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视角的茶旅开发及模式优化

2023-05-09 00:55索广利胡钧铭张俊辉郑富海李婷婷俞月凤周凤珏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茶园茶文化景观

索广利,胡钧铭,张俊辉,郑富海,李婷婷,俞月凤,周凤珏

(1.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 530004;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宁 53000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绿色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1]。中共十八大以来,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2]。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是茶叶种植地区人们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3]。合理的茶旅开发对提升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影响人类的健康生存环境。中国茶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茶园文化,是茶叶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挖掘集生态休闲、科学普及、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自然景观茶园,有助于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健康生活空间。深入开展景观视角下的茶旅开发模式优化研究,有助于为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为此,本研究基于景观视角下茶园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发展模式优化和解决方法,提出了构建自然景观生态型、增强茶文化载体型、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型、创新民族文化禀赋型等茶旅开发模式,以期更好地建设茶园、完善茶旅开发模式,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愿景,推动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1 茶旅的发展历程

1.1 农旅的发展

伴随着农业景观的发展热潮,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园旅游等一系列自然旅游形式受到人们的青睐,多样化的观光旅游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4]。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尺度[5]、不同区域[6]、农业旅游概念[7]、开发现状与对策[8]、农业旅游影响[9]和节庆旅游[10]等角度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11]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对农业旅游多样化经营[12]、农业多功能[13]、农业文化遗产旅游[14]、气候变化对农业旅游的影响[15]及其可持续发展[16]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农旅发展具有生态休闲[17]、科学普及[18]、观光旅游[19]、采茶农事体验等功能,既满足了游客对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的旅游需求,同时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态,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旅依据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通过模式化的规划与设计,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模式,带动农业发展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部分。

1.2 茶旅的形成

农业景观是以乡村聚落及其周围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农业活动为本底,由历史、人文等因素构建的农业土地景观形态[20],体现了自然进程和人类活动连续的、动态的相互融合结果,体现了物质与非物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农产品和自然资源,还为社会大众提供如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等公共服务产品[21]。茶旅作为农旅的一个分支,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观光、体验、购物等旅游项目为内容,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体验,是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22]。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自然旅游需求量不断增长,茶旅开发作为茶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结合茶产业的产品、种植规模和品牌,旅游业的景观、文化和特色活动,“茶园(茶)+生态观光”“茶园(茶)+文化游”发展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23],实现了茶产业功能的转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3 茶旅的类型

茶旅开发依据茶园独有的“地利”、茶叶种植中形成的独有景观,附加人为景观建设,体现茶文化背景,探索茶相关休闲项目,使旅游者在休闲中体会娱乐,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茶旅的类型主要分为观光式、体验式、购物式和养生式(表1)。

表1 茶旅开发的类型与特征

1.4 茶旅循环体

茶旅循环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调发展理念,既是中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图1)。茶旅生产功能包括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加工、包装运输、文创产品生产等,涉及产前、产中、产后,茶旅生产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同时茶园环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贯穿茶旅全链条发展。茶旅生活功能包括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科学普及、农事体验等,茶旅的建设与发展美化了传统乡村土地景观。茶旅生态功能包含自身生态的保持、改善,同时也体现了为社会提供良好生活、生产环境的功能,生态的健康与否是人们生活的首要选择,是生产基础上自然资源与生态的创新保护,有助于促进绿色生产、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态的协调发展。

图1 茶旅循环体特征

茶旅生产功能有利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带动茶叶加工、销售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将先进理念、市场等生产意识带入乡村地区,潜移默化中更新茶农观念,提高他们的市场导向型生产、科技文化型生产,从而推进绿色生产。茶旅的开发推动了产茶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茶园环境的美化和改善为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茶旅开发中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对当地人民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的多样性加以保护,为当地人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空间,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合理利用农业景观,优化茶旅开发,使其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结构最优,对促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茶旅的SWOT 分析

SWOT 分析能够体现茶旅开发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茶旅开发的战略与内部资源以及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确定茶旅开发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表2)。从内部讲,茶旅开发是农业景观发展浪潮的新起点,是农业与旅游产业及文创产业的新结合,便于在茶产业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三产融合,创新了土地空间的高效利用。但是茶旅建设停留在浅层次的景观开发阶段,茶旅资源挖掘程度不深,文化资源融入较欠缺,文化、民族特色不够突出;园区周边土地流转困难,茶园旅游与营销管理制度及管理有待加强,不利于茶园的规模建设。从外部讲,随着农业旅游的蓬勃发展,政府重视茶业主体培育,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利于构建新型农业、智慧旅游等相关体系,推动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全域茶旅开发速度较快,同质化竞争激烈,且开发不够科学合理,茶旅发展缺乏品牌互动效应,茶旅开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表2 茶旅开发的SWOT 分析

3 制约茶旅模式应用的瓶颈

3.1 资源挖掘不充分

茶旅模式开发过程中,茶园建设过分关注茶叶的生产加工和简单旅游的开发,资源融合度低。侧重浅层次茶旅景观生态发展,忽视地方特色人文的融入。茶旅开发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融合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未能更好地融合本地独有和新颖的民族文化,缺乏茶文化元素、景观元素建设,茶品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多数地区的茶产业品牌没有建立,或是品牌效应能力低下,全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衔接。

3.2 同质化严重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短时间内茶旅开发模式趋同。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茶历史文化和茶种质资源,但茶旅一体化发展起步较晚,其发展成效不显著,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24]。茶旅模式开发不成熟,缺乏系统化借鉴模式,对市场调研不足,难以根据消费者偏好建设对应的茶旅模式,相互之间易模仿,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导致市场上的茶旅多为观光旅游,缺乏以特色文化等为主的茶旅模式。茶园景观、农事体验、特色表演等项目趋同化,形成了产品单一、形式单一的茶旅开发局面。在此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旅游开发较为盲目,发展的结构、形式、项目差别化不明显,造成茶旅开发的同质化。

3.3 生态功能价值被弱化

茶旅模式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忽视生态价值,没有建成具有良好生态循环机制的茶旅模式。生态环境是茶旅开发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自然资源。首先,随着茶旅开发进程的加快,茶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的盲目大量施用,残留在土壤中污染土壤,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其次,茶园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增加旅游设施、观光台、文化长廊等,减少了茶园地表植被的覆盖,造成水土流失、踩踏压实、土壤板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茶园的生态健康,削弱了茶园环境在茶旅开发中的生态价值,茶园开发建设的不合理、不环保,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茶旅开发因土地流转需要,促使农业用地转变为住宅用地或设施用地,减少了原有植被的覆盖,破坏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

3.4 茶文化遗产挖掘滞后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遗产内涵独特而丰富,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文化有利于推动茶产业发展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茶文化的持续挖掘有利于茶产业经济的持续增长。现阶段茶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严重滞后于茶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茶文化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类遗产仅有15 项。茶文化包含生活保障、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景观等在内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生态,关乎人们精神需求及茶园内涵丰度,对于茶旅开发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文化,不仅是农产品或食品,更是茶艺、茶技、茶道及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生活。目前茶文化遗产申报及开发保护路径不畅,遗产融入困难,充分发挥茶旅传播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发展、带动茶增收、发展农业可持续等功能受阻。

4 茶旅模式优化路径

4.1 构建自然景观生态型的茶旅开发模式

自然景观生态是由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协调功能等不同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是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复合的多维耦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系统结构和景观功能的耦合,有利于实现自然景观下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茶旅是提高茶园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生态耦合的重要方式。首先,最大程度保持原有茶园自然景观生态,以此为依托,增加路、游、吃、住等便利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茶旅基本供需。其次,通过景观改造和有利植被的花木补植,添加景观色彩、增大茶园观赏性的同时保护了茶园生态;实行山、水、娱等综合规划,增加茶旅趣味性和娱乐性,实现“茶+娱”,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构建“茶+生态”旅游模式,开展生态景观旅游。

4.2 增强茶文化载体型的茶旅开发模式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茶文化包括茶道、茶书、茶具、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距今约有4 700 年的历史,形成了以“茶马古道”《采茶记》《茶经》等为主的特色文化。设置茶文化博览室、茶艺表演厅等凝聚各民族茶文化的场所,丰富游客精神享受,增加茶旅趣味性。茶文化资源大而不同,因地而异,建设茶文化主题茶旅模式,以茶文化为载体,创新发展模式,藏“文”于园,着重茶室、茶事、茶诗、茶歌等,开发特色突出、茶文化主题鲜明的茶联猜谜室、茶学普及室、茶歌对唱、茶艺学习项目等,使游客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更加深层地体验茶文化,实现“茶+学”,增强“茶+茶文化”载体型模式开发,有利于游客精神层面的满足,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4.3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型的茶旅开发模式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一种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源,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寓教于游,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价值引领作用,以红色史实为主整合资源,陈列英雄人物雕像、史实塑墙等;围绕红色文化,运用现代科技建设红色文化革命史陈列馆、主题馆、3D 观感室、物品陈列室等一批参与性、体验性、教育性强的室内红色场馆。实现“茶+教”,深挖红色内涵,推出具有红色文化元素的创新文创产品,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经济和教育价值。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高质量挖掘、打造“茶+红色文化”内涵型茶旅模式,实现红色文化、绿色旅游互通互补,挖掘红色茶旅体系建设。

4.4 创新民族文化禀赋型的茶旅开发模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禀赋是茶旅开发的优势所在,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禀赋,是贯彻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是提高茶旅内涵的应有之义。因地制宜,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民族活动、特色文化等资源禀赋,融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创新民族茶产品、建设民族建筑,吸引游客,实现“茶+名”。创新民族文化茶节目,对山歌、唱山曲、穿民族服装参与等,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带到茶园,实现定点观赏和体验。把民族特色节日活动火把节、泼水节、花炮节、流水席等融入到茶旅活动中,定期举办民族节日活动,创新民族文化与观光旅游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新格局,实现“茶+传”,创新“茶+民俗民情”文化禀赋型模式。承载起民族文化及民族建筑景观文化,支撑茶叶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将资源进一步整合开发,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相应的开发与保护,充分发掘茶文化遗产的历史承载力,进行茶文化遗产主题式开发,设置系列茶文化遗产历史动态展示,展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遗产传承者或专业讲解者以茶交友、以茶迎客,使人们感受完整茶文化的系统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等,在了解和震撼中激发保护,在欣赏和享受中传承,发掘茶文化遗产魅力,积极进行保护型茶旅的开发建设。

猜你喜欢
茶园茶文化景观
景观别墅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园飘香
火山塑造景观
茶园之晨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湄潭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