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玉 郑宇 孙婉秋 吴迪
4S店热闹起来,有消费者将其形容成“菜市场”:买车靠抢,销售忙得脚不着地。
这源于湖北省政府联合东风汽车集团发起的一轮购车补贴,力度从5000元至9万元不等。许多4S店几天时间卖出了以往大半年甚至全年的量。
年初以来,从特斯拉到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再到燃油车,汽车市场迎来“降价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采取各种优惠的汽车品牌近40家共涉及上百款车型。
价格战蔓延
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的是特斯拉。1月初,特斯拉再降价,售价创下特斯拉的历史新低,也是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第3次降价。
降价对促销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消息称,降价后特斯拉中国3天内获得了3万张订单,顾客进店环比增长450%。压力随即传导给同行。
春节前,仅有小鹏和问界迅速跟进,春节假期后,岚图、埃安、极氪、零跑、飞凡等多家车企推出不同形式的优惠活动。
市场没有想到,特斯拉煽动的降价翅膀,会被一家传统车企推向高潮。
3月初,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多品牌最高降价9万元的消息迅速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神龙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款车型原本在市场终端就有4.5万元的优惠,在湖北政府部门补贴4.5万元后,优惠力度直接达到了9万元,使得指导价为21.68万元的共创版车型,变成了网络传言的“22万直降到12万”。
受益于“湖北政企综合补贴”,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风神等迅速受到广泛关注,销量也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一位东风雪铁龙4S店销售人员表示,自3月3日以来,每天开单量上百,店里几乎已经无车可卖。
随后,多家车企相继跟进。同样在湖北省,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政企补贴最高7万元;中国一汽面向吉林推出1.5亿元限时补贴,单车最高优惠3.7万元;奇瑞集团宣布开启百亿惠民购车季活动;吉利汽车向全国推出购置税减半补贴政策;广汽本田全系专享综合优惠,单车最高8万元;上汽大众推出优惠活动,单车最高优惠5万元……
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燃油车降价“狂欢”瞬间被点燃,吸引了众多目光。有汽车行业从业者形容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以来最大的一次降价潮”。
多重因素叠加
数名行业人士认为降价潮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
汽车分析师钟师直言,推倒降价多米诺骨牌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的国六B政策,车企需要赶在这个节点之前,把库存中的老标准车型处理掉,以往每次实施新的排放标准前夕,国内车市都会掀起一波降价潮。
以东风集团为例,去年中报显示,其存货周转天数为61天,比2021年的33天几乎拉长了一倍。去库存的说法得到了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的认可,他指出部分车企存在库存积压过多的情况,而长城当前不降价的一个底气就是去年对形势已有预判,提前调整了库存结构。
此外,经济下行,叠加去年底补贴结束提前透支了今年初的部分销量,导致车市开年惨淡。中汽协统计显示,2023年1月国内乘用车销售总量达到146.9万辆,同比环比降幅均超30%,当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分别为42.5万辆和40.8万辆,环比下降46.6%和49.9%,同比下降6.9%和6.3%,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0年7月以来连续30个月的增长宣告结束。
而汽车行业作为刺激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尤其像湖北、吉林这类汽车产业的重要阵地,地方政府选择联合车企推出大幅优惠政策,目的是提振消费信心,为企业和市场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新能源市场占比的迅速扩大,也是燃油车降价的一大原因。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90%,市占率为25.6%,在产业规模既定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持续扩张势必会对传统燃油车形成“挤压效应”。
对于不断被新能源汽车蚕食市场份额的燃油车而言,甚至对于许久不被关注的弱势合资品牌而言,这称得上是一轮“回血”,也在实际上有效地刺激了汽车消费。至于后续的价格体系问题,在当前的生死存亡之际,也就无暇顾及了。
“采取简单的价格竞争策略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态,本轮促销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误解,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此现象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后价格战时代,考验中国品牌
无论是以销售新能源车为主的品牌,还是以销售燃油车为主的品牌,现阶段都并没有什么退路。“过去3年,已经有75个汽车品牌倒下,预计3~5年后,或将还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3长安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敲响了行业警钟。
站在整个国内汽车市场的高度来看,目前只有比亚迪、特斯拉等屈指可数的新能源品牌实现盈利,完全销售新能源车型的头部新势力品牌蔚来、理想、小鹏等同样仍在亏损。
而更多的新能源品牌或车型,隶属于如一汽、上汽、广汽、东风、吉利、长城这样的汽车集团,日常的研发等巨额投入主要来自于集团内的燃油车收入,这样一来,一旦燃油车无法继续盈利,大批新能源品牌同样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后价格战时代,在比拼技术、创新甚至资金储备、体系能力之前,更多汽车品牌的诉求,只是在这一轮厮杀中通过以利润换份额的方式活下去,才能继续留在“桌”上,而不是连“掀桌子”的资格都没有。
朱华荣认为,一线品牌,由于其规模效应,只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仍然具备机会和优势。特别是一线中国品牌,本身已在质量、服务等领域,具备了和合资品牌相抗衡的实力,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新技术领域,也已处于行业前列,再加之灵活的治理模式、對中国市场的精准认知、快速的产品变现能力,在本轮竞争中将有望达到新高度。而二线品牌,由于规模受限、无持续经济支撑,转型将面临巨大挑战,绝大部分面临关停并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负责人近期也表示,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也很复杂,确保汽车行业健康持续平稳运行是全行业企业的共同责任和担当。“国家层面可以考虑统一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优化调整措施,以引导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周刊》《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