力铺苴力桥,而该诗题在舍资驿。明代皇甫汸《舍资驿有杨太史〈垂柳篇〉书于壁因寄》、方沆《舍资驿读〈垂柳篇〉怀杨用修太史诗》也说明诗题于舍资驿。(康熙)《广通县志》载曹晟《仙羊庵访杨升庵、李卓吾遗迹,李使君穆庵拟请同祀垂久远,诗以志之》其七诗注: “杨升庵咏《垂柳篇》,或云兰谷关《采兰》诗,石刻犹存。李竜湖删订二十一史为《藏书》,以己意为《焚书》行世。郡司理黄以陞读二公诗,有‘虎观垒臣笔,龙湖老子章’,即其地也” 。⑥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第519页。这是康熙年间石刻《垂柳篇》和《采兰引》的记载。按文献资料所载,《采兰引》诗刻石他处未见,因而刻石为《垂柳篇》的可能性更大,但也说明苴力桥《垂柳篇》和响谷关《采兰引》确为杨慎在楚雄创作的诗歌中影响较大的作品。

定远知县王秉韬《和太史杨升庵〈垂柳篇〉元韵》有注云: “杨太史作,只是自为写照,而处处乃垂柳之神。定署向有刻石,公余追和,诗不能佳,亦以自志半生境遇而已。弟崔崖,因请镌于石,后姑听之。乾隆辛卯中和月既望,含溪水秉韬稿。”⑦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丛书·牟定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王秉韬认为杨慎写柳乃 “自为写照” ,同时记录了定远衙署有《垂柳篇》石刻,后己作亦刻为石。王秉韬此诗后附《杨升庵太史〈垂柳篇〉》原诗,后亦有注云: “雍正九年,岁在辛亥南吕月朔日,邑令蜀北杨荣夫氏述石。” “南吕月” 是八月, “朔日” 是每月初一。按此,定远府衙的《垂柳篇》刻石是雍正九年(1731年)八月初一所刻,当即王秉韬所言 “定署向有刻石” 。

乾隆年间,因征缅之役,王文治宦滇游点苍山,写下《杨升庵先生写韵楼〈垂柳篇〉》。按王文治《垂柳篇》诗序有 “荡山有写韵楼,有杨升庵先生《垂柳篇》刻于壁。次韵一章。”⑧张寅彭主编:《乾嘉名家别集丛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176页。可见,此篇后又被人刻于苍山写韵楼壁,⑨仅就《垂柳篇》刻于写韵楼而言,足能证明杨慎被敬仰和此篇的艺术感染力。 “点苍山感通寺写韵楼为升庵在滇遗迹中最著者之一,题咏之作洋洋大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云南人文的卓越贡献和绵绵不绝的回响。” 陈友康《风徽追仰三百年——写韵楼题咏升庵诗考论》,参见 “2023年杨慎与云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第12-28页。亦可知其受人喜爱而传播。

二、《垂柳篇》相关作品的主题

杨慎的《垂柳篇》一气呵成,引许多后世文人骚客慷慨挥墨,创作了不少与《垂柳篇》相关的作品。笔者通过查阅后世的诗集、方志等材料,尽可能地搜集了后世诗家与《垂柳篇》相关的作品,据目力所及,统计作者近50人。⑩杨慎《垂柳篇》之后,相关作品众多,笔者做了初步统计。因篇幅关系,相关统计表从略。他们有的是名士达宦,有的是地方文人官吏,有的只得其名,生平事迹难以详考。归纳起来,《垂柳篇》的相关诗作主题的表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岁月变迁之感

这一感情赖于杨柳的审美取向和意象传统。自《诗经·小雅·采薇》以来,杨柳在文学史中就多以悲哀感伤的意象出现,一句 “杨柳依依” ,仅用四字就写尽了临别之时依依不舍、徘徊不定的物态人情,为后世抒写离情之滥觞。

后世文人行至苴力桥边,见桥边之柳,犹见当日升庵行路于此,折柳咏叹,昔日的时光今日汇聚于此,岁月变迁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朱龙御的《宿舍资驿怀杨用修太史》就惊叹道: “题诗此地是何年,屈指遥惊岁序迁。”①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59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17页。何邦渐在《和挽升庵太史〈垂柳篇〉》中也有感慨: “星陨琼摧去百年,柔条寂寞依衰草” 。②何邦渐:《初知稿》,(清)何鸣凤传钞、何翔凤校刻,清刻本,云南省图书馆藏,第72页。与之相仿的还有皇甫汸《舍资驿有杨太史〈垂柳篇〉书于壁因寄》中的 “垂柳年年陌上春,题诗不见倚楼人。”③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三十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这些都在感叹题咏之人早已不在,惟此情此景犹存世间,充斥着物是人非的感伤。

今日风烟缥缈之下,柳枝千条飘拂,万缕婆娑,依旧柔袅低垂,但在李希揆眼中已非当年模样,《吊杨升庵》中有 “可怜禄丰柳,不似旧时颦。”④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11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573页。在诗人眼中咏柳之人已去,所咏之柳因之扬名,却又被独留于世孑然一身,在这岁月变迁中应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何邦渐的《和挽升庵太史〈垂柳篇〉》也有此种意境的抒写: “湘魂难招箕驭渺,陆离荣瘁沦西晖” ,他将千古盛衰融汇于一派夕景之中,升庵已逝魂难招,惟这一片草木在夕阳的映照之下重复着枯荣变化。

正如李毓兰在《伤明太史杨升庵先生题苴力道中〈垂柳篇〉作》中所写: “二百年来后,诗场复战场。兴衰知几易,逸韵独堂皇。”⑤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62册,第535页。岁月无情流逝,此地此景都已非当年模样,但升庵诗作仍存,借助文学的力量,当日风景便也能穿越时光跃然纸笔之上。朱龙御的 “惆怅欲消消便得,先生有业纪青编” 也是此意。柳叶随时盛衰,却又枯荣有定、年年常新;斯人虽逝,但其风情才华系于诗文,为后人所咏叹追忆、永世长存。

(二)优游风采之赏

在上述一片愁苦悲伤之外,也有正面情感表达的诗作,赞叹了杨慎的秉志守节与行吟风采。杨慎因卷入大礼议风波被贬,从此谪戍滇云三十余年。在后世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中,文人学士对于此次事件的评价多是偏向于 “护礼派” ,因而后代相关诗歌中多有为杨慎抱不平之作,赞颂其撼门哭谏的忠直之节,这类思想情感也屡见于诗歌之中。如担当(释普荷)《昆明池上吊杨升庵先生》: “天子享亲原有礼,人臣事主敢云忠” ;⑥担当著,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担当诗文全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页。朱昂《高峣谒杨升庵太史祠二首》其二: “议礼漫云臣分直,投荒敢怨主恩私” ;⑦朱昂:《借菴诗草》(第一册),抄本,云南省图书馆藏,第16页。王国信《冷泉庵怀升庵先生》: “当时议礼完臣节,千古犹然凛冽风”⑧蒋旭撰:(康熙)《蒙化府志》,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257页。等。这些诗句都论及大礼议,并正面赞赏杨慎在事件中的表现,认为其行为是忠直的体现,尽到了作为臣子的本分。马天选《苴力铺怀杨太史》 “撼门抗疏岂为狂,竟尔批鳞戍远荒”⑨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62册,第534页。与刘垲《题冷泉庵杨升庵先生像》: “阙下郊尧争大礼,天涯缵禹释残碑”⑩李春曦修,梁友檍辑:《蒙化县志稿》,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58页。等句,同样提及了大礼议事件,但未正面评述,只是隐晦地表达了支持杨慎的情感倾向。

杨慎是极具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他自幼聪颖、少负才名。既而状元及第,名扬天下;后又被流放于云南游山玩水,假意癫狂,以此排解苦闷。两种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才子形象,其才华风采自然也会为后人所仰慕、传诵。如段应风《垂柳》诗云: “映月临流洒洒清,曾看太史御风行” ,①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第532页。即是借眼前的映月清泓追忆当年升庵行路时的逸然仙姿。马天选在《苴力铺怀杨太史》中的 “试看行吟分踏处,山花山草有余香”②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62册,第534页。也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描写杨慎的诗作风采让此间的草木至于百年之后仍 “有余香” ,诗意与李毓兰的 “逸韵独堂皇” 之句相类。而方沆则换了个角度,在《舍资驿读〈垂柳篇〉怀杨用修太史诗》中云: “卧观遗迹淋漓处,仿佛龙蛇昼起烟”③《四库全书》第4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不从正面着笔,反而盛赞升庵的笔墨书意,借此曲笔赞叹杨慎的过人风采。

(三)杨慎境遇之叹

除上述赞叹杨慎的秉志守节与行吟风采之外,也有许多文人在诗篇中流露出对杨慎遭遇的同情。如清朱龙御的《宿舍资驿怀杨用修太史》颔联: “半生有憾非关僻,万里投荒难问天。”④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59册,第217页。共情杨慎的生平境遇,为其被贬谪远荒难以回朝感到万般无奈,体现了诗人对杨慎境遇的无限同情。大理白族诗人龚锡瑞的杂言古诗《苴力铺》: “垂杨树,白日暮,堁风菵露亦君恩,莫叹腰肢有人妒。”⑤袁文揆辑:《滇南诗略》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061页。“堁风菵露” 亦是君主的恩情,更不应该叹息有人妒忌自己,显然是运用反讽的手法抒发对杨慎遭遇的愤懑。

(四)自身境遇之照

杨慎的《垂柳篇》之所以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再创作,有前面提到的岁月变迁的沧桑之感的抒发;也有对杨慎赞赏、同情的情感流露;但还有一些文人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经历。这些文人多与杨慎一样怀才不遇、心有郁结,故将自身生平与杨慎境遇结合起来,通过诗歌创作的方式消解心中块垒。如白族诗人师范作《过苴力桥感升庵先生赋垂柳》。1800年秋,师范 “服阕” 期满,离开家乡前往北京补缺,路过楚雄写下此诗。此时师范已50 岁,想在家颐养天年而君命不可违,此一离家很可能就是永别。⑥周锦国:《明清时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02页。诗人由自身联想到当年升庵的悲惨流放经历,想到自己即将背井离乡、归期渺茫,写下 “当年不解升庵老,竟有诗魂向此消” ,只有保留一点豁达的心境,强打精神, “人间何处无风雨,回首天涯枉断肠” ,⑦师范:《吾亦爱吾庐寤语》,清嘉庆九年望江二余堂刻,云南省图书馆藏,第47页。收拾断肠的情绪,直面人生。

还有许多仕途不顺、屡遭打击的文人,如明代的方沆和皇甫汸,清代陈璜、牛焘和龚锡瑞等人。陈璜其幼时精敏,随父任往浙江读书。后其父引疾归,陈璜愈加发奋读书,于嘉庆甲子(1804 年)中举,三上春官不第。⑧陶应昌编:《云南历代各族作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68页。其诗《拟〈垂柳篇〉》: “新都公子原仙曹,玉堂薇省常挥毫。风骚裁出树赤帜,烛钵诗成明春袍。一朝拓落走荒雾,万里羁孤感迟暮。由来受忌不受怜,那计相容与相妬。佳人空谷百年身,芳树年年春复春。摩娑残碣蚀苔藓,惟见柔枝飏曲尘。永丰徒怅风流远,南郡何堪岁月晚。荒亭驿路总销魂,翘首辕驹厄长坂。”⑨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59册,第211页。他在诗中先赞赏杨慎的才华,再写对其遭遇之同情,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岁月蹉跎之感,如 “万里羁孤感迟暮” ,进而抒发年华易逝,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 “佳人空谷百年身,芳树年年春复春。” “佳人” “芳树” 因其芳华留百世,而诗人仕途不顺,抱负不得施展,只有踌躇销魂,借咏《垂柳篇》抒心中郁结。

更有国破家亡、光景黯淡的明季遗民如唐泰(释普荷)、朱昂和吴铭道,亦引升庵生平及《垂柳篇》的诗意和意象来消解心中的无限哀愁。如唐泰《昆明池上吊杨升庵先生》: “烟波凄冷戍楼空,生死浮沉一钓翁。天子享亲原有礼,人臣事主敢云忠。伏蒲痛哭酬兴宪法,垂柳悲歌望楚雄。自是寸心难拨转,至今昆水不朝东。”①担当著,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担当诗文全集》,第92页。不仅写出对杨慎忠主进谏的肯定和遭流放的同情,还流露出国破家亡的悲痛。

三、结语

杨慎《垂柳篇》在创作形式与内容方面对后代文人的创作产生过极大影响;同样,后人关于《垂柳篇》的相关创作又促进了《垂柳篇》的传播,丰富了诗篇的价值。这些诗作往往同中有异,在取材角度、用韵及思想情感方面各有所侧重和阐发。

杨慎《垂柳篇》对后代文人创作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后代文人创作时情感取向的影响。后人对《垂柳篇》的再创作往往带有赞赏杨慎才华、惜佳人遭妒沉沦之情感取向,有的文人自然而然地将自身经历与杨慎遭遇结合起来,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生命如浮萍一般的漂泊之感。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用典的影响。杨慎的《垂柳篇》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一个典故,蕴含着诸如仕途不顺、岁月变迁以及身世浮沉等意蕴,进而被后代文人在创作时所使用。总之,后世文人有关杨慎《垂柳篇》的系列创作,又促进了《垂柳篇》的传播,丰富了《垂柳篇》的情感价值与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太史杨慎垂柳
不败
不败
垂柳
三周的救赎(二)
太史笔
垂柳
垂柳在钓什么?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
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