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沽月
找工作的时候,需要准备求职信或者简历,说明自己的经历、特长及对工作的期待。在古诗文里,有一类是为“找工作”而写的,这类诗文的功能与求职信相似,被称为“干谒(gān yè)诗”“干谒文”。孟浩然、李白、王维等人都写过这样的诗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
孟浩然年轻时与友人徜徉在山水田园里,不愿入朝为官。随着时光流逝,孟浩然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给当时的张丞相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想要从政的热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大涨,水面几乎与岸边持平,水面与天空浑然一体。洞庭湖水汽蒸腾,岳阳城仿佛都被这汹涌的波涛撼动了。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洞庭湖奔腾的湖水,后四句却话锋一转,开始“诉苦”:洞庭湖这么大,我没有船,可怎么过去呀?我端坐在岸边,这实在有愧于圣明的天子。岸边有人在悠闲地钓鱼,水里的鱼儿都有人要,怎么独独没人赏识我呢?言外之意便是:张丞相啊,你可以给我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吗?
孟浩然这封“求职信”写得含蓄委婉,堪称干谒诗的代表作。他没有单纯地列数自己的才干,而是先写了洞庭湖壮丽磅礴的气势,然后由景及人,写出了自己对现实的不甘以及内心的失落。可惜的是,张丞相迟迟没有回应。
唐朝诗人里,李白是典型的求职“困难户”。如果从《上李邕(yōng)》(一般认为约作于唐开元八年即公元720 年)算起,到上元二年(公元761 年)的《赠刘都使》为止,李白写了近50 首干谒诗。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李白来到襄阳,向荆州长史(官职名)韩朝宗自荐,写下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李白在“自荐书”中称赞韩朝宗:“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您是天下人都想结交的伯乐,封侯拜相也比不上认识您来得光荣。接着李白抛出了简历,表示自己也是个难得的人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我十五岁时爱好剑术,去拜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有了成就,拜见了很多高官。我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文章最后,李白还不忘谦虚一下:“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mó yóu)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一般人也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筹划怎么敢自夸?我所作的文章数也数不清,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合大人的喜好。
可惜,李白递上的这封“求职信”也石沉大海,无果而终。
跟孟浩然和李白比起来,王维幸运得多。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王维远赴长安。他精通音律,由此赢得了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的赏识。王维一时风光无限。唐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王维一举考上了进士,任太乐丞(官职名),负责为皇室排演音乐、舞蹈。
可惜王维任太乐丞不久就被贬到济州任司仓参军(官职名),随后弃官隐居,四处游历。后来,张九龄当上了中书令(官职名),王维接连写了《上张令公》和《献始兴公》两首诗给张九龄。
在《上张令公》里,他称赞张九龄“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您的文章高妙,为皇上写的诏书都不用改一字。您不仅擅长辅佐君王,而且乐于推荐人才。
或许是王维的才情打动了张九龄,大约在张九龄任中书令一年之后,便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在这之后,王维写了《献始兴公》,他又夸张九龄是“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您任人唯贤,为天下苍生着想。文章最后,王维放低身段说道:“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卑贱的我能否成为您的帐下之人?如果您出于公正之议任用我,我将感动奋发。如果是有所偏私,那不是我所追求的。
唐朝的科举制度比较特殊,普通人如果想要入仕当官,除了参加正常的考试以外,还可以给主考官或皇室权贵写诗文自荐。如果能得到赏识,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运气好的话,还能直接“保送”。杜甫、高适等人也写过干谒诗,你可以找来读一读,看看他们的“求职信”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