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一个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企业家。
10年前,他曾放言,家庭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能造出特斯拉。但马斯克压根不把他放在眼里,说王传福不是我的对手。不到10年,比亚迪以186万辆的销量,赶超特斯拉,坐上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铁王座。
王传福昔日说过的“大话”,正在变成现实。
一个造车的,在国家需要之际挺身而出,调动了企业所有的供应链做口罩,3天出图纸、7天出設备、10天量产、24天做到全球第一。王传福的“中国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查理·芒格则称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巴菲特为他打破规则,十几年来重仓比亚迪。
2009年,王传福更是以350亿元身家,跃居中国首富。
但他对财富并不十分在意。两天前,王传福去参加上海车展时,因乘坐地铁出行而火上了热搜。
比亚迪非执行董事夏佐全评论:“王传福同志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领导比亚迪不断前进,在全球开疆拓土,令人钦佩!”这个挤地铁的车界首富,是怎么把比亚迪送上铁王座的?
王传福的创业故事说不上“光彩”。
他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十来岁时父母就相继离世,靠着兄嫂的支持,才一路上大学。
1995年,他看到很多人在用 “大哥大”,这个砖头般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两三万元,光是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能卖上千元。恰在此时,日本宣布将不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
而电池,恰好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他嗅到商机,果断作出人生的第一次“疯狂之举”——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在当时,除了一腔热血,王传福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
他从表哥吕向阳手里借来250万元,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
在当时,三洋和索尼用的是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一条就要上亿美元。比亚迪根本买不起,况且哪怕想买人家还不卖。
怎么办?机器不够,人来凑!
王传福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工序,由熟练的人工完成。
法子虽土但有效,他只花了100多万元,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到1997年,王传福成为中国的电池大王,发展之快,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都吃了一惊。
自己不会造车,怎么办?
王传福的路子很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逆向开发。什么意思?拆别人的产品学习,再想法子自己生产。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抄”;说得好听一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为了造出车,比亚迪每年砸千万,满世界地购买最新车型。有一次,王传福让同事把自己的奔驰S300拆了,几个年轻人看着价值百万的奔驰不敢下手。
王传福直接拿起车钥匙,在车身上狠狠划了一道,说“这样你们就可以动手了”。
为了把价格打下来,王传福复制了做电池的方法,自己开发生产线,大量利用人工来替代机械手。按照王传福的说法,除了轮胎、玻璃和少数标准件,比亚迪几乎所有配套产品自己都能生产。
2005年,王传福搞出了比亚迪F3,外形跟丰田花冠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零部件都通用,但价格降了一半。
不到一年,F3销量冲破10万台。惊得丰田人专门弄了一辆F3,研究比亚迪的低成本是怎么做到的。
王传福的“模仿”很有自己的一套,他设立了知识产权部,100多人就是为了规避掉别人的专利,将开放专利收为己有。他们甚至都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让对手赢。索尼、三洋都曾将比亚迪告上法庭,最后都是比亚迪取得了胜利。
王传福坦然承认“我们原来不懂车,早期造车时难免请教、借鉴、学习”。
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王传福自然不会止步于此,他的目标是先模仿再超越。
被巴菲特“选”中的王传福,干一行,成一行。
做电池,3年成为中国之首;做新能源汽车,连续10年全球第一;2022年,比亚迪的市值甚至突破了10000亿元,超越了中国银行。
当他决定做汽车时,他在资本场上犯了众怒,股市暴跌,一夜蒸发30%,连内部的员工都不看好他。
当你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还有胆量走下去吗?王传福有。他对许多投资人表示,“我下半生就干汽车了”!
有人评价他是天生赌徒,每一步都踩对了点。但王传福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很胆小,根本不会豪赌,而且“定战略不能赌”。自始至终,王传福坚信汽车行业将发生一场新能源革命。这个说法曾被许多人嘲笑。
王传福身上,有着一种深刻的理性化气质,他超前的战略眼光,是基于科学的判断——中国必须直面的石油安全、空气清洁、气候变暖等问题。他曾在节目中说过,石油是汽车的“血液”,而中国70%的油基本是靠进口,年花费万亿元,这很可怕。
而产业的变革需要技术去推动。王传福是坚定的技术派,狂热地追求技术和创新。长期以来,中国一些企业普遍面临“技术恐惧症”,王传福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
面对外界质疑,王传福放下狠话:
“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狠话放出去了,但王传福明白,没有领先的技术,根本做不到全球第一。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王传福走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自主创新之路,他曾说“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上造就了核心的东西”,这个核心就是比亚迪是国内唯一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车企。
这条护城河,王传福花了10年打造。在他看来,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在没人相信电动车时,王传福就开始“养”,股东质疑他“烧”钱太多,但王传福不为所动。
在比亚迪总部的墙壁上,专利技术贴得满满当当,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授权专利超2.8万项,每天有19件专利申请、15件专利授权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正是这些专利,撑起了比亚迪的竞争力,让奔驰、特斯拉抢着合作。
技术和创新是王传福最大的底气。但技術拼到最后,比拼的还是人。华为曾以年薪百万,召集全球的天才少年,让听得见炮火的士兵做决定;而比亚迪已拥有超6.9万名研发工程师。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当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
如果说,技术实力是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走向全球的底气。那么,人才的创造力是比亚迪创新的源动力。
2023年1月,王传福入选“202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组委会给出的获选理由是:王传福是有着“堂·吉诃德式的冒险精神”,押注新能源车。整整20年,比亚迪逐步将核心技术与供应链掌控在手中,静待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爆发时刻,终于在2022年一飞冲天。
如果说,堂·吉诃德手持长矛和风车搏斗,显出骑士威风,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那么,王传福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用技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王传福的造车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就在王传福登顶中国首富的第二年,2010年,比亚迪陷入困局,企业扩张后的隐患一触即发。
为了扩大产能、攫取更多利润,最终导致比亚迪销售体系失控,大量经销商退网,品质问题接连发生。半年间,比亚迪利润骤降了88.6%。
一时之间,人们都在问:比亚迪怎么了?2012年,一向心高气傲的王传福低头认错:“过去我们片面地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忽视品牌质量的提升。我们在3方面犯了错误:经销网络、媒体关系和品质问题。”
王传福开始研究苹果的用户体验思维,花大力气提升比亚迪产品的用户体验。
2020年,王传福化身刀锋战士,推出刀片电池,向三元锂电池行业发动了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猛攻。
从技术上来看,刀片电池完成了对磷酸铁锂电池的架构创新,最大杀手锏是杜绝了电动车自燃的可能。
在发布会现场,王传福说:“安全,是纯电动汽车最大的豪华。”
比亚迪用刀片电池解决用户最关心的安全痛点,通过超级混动DM的技术,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这项技术已经写进清华大学教材《汽车动力系统原理》中。
敢为错误买单,借着新能源的东风,王传福重回巅峰。
民族企业家:“现在剩下的,只有骨气了!”
“奋斗,我们每天都在奋斗。”时至今日,57岁王传福依然兢兢业业。
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俞敏洪问王传福:“当你什么都有了,你的进取心为什么还那么足?”王传福的动力,以前是因为穷,现在剩下的,就是为了骨气。
他向俞敏洪说过这样一段故事:
“我第一次去美国,他们老让我拿返程机票给他看,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就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我干吗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
去英国时,他同样被盘问许久,出示很多证件,王传福一气之下,连护照都不要,就走了出去。
这种侮辱让王传福相当难受,“我们中国人不笨,我们的产业不会比你差,甚至比你还好,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就希望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
当技术足够自信,比亚迪具备持续的产出能力后,王传福开始反扑了,且是带着强烈的中国色彩。
2021年5月,比亚迪吹响征战欧洲的号角,首批100台唐EV发往挪威。当一些国产汽车借洋名字提高身价时,王传福却将汽车命名为“秦汉宋元”,车上所有的按键都用汉字。
把国产车卖到国外,有些人可能觉得中文按键不洋气,会影响销量。王传福抛出灵魂之问:“中国人要有骨气和信心,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汉字,为什么不能用?”
他霸气回应:“没事,出了错我承担,我舍得这点销量!”
王传福做新能源的出发点是,希望用技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他曾说,比亚迪做的是面向大众的产品,并且比亚迪推动着许多公共交通类产品,销往全世界,适用于所有人,比如云巴和云轨。
这源于他的一次东京之行——东京有800万辆车,比当时的北京多300万,但市区远不如北京拥堵。调研后,王传福发现东京的轨道交通体系虽然庞大,但地铁占的比例并不高,绝大多数都是轻轨。
他花了5年时间,砸下50亿元,终于研发出云巴和云轨,并在比亚迪厂区先运行。
2022年3月,一则重磅消息再次惊动汽车行业,比亚迪正式停止燃油车的整车生产。这一次,世人都看到了它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和壮志。
对于王传福来说,每一份责任感,也是一份动力。
中国需要怎样的企业家?
过去20年,任正非一个人打出租车是常事了,他把自己的股票分给员工之后,只有1.01%的华为股份,甚至连个保镖都没有。
王传福会搭乘地铁去车展会场,穿着工作服在比亚迪食堂吃工作餐。
华为顾问田涛曾说,卓越的企业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两级张力是,欲望的张扬与欲望的节制。质量、干净、责任,对企业家来说,是底线要求,也是崇高要求,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在王传福和任正非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企业家,既有对做大企业的欲望和野心,又有着在欲望和理智间保持平衡的混沌力。
俞敏洪曾问王传福,如果你走出比亚迪的大门,交给你一个空白的后半生,你还会干什么?王传福思考了一下,回答:我从来没想过,我除了比亚迪没有别的企业,个人的企业都没有,(不信)你可以用天眼查。
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实体经济永远是最坚实的底盘。
像王传福这样一根筋的实干家,才是中国最稀缺、最难以复制的资源。
(来源:决策视点)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