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倩
“V 起来”句①本文所探讨的“V 起来”句包含“动词+起来”和“形容词+起来”两种情况。为了叙述的方便,统一记作“V起来”。除非有必要,否则不作区分。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之一。“起来”的意义和用法从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就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赵元任指出,“起来”可以作为趋向补语②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214页。;吕叔湘讨论了“起来”的动词用法与非动词用法,非动词用法主要是作趋向补语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441-443页。;宋玉柱将“起来”分为五种,其中非动词用法的“起来”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某种“体”的语法意义④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 年第1 期,第16-21页。。无论如何分类,“起来”非动词用法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语言事实。本文主要依据房玉清的分类。房文将“起来”分为两类:一类保留着动词的特点,可以作谓语或补语;另一类已经虚化,类似于“了”“着”等助词,依附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的进程、状态以及动作造成的结果等①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2 年第1 期,第23-28页。。学界探讨较多的“V 起来”句如1)、2)、3)所示:
1)天安门看起来很壮观。
2)繁体字写起来很麻烦。
3)他的乡音听起来很吃力。
其因与英语中动结构/中间结构(middles)之间千丝万缕却又颇受争议的关系,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目前,关于汉语“V 起来”句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 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V 起来”句不是中动句,而是话题句。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有学者认为,尽管“V 起来”句句首名词短语是“V 起来”的主体,似乎是中动语态,但对句末的形容词性成分而言却是典型的主体,从这一点看又不像中动语态,该文称之为疑似性中动语态②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汉语学报》2005年第2期,第22-32页。。“疑似”显然就不是,除古川裕指出的问题之外,将“V 起来”句看作中动句还不能解释下面两个例句:
4)他跑起来很快。
5)这个面包他吃起来很香。
将例5)与例6)相比较,差异更加明显:
6)这个面包吃起来很香。
所有认为“V 起来”句是中动句的观点都将4)、5)排除在中动结构之外。此外,将“V 起来”句看作是中动句的研究都不包括“形容词+起来”的情况,如:
7)张老师严肃起来吓死人。
8)他高兴起来像个小孩。
即使不考虑对例句4)、5)、7)、8)和其他的“V 起来”句的定性,这也就承认了句5)和句6)中的“起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成分。它们真的不同吗?笔者认为,4)、5)、7)、8)中的“起来”的性质与所谓中动句中的“起来”并无差异,都表示动作的进程、状态或结果等。将“起来”句看作是“话题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动说”,由于较少考虑“形容词+起来”的情况,因而得出的结论还有失偏颇或者说结论尚不能令人信服。虽有学者注意到句5)和句6)之间的差异,但并没有对两句的不同作出解释。下面,本文将“V 起来”与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③带“得”字的动补结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表“可能”,另一类表“程度、状态结果等”。本文所讲的“得”字动补结构是指不表可能的动补结构。进行比较,指出汉语中的“V 起来”句究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动补结构。
一般认为,动补结构中的补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赵元任称之为“谓语性补语”并同时指出,除了谓语性补语外,“得”后的成分还可以是其他各种语法结构①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176-179页,如:
9)吵得人家睡不着。 (主谓结构)
10)冷得要命。 (动宾结构)
11)远得看不见了。(动补结构)
12)气得又要哭又要笑。(并列动词语)
刘勋宁发现,除了上述结构外,“得”后还可以是定中结构、状中结构以及双宾语结构②刘勋宁:《“得”的性质及其后所带成分》,张黎、古川裕、任鹰:《日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269-283页。。如:13)乱得一窝蜂。 (定中结构)
14)追得猛跑。 (状中结构)
15)气得给他一顿痛打。 (双宾语结构)
“得”字动补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得”的功能属性、“得”后补语成分的性质、“得”前谓词还是“得”后谓词是主要谓词(main predicate)。“得”在许多教科书中都被称作补语标记,但对这一补语标记功能属性的界定则存在较大争议,概括为四种观点,分别是“助词说”③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年,第91页。、“动词后附成分说”④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年,第104页。、“综合说”⑤“综合说”是指把“得”字看作是结构助词但附着于动词或者是把“得”字看作是后缀但具有结构意义。及“自指标记说”⑥同②。。
“得”后补语成分的性质主要是指补语是状态补语、结果补语还是程度补语或者其他性质的补语等,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刘勋宁认为,各类补语的区别是形式上的而不是“意义”上的。文章指出:1)状态补语就是排除可能补语后的“得”字后跟着的成分;2)结果补语就是动词后直接跟着的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成分;3)程度补语就是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后再跟着的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成分,程度补语是结果补语的下位分类⑦同②。。石毓智则认为,动补结构的两个成分间存在一种“动作”和“结果”的语义关系,“结果”是一个意义宽泛的术语,包括动作导致的状态、程度、收获、效果等⑧石毓智:《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77页。。
和“得”字动补结构研究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得”字结构中的主要谓词是“得”前成分还是“得”后成分。王力⑨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年,第104页。、龙果夫⑩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1 卷,郑祖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年,第114页、赵元任⑪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176-179页、屈承熹⑫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98页等认为,“得”后成分是谓语,因此,“得”字结构应该分析为“主语+谓语”。朱德熙从方言的角度明确指出把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解释为主谓结构不合理①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134页。。Huang②Huang C T,“Wǒ pǎo de kuài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 Language,1988,Vol.64,No.2,pp.274-311.分别根据“主谓词假说”③根据PP 假说,“得”后成分是主要谓词、而根据SP 假说,则“得”前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主要谓词。(Primary Predication Hypothesis,记作PP)和“次谓词假说”(Secondary Predication Hypothesis,记作SP)来证明到底是“得”前还是“得”后的成分是主要谓词,但结论也很谨慎,例如,作者在结语中指出,“将V1 看作是主要谓词的传统分析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刘勋宁则采取了折中的办法,认为“把‘得’字之后的成分看成谓语,估计在现有的思维模式下,还是很难被接受的。可是我们的新说法又破坏了现存的话语系统,不免令人困扰。在此我们提出一个妥协的办法,暂时可以把这类补语叫‘得’字补语”④刘勋宁:《“得”的性质及其后所带成分》,张黎、古川裕、任鹰:《日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39-208页。。
既有研究表明,“得”字短语的结构非常复杂,我们仍然将其看作动补结构。本文的研究并非要解决“得”字动补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本文旨在指出,汉语中的“V 起来”与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可以将其看作一类特殊的组合式述补结构⑤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125页。。
前文已经交代,将“V 起来”句看作中动句面临许多限制,如:V 只能是动词,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单音节动词;V 前不能出现其施事;V 只能是及物动词等。可是语言事实绝非如此。通过查阅语料,我们发现,“V 起来”句中的V 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V 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
16)a. 这样的骨头啃起来才更有味。(动词)
b. 他谨慎起来做任何事情都小小心翼翼。(形容词)
17)a. 她笑起来声音很大。(单音节)
b. 自己开发的软件维护起来更方便。(双音节)
18)a. 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不及物动词)
b. 小说中那些细节阅读起来非常有趣。(及物动词)
此外,“V 起来”句中,“起来”后的成分和“得”字动补结构中“得”后成分一样,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语法结构,如:
19)a. 他跑起来没有人能赶得上。(主谓结构)
b. 张三紧张起来双手直抖。(主谓结构)
c. 房间看起来显得有些杂乱。(动补结构)
d. 照片中的两个人看起来靠得很近。(动补结构)
e. 乐曲轻松起来活泼欢快。(并列形容词)
f. 他高兴起来又蹦又跳。(并列动词)
g. 这件事做起来十分艰难。(状中结构)
h. 张三跑起来也很快。(状中结构)
i. 大儿子长得像妈,圆乎乎的脸,两个眼睛笑起来一道缝。(定中结构)
j. 他工作起来比任何人都认真。(介词短语)
k. 他说的话听起来与非典有关。(介词短语)
l. 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是……的”结构)
m. 这件事做起来是十分艰难的。(“是……的”结构)从“起来”的实际使用情况看,“V 起来”结构不比“得”字动补结构简单。如果将“得”字短语看作是动补结构,那么“V 起来”同样也表现出如前文所述的动补结构的种种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将“V 起来”句看作是中动句的研究难以处理如4)、5)、7)、8)以及19)a、b、e、f、h、i、j 等句子,因此,尽管众多研究都已经注意到“V 起来”的复杂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将其进行下位分类。分类本身无可非议,但分类的结果势必会影响对“起来”这一成分性质的认识,即上文所列举的“V 起来”句的“起来”是否同质。同时,我们还可以作一个逆向假设。假设“V 起来”句是中动句的观点正确,那么下面的“得”字结构也应该看作是中动结构①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见关于“V 起来”句是中动句观点的种种分析,本文不再赘述。,如:
20)这件事做得好。
21)张三的字写得非常潦草。
依据上述假设的结果,对“得”字结构也可以进行分类,如表可能的动补结构、不表可能的动补结构以及“得”字中动句,这一做法显然会给“得”字结构的分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胡旭辉②胡旭辉:《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中动句研究》,《当代语言学》2019 年第1 期,第83-103页。借用Embick③Embick David,"On the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Participles in English",Linguistic Inquiry,2004,No.35.pp.355-392.的思路,实质上将“V 起来”结构看作动补结构;熊仲儒④熊仲儒:《“V-起来AP”的结构分析》,《汉语学习》2022 年第2 期,第3-15页。也持相似观点。但二文并未对“起来”的性质及“V 起来”的可删除性进行充分的探讨,同时也未指明由“V 起来”结构构成的句式的性质,这为本文的进一步探讨留下了空间。
“V 起来”的句法表现形式和“得”字动补结构一样非常复杂,但“起来”后补语成分的性质与“得”后补语相比较却要简单得多。
王邱丕、施建基和刘勋宁等明确指出难以从意义上判断“得”后补语成分的性质①②王邱丕、施建基:《程度与情状》,《中国语文》1990 年第6 期,第416-421页。。刘勋宁认为,各类补语的区分不是意义上的,而是形式上的。依据其说法,组合式述补结构中除表可能的“得”字结构外,“得”后成分都是表状态的补语。根据本文的研究,“V 起来”是一种特殊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因此,“起来”后的补语成分也应是状态补语。事实确实如此。例如“跑起来很快”中“很快”说明动作“跑”的状态;“高兴起来又蹦又跳”中,“又蹦又跳”似乎暗示着某种结果,但实质上是指“高兴后主语所处的状态”;“两个眼睛笑起来一条缝”中,“一条缝”凸显的是“两个眼睛在笑起来以后呈现的状态”;等等。因此,将“V 起来”分析为动补结构从形式上为区分各类补语的第一个标准提供了证据,同时也是对组合式动补结构的补充。
如果说“得”是动补结构的标记,那么“起来”也可以看作是动补结构的标记。“得”字动补结构中补语成分的性质非常复杂,可为什么由“起来”构成的动补结构中补语成分的性质却如此单一,绝大多数只能表示状态呢?这与“起来”本身的性质有关。
吕叔湘指出,“起来”最初直接作谓语动词,表“由坐卧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床”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441页。,后来,“起来”有了趋向补语的用法。赵元任认为“起来”是表开始态趋向补语④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214页。。随着时间发展,汉语中“起来”在存有趋向动词用法的同时,在某些结构中(如本文所探讨的“V 起来”句)又进一步虚化为动态助词。李敏根据“起来”的意义和功能,将“起来”分为两类,分别是作为趋向动词的“起来”和作为动态助词的“起来”⑤李敏:《论“V 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4-77页。。房玉清将“非趋向性动词+起来”分为两大类:A 类表示动作的进程,B 类表示动作实现并使与动作有关的事物呈展开、聚集或是隐匿等状态。其中A 类又可以分为三小类,而只有A2类属于本文的“V 起来”句,“起来”后有其他成分出现⑥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2 年第1 期,第23-28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房文指出,A2类动词加“起来”表示“动作或状态有了发展和变化”,此类动词的性质接近于形容词,一部分形容词加“起来”也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出现或发展”。由此,我们认为,“V 起来”句中,“起来”后的成分是状态补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般现象,是“起来”作用的结果,准确地说,是“起来”状态化的要求,这一点从句法上也可以得到解释。
上文指出,“V 起来”句中的V 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其中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一般说来,及物动词需要两个论元,对应于主语和宾语或者说是广义上的施事和受事。可是,在“V 起来”句中,即使V 是及物动词,受事也不能出现在“V 起来”后,要么位于主语位置,要么位于话题位置,如22)、23)所示:
22)a. 议论文写起来很痛苦。
b. *写起来议论文很痛苦。
23)a. 议论文我写起来很痛苦。
b. *我写起来议论文很痛苦。
22)、23)表明,当“起来”附加于动词时,及物动词后的宾语不能出现。借助于句法学中的假设,可以认为,“起来”剥夺了及物动词赋格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起来”类似于英语中的“被动语素”,“被动语素”具有夺格的功能,强制要求及物动词的宾语出现在宾语以外的位置。我们参照文献中“被动化”的说法,称“起来”具有“状态化”功能,“状态化”功能要求“起来”后的成分与状态相关,因此,一般情况下,“起来”后的补语成分只能是状态补语。
殷树林根据AP 的语义指向将“V 起来”句式分为型式一和型式二。型式一中的AP 指向实体,而型式二中的AP 则指向动作。其通过与英语中动句的对比分析,认为“V 起来”句是一般的话题句①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语言科学》2006 年第2 期,第29-38页。。宋红梅从形式句法的角度分析了“V 起来”句的句法派生机制,也认为“V 起来”句是话题句,其中“起来”类似于某种形态标记②宋红梅:《“V 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外语研究》2008 年第5 期,第41-91页。。殷文和宋文的研究在各自语料基础上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起来”后可以跟不同性质语法结构的事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其结论不能完全反映“起来”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由“起来”作为动态助词构成的“V 起来”句一般都具有话题特征,而动补结构则是构成话题句的常用手段。
徐烈炯③徐烈炯:《话题句的合格条件》,徐烈炯、刘丹青:《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1-144页。认为,一个成分要充当话题,至少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即:24)a. 话题定指或类指。b. 话题表示对比、强调。条件a 显而易见。自Li and
Thompson④Li and Thompson,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pp.457-489.以来,汉语一般被看作是话题优先的语言,作为话题的成分往往是有定的。同样,“V 起来”句一般也要求其句首成分或为定指或为类指,无定成分不能位于“V 起来”句句首,如:
25)a. 这本书卖起来很快。
b. 书卖起来很快。
c. *一本书卖起来很快。⑤例句中的“一”不表数量。在表示数量的时候,句子成立,如“一本书卖起来很快,一千本卖起来就慢了”。
“V 起来”句不仅满足条件a,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条件b 同时得到满足,如:
26)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7)这件事他做起来容易,我做起来就难了。
吕叔湘指出,“NP+V 起来+AP”格式中的“V 起来”有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442页。。我们认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主要是指说话者在对物体或事件感知、了解的基础上,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在NP 和AP 之间建立语义关联。句26)中“说起来”是从“说”的角度在两者间建立语义关联,27)中“他做起来”则是从“他做”的角度在两者间建立语义关联。话题句表示对比或强调和“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把可能着眼的“角度”或“方面”看作一个集合,那么该集合的部分元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或更多)可能满足AP 的选择要求,如:
28)这样的论文写/读起来很吃力。
例28)中,“论文”可以从“写作”和“阅读”两个角度着眼,前者强调“作者的写作过程”,后者强调“读者的阅读过程”。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的同时,其他可能着眼角度的凸显程度相应降低,并因此形成一种隐含的对比。换句话说,由不同元素构成的集合,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角度,其他可能元素在语义的凸显程度上相应降低,从而形成对比。基于这一设想,句5)与6)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句6)着眼的角度是“吃”,不是“闻”“看”等,而句5)着眼的角度则是“你吃”,而不是“我吃”或者其他人吃,这从下面的例句可以看得很清楚,如:
29)这个面包他吃起来很香,我吃起来不怎么样。
尽管“V 起来”句表现出话题句的种种特征,但本文仍然将“V 起来”处理为动补结构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1)由于汉语是话题优先的语言,因此大部分句式可能都满足上述两个特征,将“V 起来”句分析为话题句不利于认识“V 起来”句本身的特点,尤其是“起来”的性质与功能;2)本文是基于“得”字短语的比较研究,而“得”字短语一般被看作动补结构,因此,将“V 起来”看作动补结构有利于认识“V起来”句本身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动补结构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不把“V起来”句看作话题句,那么其话题特征又该作何解呢?我们认为,石毓智的观点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石毓智指出,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的使用非常普遍,很多句法结构都要求用动补短语,话题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如②石毓智:《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84页。:
30)a. 书他已经看完了。
b. 他书已经看完了。
c. *他书看。依据石文的分析,如果“起来”构成的成分是动补结构,那么“V 起来”句就是话题句。换句话说,如果“V 起来”句是话题句,那么有可能其中包含着一个动补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动补结构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在补语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的情况下究竟哪一个谓词才是主要谓词。就“得”字动补结构而言,王力①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年,第104页。、龙果夫②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1 卷,郑祖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年。、赵元任③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176-179页。、屈承熹④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15-116页。等认为,“得”后成分是谓语,因此,“得”字结构应该分析为“主语+谓语”。朱德熙从方言的角度明确指出把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解释为主谓结构不合理⑤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89-90页。。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朱文反对将“V 得+形容词”分析为“主语+谓语”,但并没有明确否认“得”后成分是谓语。Huang 认为,尽管一般认为“A 不A”以及词缀“了”等可以作为验证主要谓词的手段和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应用于“得”字动补结构,相反,这些方法和手段恰恰可以用来证明“得”字动补结构中的“得”前动词是主要谓词⑥Huang C T ,"Wo pao de kua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Language ,1 1988,Vol.64,No.2,pp.274-311.。虽然作者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证,但结论依然十分谨慎。由此看来,“得”字动补结构中究竟哪一个是主要谓词判断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情况非常复杂。沈家煊根据“核心语构架语言”(Core-framed languages)和“附加语构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的类型区分,认为汉语的动补结构基本上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类型⑦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3 年第3 期,第17-23页。,“附加语构架语言”中动补结构的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但文章同时指出,汉语的附加语不是地道的附加语,因而又不是一种很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言”。“起来”动补结构是否也存在相似的情形呢?事实表明,“起来”动补结构中主要谓词的判定相对比较简单,补语成分是整个动补结构的核心,这一结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一是“A 不A”的正反问形式,二是模态词。
一般认为,绝大多数主要谓词的一个特征就是可以有“A 不A”正反问的形式,如:
31)你买不买这本书?
Huan 则认为,“A 不A”形式不能作为认定主要谓词的主要证据,如⑧Huang, C.T. ,"Wǒ pǎo de kuà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Language ,1988,Vol.64,No.2,pp:274-311.:
32)你认为他们会不会来?
33)你喜不喜欢他不重要。句32)、33)中,“来”和“喜欢”都是动词,尽管它们可以有“A 不A”形式,但都不是主要谓词,主要谓词应该是“认为”和“重要”,由此Huang 指出,在“得”字动补结构中,虽然是第二个谓词可以有“A 不A”形式,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其是主要谓词①Huang CT ," Wǒ pǎo de kuà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 Language, 1988,Vol.64,No.2,pp.274-311.,如下所示:
34)他们跑得累不累?
35)*他们跑不跑得累?
从逻辑上说,Huang 的分析有道理,但其结论成立的前提是复杂句子结构中从句动词可以有“A 不A”形式,而学界以“A 不A”作为判定标准,主要是针对简单的句子结构。如果仅考虑简单的句子结构(即不包含从句的句子),同时排除可能的语义冲突,那么“A 不A”形式可以作为判断主要谓词的标准。如:
36)这个面包吃起来香不香?
37)张三跑起来快不快?
38)张老师严肃起来吓人不吓人?
39)这件事你做起来难不难?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文献中所说的主要谓词(main predicate)指的是主句中的谓语动词,而本文所说的主要谓词是指动补结构中的核心谓词。
除了“A 不A”格式外,模态词也可用来作为鉴别主要谓词的手段②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5 期,第42-52页。,如:
40)a. 这样的文章写起来应该不难。
b. *这样的文章应该写起来不难。
41)a. 这件事你做起来会很难。
b. *这件事你会做起来很难。
曹宏认为,根据中动句中“V 起来”是否可以删除可将中动句分为(中动短语)可删除型中动句和(中动短语)不可删除型中动句③同②。,如:
42)这种蛋糕(吃起来)很松软。
根据中动短语VP 在中动句中可能的位置,可以把中动句分为(中动短语)可前置型中动句和(中动短语)不可前置型中动句,如:
43)a. 天安门看起来很壮观。
b. 看起来天安门很壮观。
44)a. 500 个单词背起来很累。
b. *背起来500 个单词很累。
上述的分类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曹宏指出中动句是由NP+VP+AP 三个部分构成的,因此,无论是删除VP 即“V 起来”还是前置VP 都不能满足中动句的构成条件①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5 期,第42-52页。。Ji 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不可删除型的中动句才是真正的中动句,而可删除型的中动句不是真正的中动句,和英语中的系动词句相平行②Ji Xiaoling,The Middl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p.91.。再者,曹文认为能适应前置变换的动词很少,通常只有“看、听、说、论、算、想”等极少数几个,可是下面的例句显然是作者没有注意到的,如:
45)他的乡音听起来很吃力。
“听”属于前述的极少数几个动词中的一个,但却不能前置,如:
46)*听起来他的乡音很吃力。
最后,尽管曹文的分析基本上符合语言的事实,但多是在语言事实层面的分析和描写,并没有给出是否可以删除的动因。我们认为VP 是否可删除与NP 和AP 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密切相关。
如果AP 是主体名词即NP 固有属性之一,那么删除和移动一般都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如“面包”可以从“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描述,因此,“香”可能是“面包”的内在属性之一。“天安门”与“壮观”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如果AP 与主体名词之间不存在任何语义关联的可能性,那么删除或移动“V 起来”后,句子一定不合法,如例44)、45)。44)中,“累”不可能是“单词”的固有属性,45)中,“吃力”也不可能是“乡音”的固有属性,因此,无论是删除或是前置“背起来”和“听起来”,句子都不合法。为什么主体名词短语与AP 的语义相关度能够影响“V 起来”在句中的“自由度”呢?我们认为这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或认知结构密切相关。对于主体名词与AP 语义相关度高的“V 起来”句,由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建立物质的有关属性概念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上文所说的AP 是主体名词短语内在属性的情况,这时,“V 起来”比较“自由”,移动或删除都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而当人类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无法或难以在主体名词短语和AP 之间建立联系时,移动或删除“V 起来”则句子不成立。这意味着,“V 起来”的出现存在两者之间建立语义关联的可能。
吕叔湘指出,“NP+V 起来+AP”格式中的“V 起来”有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第442页。。上文已经指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主要是指说话者在对物体或事件感知、了解的基础上,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在两者之间建立语义关联。例如,“论文”本身与“很辛苦”之间不存在语义关联,但当说话者选择从“写作论文”的角度进行评价时,这时候就在两者之间建立了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当然,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对“论文”进行评价,如:
47)论文读起来很难懂。
因此,NP 与AP 之间语义关联的可能性越大,“V 起来”删除或前置的可能性也越大,或者说是可接受的程度越高。将“VP+AP”看作是动补结构一般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因为当NP 为话题时,动补结构“VP+AP”对话题作出评述或说明。
本文探讨了汉语中由“V 起来”构成的句式,认为“V 起来”句不是中动句,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汉语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V 起来”结构是动补结构,“V 起来”句有明显的话题特征,在本质上是话题句。“起来”动补结构中的补语由于“起来”的状态化功能多为状态补语,“起来”作为补语标记是词缀性质的成分。和“得”字动补结构一样,“起来”动补结构也面临着界定主要谓词的问题,本文通过界定主要谓词的常用手段,即“A 不A”与模态词等指出补语形容词是主要谓词,进一步证明了相关研究的合理性。最后,本文分析了“V 起来”是否可删除的情况,并尝试对“V 起来”是否可以删除的动因进行了说明,认为是否可删除取决于NP 与AP 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可接受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