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位一体”看习近平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

2023-05-10 20:07王永章李坤颖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文化

王永章, 李坤颖

(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9;2.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在2023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其实,早在“数字地球”、“数字社会”还只是概念的时候,习近平就敏锐地捕捉到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打造“数字福建”、“数字浙江”的战略决策,旨在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数字中国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论述,把我国数字化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他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他更深刻地提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3],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在国家治理方面,要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文化发展方面,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构建普惠方便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生活智能化,“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4];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推动生态治理数字化,建立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数字中国建设的诸多论断,指明了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方向,摹画了在全面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数字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一、 做强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

数字经济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用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经济结构变革,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催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数字经济发展。”[5]

(一) 推动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与科技自立自强

数字经济现已成为创新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新经济形态,成为整合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6]。然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与创新欠缺,核心技术与关键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难题。为了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7]促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一是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着力开展基础研发。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未来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进行高端芯片、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础研发,进一步攻克前沿基础难题和技术瓶颈,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基础支撑。二是加强新兴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核心领域技术难题。“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在数字经济的七大重点产业中,最底层的要素产业是技术和数据。因此,必须集中政府、企业和研发中心等各方的资源与力量,围绕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夯实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基础。

(二) 推动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所谓数字产业化,就是数据要素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即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市场化运用,把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逐渐转变为生产要素,并不断促生出数字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数字产业化发展重心,不断培育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引领企业,逐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在数据储存、数据校验、可视化等方面的“技术壁垒”,大力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等新产品数字产业化发展。二是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新基建支撑,打通数字基建的主动脉。积极推进新型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等方法建立万物互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数字产业化提供强力保障。三是推进示范平台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从我国实际出发,深刻把握区域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数字产业化试点,探索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 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所有的生产行为能以数字化的手段形成可记录保存、可交流的资讯、信息与数据。通过这些抽象出来的信息、数据和知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对接和融合,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能够借助互联网广泛的数字连接能力打破传统的生产周期和时空局限,为广大用户和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产业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合理使用,企业可以精确度量、优化生产运营各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运用网络、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新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助力产业数字化改造。首先,要利用数字技术改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比如工业机器人在工厂生产中的运用,使产业的分工协作结构得以重新塑造、形成人机协作新格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其次,要利用数字技术塑造可视产业,提高战略决策水平。产业数字化实现了产业组织模式的可视化,促成了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产品以及设备之间的互联,使之成为信息的“汇聚池”和资源的“匹配器”。每个参与方既可以了解与其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清晰地辨识与之有间接关联的各类主体,以便作出精密准确的战略决策,推动产业运营优化升级。最后,要利用数字技术催生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数据资源产业化进一步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作等创新模式与业态,加速促进了数字与实体的深度融合。传统生产要素通过产业数字化的改造、整合与提升,将原有生产要素配置进行优化、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更新,从而达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二、 发展数字政务: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数字政府引领驱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态文明全方位协同发展。发展数字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只有牢牢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治理体系中的关键核心作用,才能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数字政府建设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程。”[9]在数字政府构建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依法、有序地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公共数据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要实现对它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就必须要加强对它的开放与共享,把已开放的公共数据加以必要的处理和运用,使其所具有的要素价值能够发挥出来。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数据孤岛、信息障碍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动信息的公开、传播、利用,帮助公共数据实现应联尽联、有效对接。数据开放共享的本质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因此,在建设数字政府过程中,政府部门不应该局限于数据自身的分析,而是要通过隐私计算、数据服务等方式来实现数据价值的共享;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广度、程度和效果来增强数字政府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通过数据共享激活政府以数据为核心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使得公共数据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而是更多地与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为人民提供服务,有效地致力于社会财富的创造。

(二)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0],在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形成跨部门、多领域协调合作共享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让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一是建立政府信用信息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序开放机制,突破当前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中的“技术壁垒”“信息障碍”等瓶颈,推动网络、技术、数据、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集中和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层级、系统、业务等层面存在的阻隔,实现多层次、多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二是打通政府各层级之间的“信息孤岛”,逐渐加强政府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高效,最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服务价值目标。三是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等多个主体对服务提供质量实施监控与管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高效化发展。四是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治理体系,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在行政领域的应用,使得人民群众、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切实提高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11]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的效能,首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理念。数字政府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融合服务体系,做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将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彻底解决。自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后,各地区均已实现了“一网通办”、“联通联办”、“协同共办”的目标,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府平台的应用,使“一网通”和“不见面”的审批方式得以成为现实,进而使国家部门和各省级平台之间深度融合的目标得到实现,破除了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乃至各部门间的信息封锁,做到了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全面共享。然而在数字化政府建设的探索工程中,也存在着不利于人民大众以及阻碍发展的问题、短板和存在着隐性困难。因此,在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决策下,要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和服务智能化管理创新,加快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政务电子证照”体系和政务云平台体系等。在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好相关领域数字化与线上线下公共领域业务系统的衔接与融合趋势,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实现政务服务数字化、高效化。

三、 打造数字文化: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促进文化自信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12]当前,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数字文化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兴旺发展,进一步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提升民众精神力量,提高民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 文化数字化:使文化“活”起来

文化数字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个延伸和扩散,使文化在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都具有数字的性质特点,让文化更加“多样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文化不断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更是其充分地融入文化,实现文化数字化。一是在文化产品和内容的数字化上,其表现为文化介质和载体的转变。文化数字化对于数字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需要依附于服务器、手机等数字媒介才能得以保存,同时也需要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加工和传播。比如,《唐宫夜宴》舞蹈表演利用5G+AR等新技术,使画面与舞台之间有了更纵深和多维度的视觉感受,用高精尖科技元素展示的多媒体影像让作品和舞台都“活”了起来;同时游戏《故宫:口袋宫匠》也让玩家们体验到了故宫建筑搭建的全过程等等。这些被创新的传统文化IP是“数字文化中国”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二是文化服务和体验的数字化,比如数字博物馆、智慧图书馆、在线阅读和编辑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其更加形象化、更易于理解。同时文化数字化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样态,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人们不用奔走于各类文化馆之中,就能深刻地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这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条件。

(二) 数字文明化:衍生新兴文化形态

数字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通过人类的交互活动,逐渐衍生出的草根文化、开源文化、自媒体文化等数字时代的文化现象。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空间中,人们通过创建账号、设置昵称和头像等来设定虚拟身份,完成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数字化交互行为,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一些相对陌生或者说互不相干的个体或组织相互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数字化社会形态。网络数字空间日渐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了重构,衍生出以数字空间为基础的新兴文化形态。在这种虚拟世界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类的购物、消费、社交、娱乐等活动,有着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开发商必须制定相应的运行规则,而玩家在游戏中的交互行为也应该构建网络游戏自身的文化生态。正因如此,虚拟世界的创造者让虚拟世界具备独特的“社会性”,参与者的再创作,逐渐给虚拟世界注入了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实质上是数字文明的衍生逻辑。

(三) 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3]。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促进文化自信繁荣的关键环节。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同传统教育相融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事业,使学生在获取课本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代入感与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向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使农村的受教育者群体也能接受城市的高质量教育,从而切实解决教育资源享受不均、偏远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继而推动教育公平化、均等化。同时利用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推动教育方式迎来重大变革:一是促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师—学生”的二元结构向“师—生—机”的三元结构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传统的二元结构比较,通过新技术赋能的三元结构将提升教育的效果与效率,将更加强调“能力为重、价值为先”,更能培养符合智能时代的人才。二是加速现行考核体系转向“知识+素养”测评转变。ChatGPT可以加速知识传授的过程,让学习者更多地以探索、体验和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和应用知识,未来的评价体系将不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评价,而是“知识+素养”的综合性评价。三是推进现有智能教育应用生态的转变,从孤立、专用的教育应用转变为连接、共享、智能的教育平台。可见,ChatGPT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我们应该持积极、理性、开放的态度,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四、 构建数字社会: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升全民生活品质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14]因此必须构建便捷高效、安全智能、惠及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民生领域,不断推进社会源能合理配置以及公共服务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发展。

(一)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随着“互联网+”各项目的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诸方面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捷。例如“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和推广,使患者可以通过众多丰富的移动医疗数据终端来进行自身身体状况的检测,并获得相关数据信息以实时掌握身体健康情况。在诊疗的过程中,患者可以凭借线上医疗平台进行网上挂号、实时问诊、线上购买,还可以与医生进行远程在线沟通与交流,这极大程度地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互联网和医疗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使得传统的诊疗模式得到了优化升级,医疗救治效率不断提高,这使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要之间的矛盾得到更好的解决,促进健康中国目标早日实现。同时,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三农”问题也得到有效的改善。农村网络建设的覆盖面不断拓宽,加快了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巩固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在支付宝、学习强国等各种软件中都能找到助农频道的存在,通过直播等形式使产业更兴旺、乡村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到心中有数。”[15]可见,数字化中国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为全体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推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公共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领域日益均等化、便捷化、高效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 建设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在对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充分整合、挖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将人类智慧汇聚起来,赋物于智慧,从而达到对城市中各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城市资源的集约化运用,继而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同时要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农村振兴、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深化“三农”数字服务体系,促进乡村综合服务信息化普及发展、农村治理机制网络化、推动农业数字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证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三)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智”在技术,“惠”及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16]手机付款、无人配送、云上办公、机器人巡逻……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不断满足我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领域的运作效率;人工智能与制造业、金融产业、零售产业等各类产业的融合,使产业效益获得总体的提高,并深远地转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居家服务、视频授课、网络诊疗等服务保障,既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和服务。数字技术不但能够给人类提供更多更美好的生活样态和场景,而且还能够提高现代化服务水平。比如在社区,扫码点餐、刷脸支付给民众带来了崭新的生存体验与生活方式,人脸识别出入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使人民生活更加便捷、美好。在广大的农村,通过网络直播,很多偏远地区的农产品都能走出深山,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农业正不断朝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科技正在持续地扩大着智慧便利生活的范围,并表现出了为经济赋能、为生活增添色彩的强大影响力和创造力。

五、 建设数字生态文明: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的数字世界

数字化转型为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生态文明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基础和新型文明发展逻辑。

(一) 推动生态治理数字化,建立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如今,数字化与低碳化成了经济社会中最为基础的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17],在绿色的发展道路上,必须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把数字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在生态环境中,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来促进环保,统筹和治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城市资源环境。在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治理创新的效应,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地区做出精准的辨识与定位,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创新。要充分利用智能数字化技术,通过智能研判、精准管控来完善生态治理决策,促进从“智治”到“善治”的发展与转变。数字化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科技转型和社会变革,更是思维观念的转变。因此,要实现数字生态文明的全面转型,一是要加强民众的数字生态文明教育,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整体提升人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全面培育绿色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二是加快数字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以及数字化方面的技术创新,持续提升民众参与数字生态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助力城市数字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三是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二)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立持续发展的数字世界

建设数字生态文明,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而且还涉及网络空间环境的生态净化,以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数字世界的构建。截止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由于网络内容在产生与分发等方面呈现多元化、技术化、智能化的特征,带来了海量的信息,给网络内容治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8]因此,网络平台运用者必须通过网络规则、入网须知、技术限制等方式途径,引导网民增强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以及责任自负意识,从而促进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更好地发展、运用、治理互联网,使互联网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世界各国应携手共建一个更为密切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世界,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对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出新阶段共同推进、共同发展的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强调:“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共同推动全球数字化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数字世界,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19]各国要着眼于共同受益,要为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凝聚智慧,努力谋求互利共赢,让世界的各个国家和人民搭载数字时代的快车、共享发展的成果,让其发展可以更好地惠及世界各国的人民。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