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谭小勇,朱冬梅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分娩出后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者≥1 000 mL。分娩严重并发症,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可能导致孕产妇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罹患严重疾病或长期残疾,严重影响到孕产妇身心健康,对患者及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而PPH 的原因有多种,较常见的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宫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目前促进子宫收缩的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特殊的缝合方法、宫腔填塞、子宫动脉结扎、介入治疗等,而药物治疗是最为便捷的首选治疗方法。为预防PPH,及时使用高效、持久的助宫缩制剂尤为重要。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宫缩制剂有普通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麦角新碱、卡贝缩宫素等。普通缩宫素应用较广,其价格低廉,但半衰期较短,药效持续时间短暂,常需重复或联合其他药物使用,并受人体缩宫素受体影响。卡贝缩宫素作为一种长效的人工合成九肽催产素类似物,具有激动剂特性,可强力收缩子宫,持续压迫子宫肌层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其稳定性及半衰期均明显优于常用宫缩制剂,且不良反应甚微。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择期剖宫产术中分别应用卡贝缩宫素与缩宫素制剂预防PPH 的疗效指标,为临床选择更优的预防PPH 宫缩制剂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6 月南充市中心医院220 例患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需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PPH 高危因素的产妇,且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1)瘢痕子宫,前次手术时间距本次妊娠超过18个月。(2)合并子宫下段肌瘤,大小超过5 cm。(3)多胎妊娠。(4)羊水过多。(5)考虑胎盘粘连或轻度胎盘早剥。(6)估计胎儿体重超过4 250 g头盆不称。(7)既往有宫缩乏力性PPH史。(8)第二产程延长。排除标准:(1)现有或既往有重大疾病史,包括重度子痫前期。(2)严重的心、脑、肺、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3)凝血障碍。(4)血小板减少。(5)严重贫血。(6)确诊凶险性前置胎盘或严重胎盘早剥。(7)无法采用椎管内麻醉。(8)既往有古典式子宫切口剖宫产史。(9)对研究药物过敏。(10)拒绝接受手术。本研究通过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遵循随机化分配原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缩宫素组110例(以下称对照组):胎肩娩出后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宫壁注射缩宫素10 u。卡贝缩宫素组110例(以下称实验组):胎肩娩出后静脉滴注卡贝缩宫素100 ug,宫壁注射缩宫素10 u。术后均使用缩宫素10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促宫缩治疗。
本研究按照传统称重法进行出血量统计。术前称得干燥产褥垫重量,剖宫产术中吸净羊水后立即更换量瓶,单独收集台上失血量,并统计术中量瓶内出血量(mL)+浸透纱布重量+产褥垫重量,减去干燥产褥垫重量,按血液比重来计算总出血量,1 mL=1.05 g。对比两组患者的孕周、体质数、年龄、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收集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术后72 h复查血常规对比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下降情况,以此来对出血量的评估进行核验。比较两组患者对产妇心率、血压的影响,恶心、呕吐、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术后是否需要添加额外的子宫收缩剂的概率等。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孕周、身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BZ_12_2050_543_2065_576)
对比两组患者施行选择性剖宫产时,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2 h、术后24 h 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72 h复查血常规Hb下降程度,实验组Hb值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及Hb下降情况(BZ_12_2050_543_2065_576)
对照组出现皮肤潮热10例,恶心呕吐5例,头痛3例,实验组分别为6 例、3 例、2 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2%、9.9%。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对照组有5例术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经按摩宫底,2例额外添加麦角新碱0.2 mg 肌肉注射,3 例添加欣母沛250 ug 肌肉注射等处理后子宫收缩好转,术后追加使用缩宫素者有6例。实验组有2例因前置胎盘出血,术中额外添加麦角新碱0.2 mg 肌肉注射,其余无额外添加宫缩制剂。两组患者额外添加宫缩剂,对照组较实验组多3例,占比分别为9.9%,1.8%。实验组额外添加宫缩剂率相对较低。
PPH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主要原因之一。发生PPH 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等,而宫缩乏力则是导致PPH 最常见原因,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2]。
目前,首选的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性PPH 的方法主要有手法按摩子宫、子宫压迫性缝合、宫腔填塞、子宫血管结扎、子宫捆绑术等[3],而第一时间预防性使用促宫缩制剂是临床中运用最为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在必要的时候可联用其他方式方法预防及治疗PPH,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的概率。普通的缩宫素注射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线药物,常用的方法为胎儿娩出后立即肌肉或宫壁注射,联合静脉滴注。缩宫素可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能够发生节律性收缩,达到减少子宫出血的目的,但普通缩宫素制剂最大的缺点在于,其半衰期较短(1~6 min),疗效不持久,常需术后继续静脉维持使用,其疗效的发挥依赖于机体的缩宫素受体,而机体具有受体饱和现象[4-8]。据大数据研究显示,缩宫素24 h总剂量不应超过60 u,超过此剂量药物浓度达到饱和,不但子宫收缩强度不能得到加强,还可能增加恶心、呕吐、皮肤潮红、水中毒、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缺血、心动过速等副反应,疗效无法得到保障。
应运而生的卡贝缩宫素,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的长效九肽催产素类似物,具有激动剂特性,其与天然缩宫素一样有着良好的药理作用,通过与子宫平滑肌内缩宫素受体结合,可强力收缩子宫,持续压迫子宫肌层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卡贝缩宫素的半衰期比普通缩宫素长4~6倍,拥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前景,生物利用度较高,在用药2 min后就能充分发挥药物活性[10],起效非常快。由于卡贝缩宫素半衰期长,故其拥有更稳定的分子并且可诱导延长子宫收缩性至产后40 min,作用更为稳定,持续时间更长[11]。而剖宫产术后最易发生PPH 的时间为术后2 h,卡贝缩宫素在产后2 h持续促宫缩作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生PPH 的概率,大大减少了产后出血量。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使用卡贝缩宫素的产妇,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均较普通缩宫素者明显减少,手术前后Hb下降幅度也显著低于使用普通缩宫素组,在预防因严重PPH 导致的产妇贫血,术后恢复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因卡贝缩宫素半衰期较长,作用较持久,术中及术后需要追加额外宫缩制剂的概率大幅度降低。本研究中仅有的2例添加了额外宫缩制剂,产妇均合并有前置胎盘,胎盘黏连、植入,导致子宫血管的怒张,相对增加了联合用药概率,但联合用药的剂量均较小,因用量较微,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产妇的住院成本。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配方法采取的随机双盲法,由于产妇合并症及个体体质差异,发生PPH 概率及程度均可能不同,可能存在偏倚风险增加,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不足之处在于,临床上使用的卡贝缩宫素与普通缩宫素相较而言,价格偏高,可能受制于成本或价格因素,卡贝缩宫素目前尚未能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预防和治疗PPH的首选促宫缩药物[12]。本研究仅考虑到药物疗效,从经济学角度看,药物价格相对较高,未能很好地进行经济学评价,但由于卡贝缩宫素需要联合其他宫缩制剂的概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大大降低了产妇的住院成本,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给患者带来一定便利。
综上所述,卡贝缩宫素和缩宫素作用机制相似,也可能产生类似于普通缩宫素的相关不良反应,但在较低速度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下,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因其半衰期较长,药效较为稳定,术后促宫缩作用较持久,添加额外宫缩制剂的概率显著降低,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生严重PPH 的风险,降低了住院成本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虽价格较普通缩宫素为高,但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等优点,可见,卡贝缩宫素在实施选择性剖宫产术后PPH的预防和治疗上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