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华, 龚才春
(1.武昌首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4;2.国科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2021年以来,元宇宙进入大众视野,成了资本市场的兴奋剂和学界热议的聚焦点。对于元宇宙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使社会各界对“元宇宙”有一个更通俗的理解,《元宇宙:大变革前夜》给出的解释为:“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具有沉浸式的体验,是我们目前能够想象的互联网的终极形态”[1]。2022年9月13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元宇宙及核心术语概念研讨会”,最终审定“元宇宙”的定义为:“元宇宙是由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相互映射或超越于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2]。目前,元宇宙已应用于教育、金融、娱乐等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尤其是新时代青年的生活交往呈现网络化、虚拟化的趋势,“元宇宙”理念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元宇宙”已然形成了新一代沉浸式体验的社会网络,并开始逐渐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对青少年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的传播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元宇宙”进入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也是必然趋势。同时,“元宇宙”也是推进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新型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3]在这些理论、现实和政策的背景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元宇宙”载体,可以有效激发青年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载体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介入“元宇宙”这一新兴阵地并进行有效引导,也可以促进“元宇宙”中个体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建立,摒弃现存的部分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使教育与技术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和发展,相得益彰。
1.技术视域下的元宇宙特征
第一,元宇宙具有数字化特征。元宇宙底层技术的基础是数据和运算方法,元宇宙中的场景、设备、商品、货币等都是由数字创造;虚拟财产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可以实现换算交易,在虚拟财产交易时则需要通过数据换算,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数据算法。另外,将现实中的人委身于元宇宙中虚拟的人,其实质就是数字身份,元宇宙中虚拟的人所进行的各种行为都需要数据和运算方法作为底层技术基础。第二,元宇宙具有技术的叠加性。元宇宙是多项技术集成创新发展的结果,某一项技术无法独力支撑实现程序启动和模态展现,多项软硬件技术的联动发展与应用才能使元宇宙生成与运行成为可能。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虚拟现实(MR)提供的虚拟现实场景应用和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可确保内容生产和身份构建,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价值与权益。第三,元宇宙具备持续、低延时的网络接入。持续意味着人们使用结束以后,虚拟环境并未消失,它将继续存在并不断演进,一旦人们想继续进入,则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元宇宙。这就需要高宽带、低延时的通信网络以支持用户设备随时接入元宇宙。元宇宙持续和低延时的服务,需要强大的算力与数据存贮能力支持,以保证虚拟空间的永远在线。
2.人与社会视域下的元宇宙特征
第一,元宇宙具有具身沉浸性。随着VR、AR、MR以及扩展虚拟现实(XR)的发展,人们在携带智能电子设备步入元世界后,将处于广泛、立体多样的信息环境中,从而可以高度沉浸式地感知环境和开展行为[4]。这种沉浸是全方位、纵深的沉浸,不仅是我们目前以视觉、听觉为主的参与,而且触觉、味觉甚至第六感觉都会被元宇宙赋予我们的环境而调动起来并沉浸其中。第二,元宇宙具有交互性、社会文明性。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元宇宙提供了从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虚实交融的全面的无缝衔接。元宇宙可以利用软件和硬件等手段破除多种现实壁垒,从而使用户身处于网络数字世界当中,且用户可以凭借数字世界的虚拟化身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如教学、经商、休闲等,化身之间可以不受空间约束而相互沟通,这就带来了元宇宙更类似于与真实世界的交往,从而使元宇宙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脱胎于真实世界而具有独立性的虚拟世界,并由此虚拟世界带来新的文明特征,从而形成元宇宙“文明”。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各类思想政治课都是政治性与思想性很高的课程,主要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世界观、人生信仰、道德规范、法律原则和心灵要求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及心理品质等,并以此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层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殊性”之所在。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社会人”的正面性质能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有赖于社会现实环境联系的改善。在教师设定的“元宇宙”“虚拟世界”中,具有各种被设定背景的文明特征,其中可以有高度贴近现实、高智能度的虚拟人化身与大规模的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社区,这将给现实人提供更强烈的感官冲击与情感认知,新的虚拟环境能充分激活心理,进而影响受众个体而产生全新的思维意识与行动抉择。对于可塑性高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可以在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中自主沉浸与实践,并且在所设定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使命感、价值感和认同感都能得到培养与强化。因此,在教师所设定的虚拟社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品质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获得新的成长,从而获得了新的“社会属性”。
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也贯彻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传统逻辑关系,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真正使高校思政教育从传统的“客观施加”转向“主观认同”[6]。
“元宇宙”作为多种数字技术联合的载体,其鲜明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天然结合性。新时代,科学技术本身需要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需要符合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同时,崇高政治道德理想的实现,有赖于现代化技术深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传播与渗透。元宇宙中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所具有的沉浸式、交互式的基本特征,使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具有天然的融合度,在相互的融合中,元宇宙能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从而大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
1.沉浸性:从单一的视听到全身沉浸,提升思政教育的临场感、沉浸感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大班式灌输课堂,教师教学大多运用传统的口授方式。教学条件受教室场地、多媒体设备等硬环境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手段等软条件的限制,教学质量效果大打折扣。虚拟仿真技术所提供的沉浸式教学凭借远程教学平台、开放式的教学资源、跨越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等综合教学系统,教师和学生能共享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只要学生们学会了相应的技能与知识,就能够活跃在沉浸式的具体课堂教学氛围中,使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却也能够体验不同虚拟情境中的临场感,这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教学环境,可以改善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和学习方式,进而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
对于主要由教师进行教材章节讲解的传统课堂而言,即使教师偶尔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录像播放,也仍极易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倦怠感,乃至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特点给学生开启了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机体感觉等多重体验协同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获得认知信息的途径,而多重感觉的激发也会让原来晦涩的哲学或政治理论等课程显得更为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和大脑兴奋度,最终实现其学习热情的持续高涨。
2.交互性:虚实交融实现课堂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体,而且还承担着课堂组织者、讲授者、监督者以及教学效果评判者等多个角色,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等的课堂角色地位,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达成度不高。而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之间的交互性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角色地位,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流程的双重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能以各种虚拟的角色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整个教学过程,且教师与学生能在共同设定的虚拟环境中了解知识点和处理现实问题。学生能够在已创设好的虚拟环境中积极参与沉浸式的自主实践,并主动反思和形塑良好的学习意识和情感态度,学生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参与者乃至创造者。教师在虚拟情景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进而使教师变成知识的直接推动者、问题解决的合作者、知识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和咨询者、学习动机的主要激励者。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主要从两大方面提质增效:一是从教育过程上提升,通过“元宇宙”技术,构建由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情境、教育角色定位等组成的教育新生态而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相互统一;二是通过“元宇宙”技术智能化的学习评估促进科学化的评估,实现教育考核结果与教育客观效果相互统一,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提升。
传统的思政课堂基本都是通过传统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基于平面图像技术和版式视频技术实现的。相较于“元宇宙”技术,传统的思想政治授课方式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性比较受限,学生对知识感知度低,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难以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和能力。“元宇宙”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构建起教育者、教育对象、理论知识“共在”的各种虚拟现实的教育情境,彻底改变了过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主客体状态,教育者、教育对象在虚拟现实中共同探索与实践,并由此形成了优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式教育新生态。例如,高校在“元宇宙赋能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容设计上通过中共第一大会议、遵议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平型关大捷等具体历史事件的环境设计与叙述,营造出“真实”事件的氛围与过程,突破了教育载体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凭借元宇宙沉浸式的交互技术,彻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其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7]。在思政教育的创新新生态中,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元素都可以还原成教育目标特定的实现形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目标和伦理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深度沉淀”和“自动形成”。所以,通过“元宇宙”突破时空界限的沉浸式体验,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际功用[8]。
元宇宙技术中通过智能化的学习评估促进科学化的评估,其也是促成高质量教学目标的现实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评价体系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过度关注课堂评价而忽略课外评价、过度强调静态评价而忽视动态评价、过分注重整体性评价而忽视个性化评价等问题。一方面,各种PPT作业、文档作业的评定存在“非标准化”倾向。现实中很多学生创作的个性化、创新性的校园文化、革命文化的微电影或宣传短片等,在各种思政教育网络直播平台并没有得到教师和相关高校管理部门的认可和公正评判,导致部分动手能力强、肯吃苦的学生的努力未得到认可,没有获得理想的思政课成绩,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思政成绩的考核仍没有脱离“分数定英雄”的传统窠臼。建立在神经网络技术、量子计算等基础上的“元宇宙”技术则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绩评价体系”的非科学化问题带来新的机遇。首先,在元宇宙环境下,各级、各类场景体验者的评价、“点击率”均可以在量子层面上进行“加权”,从而较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其次,建立在复合算法上的“元宇宙”技术能够将学生“堂考”成绩和“线考”成绩进行叠加,同时对“线上”平时成绩进行“点击率计算”,从而较为客观地反映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在此背景下,“自测”平台和“他测”平台的信息衔接问题、学生线上测试舞弊等难题得以解决,学生的各种消极懈怠行为也得到了全息记录和逆向跟踪,并由此构建了全天候监控的评价模型[9]。总之,建立在边缘云计算和超级拓扑算法基础上的元宇宙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绩评价体系”的非科学化问题。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顶尖信息技术的集成——“元宇宙”,还面临着不少的风险与挑战,如文化侵蚀、新型网络世界犯罪、数据泄露与隐私风险、技术至上风险、思想沉沦与精神堕落等风险。因此,我们需坚持批判性的思维,清醒认识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危险共存的事实,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趋利避害,规避潜在的风险,助力数字中国、教育强国的建设。
1.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
互联网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最新技术,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便捷和高质量的同时,也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显得尤为重要[10]。“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11],政府需主导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元宇宙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发展与思想引领的有机融合,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警惕和防范资本和技术同谋的“数字殖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推行新型“数字殖民”统治,抢占元宇宙这片数字沃土,意图制霸元宇宙技术,将其作为实施政治控制、掠夺财富、文化入侵的有力手段[12],因此,政府需旗帜鲜明地引导和牢牢把握住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使“数字殖民”防范于未然。
2.加强技术审查与监督
数据算法是元宇宙的底层技术,算法制约着元宇宙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框架的塑造。因此,若在元宇宙运行的基础架构(智能算法)中嵌入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观,则这些理论和价值观将会发挥“规训”算法运行的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观念植入智能算法,然后,按照智能算法的运算逻辑,在自动“运算”中,就可以遵循上述的思想理念[13]。由此,从指导思想的维度来看,政府需通过对元宇宙算法设计进行全面性的前置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算法设计的目的、主体、内容、程序、技术手段等,被审查的对象需符合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规范,才能被批准研发并进入思政教育系统。要彻底改变技术创新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这一传统观念,从源头上避免元宇宙赋能思政教育的相关风险。从具体技术审查与监督的实践维度来看,政府需引导并规范社会、学校对技术的研发、场景的设置等,并且实现监督共治。首先,从技术上建立“元宇宙”不良信息防范机制,设置思想政治安全载体的同时,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和正确的政治观点,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从技术上建立道德伦理风险防范机制,依据现实世界的伦理规范,结合“元宇宙”特点,建立一套既与现实世界相映射,又符合“元宇宙”载体运用规律的道德伦理机制,以规避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和思想误区在元宇宙中传播,不断丰富和完善虚拟世界的伦理道德规范。由此,通过技术审查和监督,从源头上使相关新型网络世界的犯罪、数据泄露与隐私泄漏、伦理道德等风险得到防控。
3.加强和推进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实施
一是政府应出台元宇宙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研究。政策是行动的指南,而行动则是政策的实践。在国家大力支持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下,推动元宇宙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思政课考核评价、思政课社会实践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应用的同时,政府还应当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违约责任范围,对触犯法律的行为主体予以适当惩处,为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二是在元宇宙虚拟社会文明的层面制定“元宇宙”社会中的公序原则以及道德伦理矩阵。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现实人”与“数字人”之间主次的边界,并严禁个人以数字虚拟人身份发布谣言或窃取他人隐私等违反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行为。
1.促进元宇宙朝着“科技向善”、“人文至美”的目标演进
针对“技术至上”的风险,科技界、技术研发企业及高校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携手并秉承“科技向善”的理念[14],摒弃经济利益至上的短视理念,使技术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以巨大的人才效益来反哺技术之善、人文之美。针对元宇宙技术部分异化带来的道德冷漠、肉身与虚拟身份相脱离所带来的行为失范等问题,学校可以借助元宇宙知识讲座、虚拟仿真实践课堂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技术犯罪”的认识,发挥科技兴国进程中“科技向善”、“人文至美”理念的社会效益。
2.培育“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合履行教育责任,并通过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发展[15]。一方面,构建三方的知识共享信息库,引导家庭、学校和其他机构、社区等部门使用人机交互等先进设备,实现三元主体共同参与元宇宙沉浸式教育,三元主体的确立也能预防数字冷漠带来的元宇宙人文关爱缺陷问题的再现;另一方面,建立以数字科技为主要方式的线下线上双向教学评估系统,构建教师和家长双向的信息交流渠道,并预防高校学生游戏上瘾、虚拟与现实场景混淆不分等社会心理问题。
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理念,充分利用元宇宙广阔的信息渠道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研究。二是提升教师的数字科技素养。新一代信息革命对高校教师的数字科技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熟练操作数字信息工具的能力成为刚需。因此从态度上,教师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起应时代之需的教学新理念,主动提升思政教育科技素质,以满足思政教育信息现代化的要求,实现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行为上,教师需尽快努力熟悉操作VR、AI、全息显示等技术,并结合教学规律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为打造出融合了交互性、沉浸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元宇宙应用环境,创设“知、情、意、信、行”于一体的主题课堂而作好充分的实践准备[7]。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学生需认清科技对社会和个体发展赋能带来的正负能量二重性,在为能积极参与元宇宙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增强运用元宇宙技术能力的同时,努力做到趋利避害,防范国内外不良思想意识形态对个人文化自信的侵蚀;其二,高校学生需坚持培养自身的批判思维,谨防“技术至上”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其三,在元宇宙的实践中,高校学生需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感受元宇宙所带来的全息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精神生活的境界和涵养,有效防御“元宇宙”技术可能带来的精神堕落与虚拟沉迷风险。
高校学生作为新一代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最易受到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如何发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元宇宙”载体的正能量,避免其负面风险,使其真正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现代化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此背景下,政府、社会、个体三方需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行为整体,各司其职。政府应及时出台、实施元宇宙相关政策法律规范并主导主流意识形态,从源头上规划和加强技术监督;社会各界应引导“科技向善”、“人文至美”,培育“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而作为个体的教师需转变课堂角色、提升数字科技素养,作为个体的学生需认清科技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带来的正负能量二重性,坚持批判思维,积极提升文化精神生活的境界和涵养。只有政府、社会、个体携手共进,才能把握“元宇宙”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发挥元宇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巨大的科技“益化”功效,而避免科技“异化”危机,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