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 周才勇 曹攀 许雷
摘要:“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先行实践和生动展示,未来乡村起源于“千万工程”,其追求的“美丽、数字、共富、人文、善治”价值取向与和合文化精神内涵有着天然契合性。台州市在未来乡村建设中“活化”和合文化,持续推动“千万工程”再深化,涌现了一批彰显山海水城“和合台州”特色的未来乡村典型模式案例。立足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未来乡村的实践探索,解析台州未来乡村建设典型模式,可为其他地区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和合文化;未来乡村;台州模式
2003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了“千万工程”,拉开了美丽浙江建设的帷幕。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千万工程”20年一以贯之纵深推进、迭代升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1],20年间,“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和美乡村”,浙江率先走向乡村振兴。
未来乡村起源于“千万工程”,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承担着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台州市以未来乡村建设为牵引,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初步勾勒起“33个村(片区)深入探索建设+36个村(片区)同步培育”的组团式未来乡村连片发展格局,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路径清晰明确、探索多点开花,开创了“共美共富”的“和合台州”“和美乡村”新图景,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模式。
1 “和合台州”未来乡村建设实践路径
未来乡村建设所追求的“美丽、数字、共富、人文、善治”价值取向,与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等精神内涵有着天然契合性。台州在加快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立足台州乡村特色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传承和秉持独特的儒释道圆融共生和合文化精神,在包容、守正与创新中充分发扬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 “天人合一”:以美丽乡村为基础,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和合价值观强调“生命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二维范式下的“天人合一”、“物我相亲”自然观。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台州市的未来乡村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努力实现生态优先基础上的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共富发展,以片区化、组团式整体谋划村庄规划,使得乡村风貌整体优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绿色低碳场景,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标杆地。
如:黄岩沙滩村遵循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三适原则”开展村庄“精提升、微改造”,营造富有长潭湖地区特色的村庄风貌,其采用雨水再生循环、生态墙体隔热保温等十项适用技术改造的 “粮宿”在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发布;天台后岸村依托未来乡村建设,实现从“卖石头”到“卖生态”的美丽蝶变,使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生态效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合。
1.2 “融合创新”:以数字乡村为引领,营造普惠共享乡村数智新环境
和合价值观中包含了在“冲突、包容和融合”中走向新的统一,促成创新、创造和创生。数字乡村以数字化改革撬动乡村产业升级,是现代化技术与乡村社会、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变革和创新。2023年浙江省 “新春第一会”上易炼红书记强调:“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乡村引领区和未来农业工厂示范区”。台州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探索融合创新赋能,围绕乡村5G网络基础设施、“三农”新基建、电商等领域,加快“亲农在线”“瓜果天下”“渔省心”“台农学”“台九鲜”等特色场景应用建设推广和迭代升级,打造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等。营造数字生态治理新环境,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扎实推进全民共享、引领未来的数字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数字化水平。
如:温岭海利村绘制“1+X”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一张图,实现“一图观农业、一图汇所有”;椒江前所推出“智慧文化云”,提供 “可读”、“可看”、“可约”、“可互动”的一站式综合性文化服务,并准备利用自媒体运营“数字文旅”项目开展创收;天台后岸运用“党建+互聯网”理念,搭建“数字乡村一张图”,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和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等。
1.3 “和而不同”:以共富乡村为目标,构筑协调均衡乡村共富新格局
和合价值观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和”是互相支撑、共生共长,“不同”是互相补充、共存共荣。在新时代,传统的“和合文化”借鉴了“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价值,经赓续拓新后,“和而不同”体现出和谐、和美、平衡的人类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2],台州市建设未来乡村在整体发展规划上,以“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平衡与协调多元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化解区域发展模式探索中的诸多困境,发展乡村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产村融合,从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同质化等方面全方位发力,聚焦民生问题,扩中提低,避免结构性失衡,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如:玉环上栈头村以“49+51”经营模式探索出村企农“共富”机制,探索“村集体+N个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党建联盟共富的抱团发展,拉起“共富”朋友圈;章安太平山北麓,通过乡村推广引入流量、提升服务体验发展农文旅产业、创造就业实现片区共同富裕等。
1.4 “祟德向善”:以人文乡村为内涵,彰显“幸福城市”乡村民生新底色
和合文化体现了“祟德向善”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文明、诚信、友善、和乐等价值主张,有着共同的文化血脉。台州在未来乡村人文建设中,突出彰显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民生底色和“和合台州”文化标识,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升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可传承下去,使人心向善、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美好品格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让“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民生底色更有质感。
如:黄岩白鹭湾村以著名版面家顾奕兴为依托打造未来邻里场景,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版画村,依托村文化礼堂和邻里公共服務场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礼堂”、“乐享?共富”等主题活动促进敦亲睦邻;温岭海利村通过“文化感染、乡愁供给”,将当地特有民俗、渔家和阳光文化等元素融入民宿建设,实现人文与产业融合。
1.5 “贵和尚中”:以善治乡村为根本,探索团结中正乡村治理新路径
和合文化蕴含“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社会观,它在新时代衍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结,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以自治激发民主合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中正,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智治形成技术支撑,用法律和技术双重保障规范乡村治理。探索从“枫桥经验”到“台州模式”的“四治融合”本土化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各地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五环智控”、“善治永宁”等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法治引领、德治润心、自治有范、智治支撑,走“和合善治”之路,一村一策,各有特色。
如:椒江前所村、下浦村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完成“3+3”的养老服务场景建设,“2+3”的托育服务场景建设;三门涛头村设立专项基金开展精准帮扶,落实民族矛盾纠纷协调处置制度,创新“老年智慧综合教育”和“共富工坊”建设;路桥水滨村发挥党员与乡贤的联系作用,通过党组织推动、党员亲情引领、党员乡贤多方互动等方式促进乡村善治。
2 “和合台州”未来乡村建设典型模式解析
《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打造经济高质高效、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市域范例”,台州市聚焦“三农”,部署开展“三新”农村共富“五大提升”行动,围绕创造宜业宜居环境、促进产业兴旺发达、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缩小收入差距、打造精神文明高地等领域开展实践,形成了行之有效、体现“和合台州”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典型模式。
2.1 后岸模式:统分结合,党建引领,和合生态托起青山绿水共富梦
2.1.1 基本概况
天台后岸片区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寒明岩景区,后岸村共520户1727人,村域面积4.55km2。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式深度融合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等7个国字号荣誉,是全省“两山”实践的典型。后岸共同富裕党建联盟入选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共育共享党建资源清单,入选全省农业农村领域首批共同富裕典型案例,入编《新浙江现象案例选》《共同富裕——浙江实践的典型案例》。
2.1.2 主要做法
(1)绿色低碳转型,做好“两山”转化文章。从采石“卖石头”到守好青山绿水“卖风景”,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之路,依托原生态山林净土,发掘“寒山神隐”文化,修建石文化一街,引导村民自发种树,开展村庄整治、河道整治、农房改造、建成日处理污水240吨的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净化装置等措施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村落组团发展,做好党建联盟模式引领。实施“组织带、能人领、政策扶、队伍育”农村人才计划,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先富带后富,引领2个乡镇7个村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推动村村共享美丽经济。创新“土地要素”改革路径,片区成立农地农房流转中心,集中流转农房625间、土地1032亩,布局项目44个。
(3)公私合作共赢,做好“统分结合”经营管理机制。坚持“一个村就是一个宾馆、一个企业”的理念,坚持统分结合、公私合营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即以村办农家乐为龙头、户办农家乐为集群、公司化运作的集约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宣传营销、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和统一内部管理,农户与村集体互利共赢,为各地发展“农家乐”提供了一套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经营管理机制。
2.1.3 创新启示
后岸坚持“生态文明+共同富裕”路径,“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生态优先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共富发展。以党建联盟推动片区发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党建引领、富裕后岸”成为靓丽金名片。深化“村+公司+农户”利益联结体,创造农文旅体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板,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山区乡村转型发展所借鉴。
2.2 上栈头模式:集体众筹,村民持股,机制创新催生古老渔村蝶变
2.2.1 基本概况
上栈头村位于玉门楚门半岛东端,东濒东海,南与洋屿、大鹿岛、鸡山等岛屿隔海相望,背山面海,是历史悠久的高山老渔村,全村现有361户1029人。作为港北滨海旅游风光带核心区组成部分,凭借着滨海玻璃吊桥等旅游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仅成功摘帽脱贫,还晋升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打造成为玉环市乡村振兴3.0版本。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好玩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2.2.2 主要做法
(1)集体众筹,“49+51”构建“村企农”利益联结体。上栈头村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村集体旅游发展公司,按“村集体51%+村民49%”股权分配比例筹措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全村980位村民变成“股东”,构建“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引进工商资本投资旅游项目,村集体每年收取项目营业额3%的固定收益,打造“村集体+工商资本”等多种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乡村建设融资难等问题,让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得以快速落地。
(2)抱团发展,“股份均分”构建党建联盟共富试验区。上栈头村以干江镇创建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为契机,串联滨海景观带沿线村庄,成立党建联盟,谋划联营联建项目,多个村庄联合成立运营公司,共同集资、均分股份、收益共享,构建“多村联建、股份均分”的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上栈头、炮台、白马岙三个村联合成立干江追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运营观光小火车等项目,项目资源、游客资源、业态资源三者共享,实现了规模集群效应。
(3)资源增效,产业融合创新农村整合开发新模式。以山海风光为底色,以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为依托,以产业资源增效为基础,融合现代农渔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持续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具有乡愁味的旅游项目,以“旅游+X”路径走出产村融合发展道路。重点规划未来乡村数字驾驶舱、海水瀑布、红船研学基地、景区路灯照明、村庄风貌微改造、道路白改黑及公交站点提升等重点工程,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持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高了市场运营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山海观光游乐园,策划和开发爆款旅游项目掀起“网红”效应,探索出一条以产业项目和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开发致富的新路。
2.2.3 创新启示
上栈头村通过“村民变股东、村庄变景区、资源变资产”的“农民持股共富”模式和“村集体+N个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富裕新机制,共建共享使农民“钱袋子”鼓起来。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通资源变现渠道,促进资源流转利用,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提高市场运营能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打通乡村经济脉络,产业融合、业态集群使古村“活”起来,为浙江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了“上栈头共富模式”。
2.3 沙滩模式:引智借智,校地合作,“宋韵柔川”建立独有文化自信
2.3.1 基本概况
沙滩村位于黄岩西部山区,距市区35公里,全村人口1103人。2012年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在沙滩村落户,2017年作为沙滩村浙江省美丽乡村11个样板村之一,列入省社科重点课题(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2018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2021年,被列为全省首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村。
2.3.2 主要做法
(1)校地合作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同济大学引入专业规划团队和工商资本,布局农旅、研学、康养、电商等多元业态,实现“空心村”活态再生。沙滩村以“宋韵柔川,耕读致远”为主题,挖掘“崇尚英雄”和“养我德行”成为独有文化内涵,编写“柔川诗集”、“美丽屿头”等宣传读本,实施“文化定桩”大力宣扬地方文化和宋韵文化,塑造“柔川优品”“研学柔川”等品牌。校地合作给沙滩村带来了持续的客流(仅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已接待省内外考察调研19000多人,7475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省外2248人)。
(2)低碳理念提升生态宜居底色。沙滩村践行生态、低碳理念,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乡村空间布局和肌理,不搞大拆大建,持续推动传统村落和建筑保护利用,全力保留历史风貌和乡土气息,推动山区乡村建成了黄岩区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设置“柔川宋韵”、“厚德沙滩”精品展示馆,制订极具柔川特色的宋韵文旅、研学精品线路,每年吸引客流量近百万人次,有效带动周边乡村致富。
三、产村融合构建利益共同体。沙滩村构建“高校+国企+村集体”的共建共治机制,通过股份分红、土地流转、劳务承包、农副产品销售等方式,发展芳养经济、研学经济、酒店经济、电商经济等新型业态,相继推动以沙滩村为核心的柔川片区、以“演太线”为纽带的“演太双川金廊”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建设实践,目前,“演太双川金廊”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的特色农旅产业总产值已超过9000万元。
2.3.3 创新启示
沙滩村与同济大学开展校地深度合作,以当代的“研学”对接传统的“耕读”,挖掘柔川书院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探索乡村振兴学院主导、专业团队管理、村集体参股运营的“学院+”、“文化+”的发展路径,打造具有可复制经验的“柔川共富”新模式。这让更多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认识到以因地制宜的道路模式解决乡村问题的可能性,看到了中国农村文化的丰富生态和创新精神,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内生动力。
3 结语
和合文化是台州模式、台州现象、台州经验的文化根源[3],台州市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做好和合文化的物化活化转化,体现了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在当代世界的呈现和生长。着眼于“千万工程”再深化,未来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台州“三农”辨识度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涌现了一批引领数智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山海水城特色的未来乡村典型案例,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可为其他地区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云,周鸿.久久为功建设和美乡村——浙江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调研[J].农村工作通讯,2023(1):30-32.
[2] 袁家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政策瞭望,2022(6):4-21.
[3] 許峰.论和合文化与台州模式的理论关联及逻辑进路[J].台州学院学报,2022,44(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