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管理体系建设可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创建

2023-05-09 04:01赵彦文冬梅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念管理企业

赵彦 文冬梅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碳达峰、碳中和”以及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在《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对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做出重要部署,要求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的提出,转变了企业治理理念,改变了以往以营业收入、利润率等财务盈利能力指标作为单一“标尺”测量企业好坏的思路,意味着企业在谋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本文从ESG管理体系现状梳理入手,探析我国企业如何提升ESG管理,加强内控合规体系建设,助力其走向世界一流企业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ESG管理理念兴起的动因分析

近年来,在新冠疫情、能源危机、战争、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大国竞争等因素影响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纽带,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面气候协议的签署,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识。ESG管理理念将企业管理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践行环境保护理念提供了支撑。

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ESG理念最早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提出,倡导公司在战略部署、工作计划、日常运营过程中,在财务及业务管理体系之上,充分融入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相关因素。相较于发达国家,ESG管理理念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ESG管理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通过建立协同共赢的生态系统,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需要让各利益方意识到建立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能够为每个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因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2.外部融资压力及合规经营风险促使企业ESG转型。ESG投资理念提出后,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情况,并将其作为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投资人如果以ESG投资理念管理其资产,对于尚未建立ESG管理体系或者转型较慢的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投融资压力。此外,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开展ESG管理理念的起因之一。负责任企业要求其经营不仅要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也要满足ESG的相关标准,目前在ESG细分领域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用人规范、环境污染、数据与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反腐败反洗钱等的执法监管不断加强,对应的ESG违规成本不断增加。故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ESG违规风险。

3.满足ESG监管要求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进一步拓宽,ESG理念融入监管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举措。2021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发布了若干关于ESG监管的文件。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标志我国首个ESG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形成。2022年中国证监会印发《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首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要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沟通内容中纳入ESG,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环境、社会、治理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效益相统一。ESG报告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信息年报强制披露。此外,国务院国资委也对中央企业ESG管理工作做出了部署,将推动更多央企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公司将ESG各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充分披露,可以让投资者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公司,与传统财务指标形成互补,也能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让投资人增加对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增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地位从而提升企业估值。

二、ESG管理在国内发展现状

1.ESG管理短板明显。“世界一流企业”从字面理解,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在核心企业管理素质、企业运营及绩效、综合社会影响及价值创造等方面处于一等水平的企业,是一个动态评价的过程。评价一个企业是否符合“世界一流”标准,至少应该从资源调配(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实力、全链条资源控制)、组织管控、业绩绩效(产出和财务指标)、竞争力、影响力、适应性(时代和地域)和可持续(风险控制和应对、环境、社会责任、持续学习)发展等角度进行。ESG的兴起加速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要求,ESG触及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包括战略制定、决策实施、业务执行、信息披露、与利益相关者互联等。随着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进程的深入开展,碳资产有望成为继数字资产之后另一个重要的资产,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国内企业对ESG管理思想的认识较弱,停留在执行和披露层面,并未与实现一流企业的战略有效结合,具体包括对碳资产的运营、核算、交易、转让等的运作路径尚不成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仍面临较大的ESG管理压力。

2. ESG管理动力不足。我国推行ESG起步较晚,虽然最近几年监管层面陆续提出ESG发展的文件要求,但部分国有企业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ESG表现的过程中仍表现出内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ESG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战略契合度不高。从实践看,部分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仅因为监管及披露的需要,在市场上为打造品牌效应,提升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与市场声誉,而并未与公司经营战略契合;当然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认为发展ESG意味着将会增加企业工作量,也会增加成本投入导致股东利益的减少,平时对ESG的关注度不足;当然也有一少部分的企业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将ESG融入至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二是ESG管理理念并未真正渗透至公司运营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员工参与度与认知度不足。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多元与包容、社区公益、员工福利、供应商管理、网络安全与数字因素纳入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领域,但在实际执行中,向下渗透力仍显不足。体现在员工对于可持续转型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不足,企业自上而下的培训及思想统一意识缺乏,从而导致与日常业务脱节。二是与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融合度不深。ESG管理理念提出后,部分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制定了“双碳”目标计划,在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日常运营计划中均建立起全面的减碳、减排要求,同时在产品价值链环节中也积极落实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但在可持续战略的整体推进方面,与利益相关方并未实现有效的参与及融合,未能真正将其纳入到重要决策和可持续议题的讨论之中,相关机制仍仅停留在制度的执行及披露层面。三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管理程度欠缺。从国内目前大型企业的运行机制来看,拥有完善可持续管理架构的企业仍在少数。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渗透,企业需要具备可持续领导力的管理层,包括多层次系统思维能力、颠覆式创新能力。

3.ESG政策缺位显著。主要体现在:(1)ESG报告编制和披露缺乏统一规范。目前ESG报告编制和披露尚未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世界各国已根据其各自资本市场环境不同推出了不同监管标准,但主要编制与披露内容包括公司治理、ESG治理、绿色赋能、员工关爱、产品责任等方面。如美国上市公司通常不需要在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准备和提交ESG信息,除非被视为重大披露的信息。除SEC文件之外,一些行业监管机构要求公司报告某些ESG指标。例如,环境保护署要求主要燃料和工业气体供应商报告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披露适用于特定行业的特定指标。2022年11月,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正式发布《企业ESG报告编制指南》标准,我国ESG编报及披露规范有望实现突破。(2)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政策尚未出台。海外主要市场对上市公司ESG信息强制披露规则尚未普及,大多以“交易所ESG披露指引”与国际ESG披露规则相结合;香港监管机构近几年不断强化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责任,进一步提升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及有效性,联交所最新披露指引执行“不遵守就解释”的原则,且部分事项要求强制披露。香港目前的ESG监管政策变化与发展模式,很有可能是未来国内企业所要遵循的路径;中国境内市场目前尚未出台强制披露政策,还是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也尚未正式颁布ESG信息披露细则。但作为上市公司或者国有企业社会履责考核加分项,在社会责任报告(CSR报告)以及环境保护等各单项披露规则中,相关ESG的信息披露要求已有雏形体现,最近国家颁布的文件规定中已体现ESG相关披露提升的要求。

三、以ESG管理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的内在逻辑

对励志实现世界一流的企业而言,需要将ESG理念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要把ESG管理融入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甚至是商业模式中来。

1.强化ESG管理可补齐企业发展短板。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目前在资产、规模与发展速度等方面大多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运营效率、品牌建设、国际化运营与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ESG管理推出后,可以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效协同,更好的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近几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陆续出台,碳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碳排放权作为稀缺资源被市场赋予金融属性,可称为碳资产,而碳资产经营或管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强ESG从而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这对企业可持续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经营效率能所有提升,还能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盈利水平,同时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也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强化ESG管理可提升企业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提出我国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在考虑中国国情即人口巨大基数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企业应将ESG发展目标与公司战略互相契合,将ESG管理理念渗透至公司运营体系中,对内与公司员工、对外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深入融合,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管理;同时,ESG理念高度契合了“双碳”要求,通过ESG管理思想的提升引导企业贯彻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理念,激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促进研发技术进步;另一方面,ESG有助于塑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及忠诚度,降低人员流动性。

3.强化ESG管理可迎合世界发展潮流。如前所述,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如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欧盟推出全球首个碳边境税、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等。目前全球的ESG管理体系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行的ESG指标体系也是基于西方的公司管理理论和伦理要求设立的,我国目前则还未形成统一的ESG管理和评价体系。国内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金融企业等,已率先开展ESG管理相关提体系建设及信息披露,但存在一些水土不服或走偏的现象;另外在执行层面,由于ESG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治理层对ESG的重视程度以及自上而下的宣传、培训力度不足,存在管理机构设置及指标设置与执行层面脱节的情况。当前,ESG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我国亟待需要从国家层面强化ESG的管理以迎合世界发展潮流。

四、中国企业ESG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面对新形势,企业需要将ESG可持续发展使命融入企业内控体系并转化为真切可见的成果助力一流企业发展目标(见图1)。

图1 一流企业ESG管理

(一)理念转变

面临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企业管理层需要具备思维转变意识,通过了解ESG意义、分析ESG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机遇及产生的影响,认可ESG的价值,真正推动ESG实际落地。其中包括认可ESG能够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高公司管理水平、获取资本支持、提升社会地位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公司需明确计划开展ESG实践的主要短期目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并计划好拟建设的ESG标准。同时,公司董事会需做出ESG对外披露报告的相关要求,包括ESG发展战略、适用的政策、披露的内容框架、ESG相关数据、是否引用第三方鉴证等等。

(二)战略转型

为应对气候变化并结合国家“双碳”战略,企业需要统筹制定ESG发展方向,并将其反映在企业的战略及业务策略中,思考未来如何把社会责任和规模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战略转型。当然,也并非所有ESG议题对于每一家特定的企业都适用,企业需筛选出最适合本企业,对其具有实质性影响的议题纳入ESG管理的范围。例如:在国家低碳转型的大环境下,企业要勇于承担气候责任,并将气候和环境变化视为未来一段期间会对公司业务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之一。再如:随着终端消费者中年轻一代对低碳环保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绿色理念正在引导新的消费时尚,也得到更多的认可,如果企业能够积极引导ESG绿色理念,消费者就能够被其吸引,从而提升市场影响力及占有率。

(三)组织建设

1.组织架构搭建。公司要建立系统的ESG组织架构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从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全面搭建ESG管理组织体系。公司治理层面可以通过组织架构搭建来提升ESG议题的重要程度,如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制定和评估ESG战略和目标。其职能包括ESG战略制定、制定并下发ESG的考核指标、监督ESG战略的执行情况、识别ESG的风险与机遇并指导ESG风险处置等;在管理层层面,需要建立ESG工作的主责部门,根据董事会ESG委员会工作要求,制定开展ESG具体工作的工作目标、主要职责和绩效考核重点;在业务执行层面,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负责具体落实ESG指标,各机构之间需要按照公司业务流程搭建完整的ESG工作架构。在此基础上,企业要考虑ESG管理的闭环运行机制,从业务战略、业务规划、投资决策、运营管理、考核评价、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制定完整的管理流程,以实现ESG架构管理的有效性。

2.专职人员管理。在ESG人才管理层面,要提升公司董事、高管及专职人员ESG任职专业度,并引入具有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将可持续性指标纳入到领导者的选聘和晋升机制中。目前部分央企及国有金融企业已配备专职ESG管理人员。

(四)体系融合

1.建立ESG风险控制流程。按照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及内部控制规范指引要求,公司要加强企业治理合规管理,同时推动ESG治理合规要求融入国有企业现有的治理体系以及“三重一大”决策体系中,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并融入董事会审议体系,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全流程合规管理体系,以提升ESG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水平。在经营层面,应能有效识别ESG的风险和机会,判断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提出应对措施,并交由董事会层面进行合理决策、判断并衡量。经营层可建议相关的ESG指标的分配与考核机制,由董事会层面进行判断合理性,同时制定ESG信息披露机制。

2.加强合规管理机制。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包含合规、风险、内控三合一的管理体系。在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法律合规论证审查制度方面,企业应积极推进合规管理要求和责任落实,持续提升依法合规经营水平。ESG合规管理要重点突出“绿色”特质,企业经营活动要包括预防和应对与碳排放相关的环境责任风险;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合规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防范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要善于借助第三方力量,将ESG的合规要求融入到投资决策、产品研发、销售运营等环节中,有效识别和应对ESG合规风险。

3.提升ESG日常经营管控。ESG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在人员、产品、流程、伙伴关系、利润等五个层面深入融入至企业运营管理之中。如企业对待ESG气候战略应和业务战略一样,“双碳”战略不能仅仅是一个倡议,而是应有效落实在日常运营和资本配置中;企业应将“双碳”工作任务指标分配至各个业务活动流程环节,在制定年度预算、考核体系及流程管理时,结合业务事项下发“双碳”指标,设置关键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有效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同时应加强对日常ESG数据和执行情况的统计与监督,及时进行执行层面的评价与修改,将ESG真正与业务活动融合。

4.建立日常的沟通机制。公司应意识到员工参与ESG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ESG可持续战略应转化为具体措施和可衡量标准,体现在领导层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上下游沟通机制,ESG可持续战略应有效的实现自上而下的引导,在公司上下级员工中建立宣传、培训等交流机制,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公司的管理战略传达至不同层级的员工。

5.加强ESG信息披露与监督考核。由于ESG尚未制定强制披露要求,目前国内许多企业披露的ESG可持续发展信息标准不统一,对相关定义及维度不同行业也存在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影响投资者对ESG信息披露数据的理解。部分大型国企及金融类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主动披露ESG,由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并出具了对ESG关键数据有效保证的报告。由于报告引用的数据为非财务数据,实操中并不存在公认的评估和计量标准,导致不同数据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因此ESG目前披露的报告对投资人使用价值有限。随着监管机构对公司ESG信息披露要求的提升,ESG相关活动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以及增强公司透明度更为重要。因此,公司需要建立与ESG管理体系相关的制度及流程,加强信息系统数字化建设,对所发生的ESG业务数据进行及时的整理与分析,统一数据计量标准并与财务数据建立有效的对应关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指定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按照政策要求充分披露,并根据数据信息定期回顾总结,通过过程监测和数据测量,用于日常评价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及行动计划。

五、相关建议

为推动更多的企业践行ESG管理理念,助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国家、企业及社会面都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以支撑ESG管理的真正落地。

1.从政策导向看。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ESG指标和评价体系,执行及考核标准尚未明确。在国家监督层面要加强对ESG的重视程度,需要推动企业ESG体系建设标准化、制度化的真正落实。监管层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及监督要求,比如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以及监管关注的数据信息,是否引用第三方的独立鉴证意见等,以防止出现“漂绿”的行为干扰。

2.从评级标准看。随着ESG投资品种不断升级,ESG评级、评价需求增长较快,但目前ESG评级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且在评级指标、评级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标准存在一定差距,给企业评级结论带来影响。建议应尽快制定评级配套标准指引,以应对各方执行需求。

3.从企业发展看。在ESG与公司战略有效结合并配套落地实现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ESG既不是为了单纯做“公益”,也不是仅仅为了“作秀”,企业应达到有效融合并产生效益。建议企业在ESG体系配套建设方面,可由专业ESG咨询机构协助,快速学习先进ESG管理经验,以提高转型的效率及效果。

4.从社会监督看。在社会监督层面,需要对ESG管理理念进一步的推广与宣传,加强各阶层ESG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引起广大民众对ESG的理解与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企业建设ESG管理实践中来。另外,因ESG是谋求长远的发展,短期内效益体现并不明显,业绩关联性也无法直接量化,故在社会舆论层面,需要与企业建立互相监督、互相信任的机制,以正确的、发展的角度支持企业在ESG方面所作的投入与成效。

猜你喜欢
理念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