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远
(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临汾041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不遗余力护佑林草资源生态安澜,万众一心提升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千方百计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环境。主要表现在,全省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华北豹数量明显增加,成为全国分布最多的省份;褐马鸡由吕梁山区扩大到太行山区;30余种植物、17 种鸟类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纪录,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逐年丰富。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历史悠久,物华天宝,地貌复杂且类型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气候多样,根据《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5 年)》,按照生物地理区划方法,全省共划分为5 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即以恒山——芦芽山——紫金山为界,分为北部温带半干旱草原带和南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森林带,其中北部温带半干旱草原带分为晋西北丘陵山地和晋北盆地2 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南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森林带分为吕梁山地、太行山地和中南部盆地3 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山西省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野生动植物的宝库。
据统计,山西省现有野生植物2 743 种,占全国总数的22.80%。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1 种(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31 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9 种。分布有中国特有属植物17科22 属22 种。油松和槐树为省树;全省现有野生动物541 种,占全国总数的24%,其中鸟类426 种、兽类72 种、爬行类31 种、两栖类12 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5 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85 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5 种。华北豹、原麝、褐马鸡和黑鹳为山西省的4 大旗舰物种。
一方面,加强立法保护工作。先后两次修订《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调整发布《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历时10年之久的《山西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与财产损害补偿办法》正式出台,依法治林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大执法保护力度,由省政府牵头建立17 个部门野生动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方位对非法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实施联合执法,积极组织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不断规范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行为。
依托各类监测站点和样地样线,积极推进指示性物种的调查监测,系统加强对生态廊道、候鸟迁徙通道、重点生态区域的全覆盖监测,先后完成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任务、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混沟原始林综合科考、野猪资源本底调查、野生动物人工种群摸底清查等工作,为进行风险评估、数据分析、保护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推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疫源疫病监测,强化主动预警、科学预防、妥善应对、有效处置等能力,切实筑牢了生物安全屏障。
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等媒体平台,以及通过宣传片、动漫作品、以案说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对从业人员、林区及周边群众、青少年、社会各界开展科普宣传,凝聚全社会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强大共识。突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教窗口建设,在五台山建成全省首座高寒地区生物标本馆,在太原市启动建设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博物馆,引导公众更多关注参与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虽然省级层面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并统筹相关部门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机制,但向下延伸的力度还不够,压力传导还不到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本辖区候鸟迁飞通道、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植物保护区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尚未建立健全跨部门的野生动物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导致信息共享、案件快处和联动治理等方面能力不足,未形成常态化打击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的良好格局。
多年来,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的海量数据利用率相对较低,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学精准决策。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依托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归集、整理和分析。2022 年8 月,山西正式启动全省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应用系统对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录入上图,寻求提高保护决策水平和基层保护管理能力。
面对不同公众群体采取的宣传方式缺乏针对性、吸引性、实效性,运用新兴媒介平台加强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宣传内容相对单一枯燥,警示效果和教育引导氛围不够足,导致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欲望不强、保护意识树立不够牢。同时,宣传主体往往是依靠各地林草部门“单打独斗”,覆盖面、影响力相对有限,需要吸引更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行动中来。
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带动作用,压紧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野生动植物保护主体责任,巩固健全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制度保障为抓手,扎实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及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努力构建协同高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体系。各级林草部门要积极构建保护网络,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巡护和管护,主动组织、协调和配合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网信、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交易活动的监督检查,形成高压严打的工作合力。同时,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与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制定完善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和外来物种入侵应急预案,坚决守住生物安全底线红线。
加快推进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体系建设,既要通过整合打通现有的、零散的、孤立的数据,汇总形成生态系统的宏观数据,又要分解形成各行政区域数据,推动建立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清单。要研究开发生物多样性预测预警模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评价体系,从而为各地经营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在探索构建野生动植物资源库的基础上,主动与网监、网信、互联网公司等主体沟通对接。要开通常态化数据采集端口,链接野外监测网络和志愿者数据互联网上传,逐步建成集信息采集智能化、保护管理数字化为一体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要并全面接轨国家“智能林草”数字平台,为精准化高质量保护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