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30 年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述评:问题与策略

2023-05-13 01:29李鸿雁李嘉雯
外国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鲍德温非裔批评家

李鸿雁 李嘉雯

(1.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陈村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13)

0 引言

自20 世纪初期以来,几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家致力于为非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探寻最佳途径,最终通过差异性修正主流文学批评,建构了自己的批评理论,成功与西方主流文学批评进行平等对话,成为美国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非裔美国文学批评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当代美国文学理论研究。

本研究通过梳理近30 年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关注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重要批评流派及主要批评家批评思想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为将来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提供参考。

1 近三十年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关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施咸荣、王家湘、程锡麟等学者的引介,但是总体上关注度不高。 1993 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激发了国内对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热情,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分析莫里森、杜波伊斯、休斯、赫斯顿、沃克等的文学作品解读他们的批评思想,并开始推介哈莱姆文艺复兴文学批评、黑人美学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三个主要批评流派的基本观点。 进入21 世纪后,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对批评史和批评流派的研究范围延伸至20 世纪30 至50 年代的融合主义思潮以及70 年代之后的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重构,对批评家的研究也扩展到赖特、埃利森、鲍德温、盖茨、贝克等。

2016 年以来,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专著《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周春,2016)、《非裔美国文学批评论稿》(王玉括,2019)、《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骆洪,2019)等陆续出版,对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黑人艺术运动时期、理论重构时期四个主要阶段进行了梳理,并对各阶段重要评论家的批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不过,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本研究发现,尽管近30 年来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等。

1.1 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存在重复研究现象

首先,在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和批评流派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20 世纪20 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60 年代的黑人美学、70—80 年代理论重构时期的文学批评及80—90 年代非裔女性主义批评,对20 世纪之前或者90 年代之后的批评流派及批评家研究不多,也较少涉及21 世纪非裔文学批评最新动态研究。

而且,即便是作为国内研究热点的批评流派哈莱姆文艺复兴批评、黑人美学与非裔女性主义批评也存在严重的重复研究现象。 有关哈莱姆文艺复兴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当时的社会语境(王家湘,1999;黄卫峰,2007)和少量批评家休斯、杜波依斯、赫斯顿等的批评思想及影响(罗良功,2010;张静静,2015;程锡麟,2005;黄卫峰,2007)。 除此之外,仅有少量研究成果关注哈莱姆文艺复兴文学批评与美国主流文艺思潮之间的关联(孙胜忠,2003;周春,2013)。

对黑人美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社会语境(程锡麟,2014;赵云利,2018)及黑人美学主要领军人物巴拉卡的诗学(汪霞,2008;罗良功,2017),甚少谈及尼尔、盖尔、亨德森、富勒、特纳等其他重要黑人美学家的批评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国内有关非裔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也是如此。 专著《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王淑芹,2014)、《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周春,2016)、《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研究》(胡笑瑛,2017)、《双重认同与融合——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研究》(谢梅,2021)、《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的母性书写》(毛艳华,2021)以及众多期刊论文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非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创建的社会语境,以及莫里森、沃克与赫斯顿等批评家批评思想研究。

其次,在批评家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过于集中在少数批评家批评思想研究,重复研究这些批评家主要批评思想或者某一阶段批评思想。 国内学界在梳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重要阶段或流派批评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对莫里森、沃克、杜波伊斯、休斯、赫斯顿、赖特、埃利森、鲍德温、盖茨、贝克等主要批评家的批评思想进行了研究。 其中,成果最多的是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研究。 近30 年有关莫里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20 部、期刊论文2,554 篇和博硕士论文1,074 篇,分别占国内研究最多的十位非裔批评家相应各项研究总量的44.4%、75.8%和78.8%。 不过,到目前为止,除了对杜波伊斯(张静静,2015;王玉括,2018a)、休斯(罗良功,2003,2007,2008,2010)、盖茨和贝克等的批评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外,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分析其他批评家兼作家的部分具体文学作品,解读其批评思想,缺乏对他们批评思想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以非裔女性批评家研究为例,主要集中在莫里森、沃克及赫斯顿研究,较少有对乔伊斯、克里斯蒂、麦克道威尔、华盛顿等其他当代重要非裔女性批评家研究;对主要女性批评家批评思想研究过于集中在某一阶段或者某一方面的研究上,比如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王守仁 等,1999;蒋欣欣,2000;胡俊,2007;王烺烺,2010;王玉括,2013b;王丽丽,2014;张银霞,2018;李美芹等,2019)与爵士乐美学思想(王烺烺,2019)、赫斯顿的女性主义批评思想(杨金才,2002;程锡麟,2005;胡笑瑛,2010;焦小婷,2014;江春兰,2015)和文化人类学话语策略(程锡麟,2005;张玉红,2016;水彩琴,2017;金莉,2018)、沃克的妇女主义观念(孔宁宁,2018)与黑人民俗文化诗学(王晓英,2006)等,缺乏对她们批评思想的全面了解;此外,即便是研究成果最丰富的莫里森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她的小说研究,有关她的文论、戏剧等研究成果较少,对其诗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女性主义诗学,较少关注其创作中的非洲元素及黑人文化诗学。 而且,不少莫里森研究无论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发现都大致相同,重复研究现象严重。

国内学界对于20 世纪中期三位重要批评家赖特、埃利森和鲍德温的诗学研究也非常集中。 其中,赖特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其小说思想(谭惠娟,2010;李怡,2016;张晓敏,2019)以及他的诗歌尤其是俳句创作中的黑人美学思想(李怡,2008,2011;钟蕾,2014)。 国内埃利森研究主要探究其文化融合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影响(谭惠娟,2007,2008b,2018a,2018b)及其文学创作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张学祥,2008;李美芹,2015)。 其中,谭惠娟的系列论文(2008a,2015,2017a,2017b)梳理了埃利森在发展其文化融合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对非裔文学传统的传承与超越,以及对主流文学理论的批判性吸收。 鲍德温研究重点关注鲍德温的种族思想(俞睿,2015)、宗教思想(张学祥,2019)以及鲍德温诗学对赖特抗议文学传统的批判与超越(谭惠娟,2006;钟京伟,2018)。

此外,备受国内学界关注的批评家盖茨和贝克批评思想研究也亟待拓展。 盖茨批评研究过于关注其理论建构,对其文学批评实践关注不够,而且主要关注其喻指理论的内涵及影响(段俊晖,2013;王玉括,2014;水彩琴,2016;段丽丽 等,2021),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不够。 其中,何燕李的系列论文成果(2012,2013a,2013b,2013c)主要对盖茨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与主要特征进行解读,梳理其理论建构的社会语境(2017,2018),而对于盖茨批评理论成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意指的猴子:一种非裔美国文学批评》(1988),甚少涉及他的另一力作《黑色的象征:词语、符号与“种族”自我》(1987)。 国内学界对贝克诗学的文化视角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重点研究其布鲁斯方言理论创立的语境、建构过程及其文化哲学思想与表述特征(王晓路,2000;习传进,2003,2004;王玉括,2018b),较少涉及贝克理论的批评实践研究,尤其是他将其理论建构与经济制度结合起来的批评实践。

1.2 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缺少对比研究

国内研究者大多关注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某个流派或者某个批评家批评思想研究,较少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缺乏系统性,不够全面和深入。

以黑人美学研究为例。 与哈莱姆文艺复兴批评相比,黑人美学作为当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另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在国内学界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施咸荣,1988)与《美国黑人美学述评》(程锡麟,1994)简要论述了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黑人美学的历史背景及主要观点,是国内最早的黑人美学研究成果。 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学界没有给予黑人美学更多关注。 进入新世纪后,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黑人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语境研究以及批评家巴拉卡诗学研究,较少有研究重点关注黑人美学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批评观点的吸收,黑人美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黑人美学对70 年代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重构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黑人美学研究专著出版。 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黑人美学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同样,国内非裔女性主义批评研究主要关注莫里森、沃克与赫斯顿等批评家批评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水彩琴,2017;王晓英,2020),较少有研究深入探究非裔女性主义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非裔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以及其他欧美主流文学理论的批判性吸收。 而且,即便王淑芹(2014)、周春(2016)、胡笑瑛(2017)等重点研究了乔伊斯、胡克斯、克里斯蒂等当代非裔女性批评家对盖茨和贝克套用异质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非裔文学文本的批评实践所进行的尖锐批判,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非裔女性批评家如何在与盖茨、贝克等非裔批评家及主流文学批评家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批判性地吸收非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巴赫金的杂语理论等主流文学批评话语,用以完善非裔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构。

再以批评家鲍德温诗学研究为例。 国内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鲍德温对赖特及非裔抗议文学传统的批判,较少涉及鲍德温对抗议文学思想的传承,也较少研究洛克、查尔斯·约翰逊、休斯、麦凯等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批评家思想对鲍德温诗学的影响,以及鲍德温诗学对安吉罗、沃克、莫里森、福勒、威尔逊、巴拉卡等非裔批评家的影响,更少涉及亨利·詹姆斯、罗伯特·沃伦、萨特等欧美主流文学家对鲍德温诗学的影响研究,以及鲍德温与阿契贝等著名非洲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研究。因此,国内学界尚未全面了解鲍德温诗学内涵及其在当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乃至美国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同样,国内研究成果对盖茨和贝克的研究也存在局限性。 国内学界主要关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盖茨喻指理论和贝克布鲁斯方言理论的影响(王玉括,2013a),而较少涉及弗莱原型理论对盖茨理论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影响到贝克理论建构中对经济制度的重视等。 此外,国内研究强调盖茨理论和贝克理论对黑人美学的修正性改写,而没有从整体上探究他们对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传统的传承。

1.3 注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介,研究创新性不足

以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为例,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呼应贝克、盖茨等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缺乏创新性。 程锡麟(1991)和王晓路(1993)分别推介了贝克主编的《20 世纪90 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和盖茨专著《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率先引入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程锡麟的研究论文《一种新崛起的批评理论:美国黑人美学》(1993)与《美国黑人美学述评》(1994)在国外研究基础上梳理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过程,并介绍了重要批评家的批评思想。 之后,国内其他研究成果也纷纷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进行梳理。 其中,黄晖(2002)、曾艳钰(2004)、李权文(2009)、王祖友(2010)、王卓(2012)等主要研究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嬗变过程、各阶段的批评特征及主要批评家的批评思想;习传进(2005,2006)、王玉括(2013c)等着重研究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特征,肯定了非裔批评家的身份认同对建构多元文化理论的重要启示。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对文学政治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的反复探讨及其对西方主流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吸收,为其他民族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他们也指出其理论建构中的悖论,认为非裔美国文学理论过于强调种族政治身份话语。 这些观点其实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应和国外批评家对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评价。 近十年来,李权文(2012)、王晓路(2014)等学者开始反思中国学界引进、研究和运用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 不过,这种声音没有得到更多的呼应。

2 促进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策略建议

为解决目前国内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第一,搭建学术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合作研究,避免重复。 比如,可以创办更多类似“美国非裔文学学术研讨会”这样的平台,让国内外学者有机会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可有效避免重复。

第二,拓展研究内容。 扩展批评阶段和批评流派研究,扩大各阶段重要批评家研究范围。 比如,20 世纪20 年代之前的惠特莉、桑乔、雅各布、哈伯、切斯纳特等批评家研究;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批评家布莱利、布莱斯维特、洛克、福赛特、格鲁宁、戴维斯、巴恩斯、麦凯、图默、卡伦、拉森等研究;20 世纪30 至50 年代的批评流派及布朗、戴维斯、雷丁等批评家研究;黑人艺术运动时期的尼尔、盖尔、亨德森、富勒、特纳等批评家研究;理论重构时期的乔伊斯、克里斯蒂、麦克道威尔、华盛顿、霍洛威、史密斯等非裔女性批评家研究;新世纪重要的非裔批评家及批评流派研究。

第三,历时对比研究与共时对比研究相结合,系统梳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 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统一划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发展阶段,避免困扰。 比如,李权文(2009)与周春(2016)对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发展阶段的划分不一致。 前者划分为黑人美学的确立(1920—1960 年代)、黑人文学理论的发轫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发端(1970 年代)、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壮大(1980 年代)以及女性主义的拓展和转向文化研究(1990 年代以来)。 而后者划分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1920年代)、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黑人艺术运动时期(1960—1970 年代中期)和理论重构时期(1970 年代末期以来)。 相对而言,周春(2016)对于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划分更加明确地区分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文学批评与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文学批评之间的差异,并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视为理论重构时期当代非裔文学批评多元化特征的表现,将对后结构主义和文化批评的吸收视为当代非裔文学批评杂糅性特征的具体表现,比李权文(2009)的划分更为合理。

(2)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梳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史,研究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对西方主流文学理论的批判性吸收、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文学批评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关注各阶段或者同一阶段不同批评家批评思想之间的冲突与互动。 比如,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以休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批评家与当时非裔文学界权威代表杜波依斯之间有关文学功能的争论;30至60 年代,鲍德温与赖特、巴拉卡与鲍德温等批评思想的对立与重合;70 年代乔伊斯与盖茨、贝克等批评家批评思想之间激烈的交锋等。

(3)全面把握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动态发展。 比如,巴拉卡诗学从“垮掉一代”到民权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运动三个时期所经历的两次显著变化;赖特批评思想从早期的抗议诗学转变为后期的文化诗学;鲍德温从早期抵制赖特的抗议文学,极力倡导融合主义诗学,到中期转而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强调非裔文学的政治功能,再到后期倡导文化诗学。 同样,盖茨等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批评思想。

3 结语

通过全面研究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批评流派及批评家批评思想,可以了解20 世纪初以来美国在谋求多元文化群体和平共处时所经历的危机,以及非裔美国学者在推动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韧性与弹性。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对欧美主流批评话语所主导的文学批评史的批判性改写为其他民族文学批评及少数族裔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猜你喜欢
鲍德温非裔批评家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模仿特朗普,真是活受罪
露丝· M. 鲍德温:铁腕童书太太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