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丰 王立恒 伊 璠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辽宁 大连 116113)
腰痛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腰间盘突出症、强制性脊柱炎、腰椎滑脱、腰肌筋膜炎等多种疾病,不同疾病引起腰痛的机制不同,可能涉及机体腰部肌肉、筋膜、肌腱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甚至纤维改变,或由于椎体髓核突出造成神经压迫等[1-2]。近年来随着医疗检查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腰痛患者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发现,由于椎旁肌脂肪浸润而导致腰痛的患者逐渐增多,多好发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员及老年人[3-4],长期的劳累、受凉及外伤均可能造本病的发生和加重[5-6],临床症状除腰痛外,还可伴有下肢麻木、活动受限,常反复发作,动辄加重[7]。临床上对于椎旁肌脂肪浸润腰痛主要采用镇痛、休养、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但往往疗程较长,效果不是十分理想[8-9]。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我们采用温针灸夹脊穴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椎旁肌脂肪浸润腰痛25例,并分别与单纯采用温针灸夹脊穴治疗25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2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75例均为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椎旁肌脂肪浸润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联合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3~59岁,平均(41.28±7.54)岁;病程3~153天,平均(21.85±6.64)天。针灸对照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0~63岁,平均(43.44±6.94)岁;病程4~127天,平均(20.14±7.04)天。训练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2~59岁,平均(39.86±7.46)岁;病程1~117天,平均(22.05±5.97)天。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痛的诊断标准[10]。症状:以腰背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类型可为隐痛、阵痛、钝痛,部分患者伴有腰腿局部疼痛、肌肉痉挛、运动障碍,劳累过度及久站久坐均可加重疼痛。体征:患者腰背部脊柱旁局部压痛明显,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腰椎磁共振检查可见条片状T1、T2增强信号,边界清晰,提示机体椎旁脂肪浸润现象;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3 排除标准 患有风湿性、类风湿等疾病者;既往有腰椎骨折或近期接受腰椎手术者;患有腰椎结核或骨肿瘤者;近1周内接受过其他药物或系统治疗者;对针刺治疗抗拒或有晕针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对照组 单纯采用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取腰痛部位腰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穴,采用一次性不锈钢针向脊柱方向斜刺20 mm左右,得气后将长约2 cm艾条插入针尾点燃,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期间注意做好皮肤保护,避免发生烫伤。
1.3.2 训练对照组 单纯予核心肌群训练以加强腰部肌群的稳定性。①双腿搭桥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使用腰背部力量,逐渐抬起腰背和臀部,保持髋关节伸直状态,维持10 s。②单腿搭桥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左下肢屈髋屈膝,右腿保持伸直状态,使用腰背部力量,逐渐抬起腰背、臀部及右下肢,使双侧髋关节在空中伸直,仅以双肩和左腿为身体的支点,维持10 s,然后换另一侧训练。③侧卧全身上抬训练:患者取侧卧,让肘部支撑身体,以肘部和足踝部作为支点,将身体向上方抬起成一直线,维持10 s。④侧卧半身上抬训练:患者取侧卧,让肘部支撑身体,以肘部和膝部为支点,将膝关节以上身体向上方抬起,维持10 s。⑤四点支撑(腹桥)训练: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双肘和双脚作为支点,将身体撑起并悬在空中,身体呈“一”字型,维持10 s。⑥改良仰卧起坐:嘱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双手抱在胸前,使用腹部力量完成仰卧起坐的动作,双肩离开平面10 cm后维持数秒。⑦跪位对角线支撑训练:患者取跪位,以双手和双膝支撑身体,双上肢伸直,双髋屈曲,双膝屈曲90°,然后向前伸直左侧上肢,向后伸出右下肢,使身体仅以右手和左膝支撑。每日1次,连续训练2周。
1.3.3 联合组 予温针灸夹脊穴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治疗方法及疗程同针灸对照组和训练对照组。
1.3.4 疗程 2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疼痛症状 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通过游动标尺上标有的10个刻度,利用“0”分端代表无痛,“10”分端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找出最能反映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刻度,并进行评分[11]。
1.4.2 腰椎功能 比较2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变化情况,采用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包括疼痛(程度、对睡眠的影响)、单项功能(提物、坐、站立、行走)及综合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性生活、社会活动和郊游)三大领域,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12]。
1.4.3 脂肪浸润 比较2组治疗前后脂肪浸润变化情况,通过测量腰椎磁共振T2相上椎旁肌群与相应节段椎体间的横截面积比(MVR)进行分级评价。分级标准:0级为正常:1级,脂肪浸润量≤10%;2级,脂肪浸润量>10%,≤25%;3级,脂肪浸润量>25%,≤50%;4级,脂肪浸润量>50%[8]。
1.4.4 椎旁肌功能 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旁肌功能变化情况,主要对患者躯干背伸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背伸力量)、躯干前屈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前屈力量)及椎旁肌耐力进行测评,其中椎旁肌耐力以患者腰背肌行次最大等长收缩时的中位频率斜率(MFs)进行评价,采用德国Proxomed公司Tergumed脊柱功能测试训练系统检测。
2.1 3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低于针灸对照组、训练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比较 分,
2.2 3组治疗前后ODI疼痛、单项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及总分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ODI疼痛、单项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ODI疼痛、单项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低于针灸对照组、训练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ODI疼痛、单项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及总分变化比较 分,
2.3 3组治疗前后MVR分级变化情况比较 3组数据经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VR分级0、1、2、3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浸润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治疗后MVR分级0、1、2、3级情况与针灸对照组、训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脂肪浸润改善情况优于针灸对照组及训练对照组。见表3。
2.4 3组治疗前后背伸力量、前屈力量及MFs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背伸力量增强(P<0.05),MFs水平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背伸力量均高于针灸对照组、训练对照组(P<0.05),MFs水平均低于针灸对照组、训练对照组(P<0.05)。3组治疗前后前屈力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背伸力量、前屈力量及MFs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研究表明腰痛的发生与椎旁肌萎缩有关系,而椎旁肌萎缩主要表现为椎旁肌横断面积缩小,脂肪成分增加[1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相应运动锻炼时间越来越少,腰部的功能锻炼也会逐渐减少,使得椎旁肌活动量大大降低,毛细血管的反应能力下降,肌肉内毛细血管的关闭时间延长,血液供应量减少,同时肌糖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产生大量乳酸和其他代谢废物堆积在肌肉组织内,可致使肌肉逐渐萎缩和变性,而被脂肪组织所替代,形成废用性肌萎缩,从而出现腰痛,如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引发腰间盘膨出、腰椎管狭窄等,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增加治疗的难度[14]。目前对于椎旁肌脂肪浸润腰痛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进行系统的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腰背部躯干肌肉的力量,提升患者椎旁肌的耐力,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腰椎的动态平衡,从而减轻脂肪浸润,但训练效果因个体差异较大,长期训练和训练姿势不规范还容易引起肌肉损伤,反而加重疾病[15]。
中医学并没有椎旁肌脂肪浸润腰痛的描述,但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特点可归属痹证范畴,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素体肝肾亏虚,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出现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伸屈不利[10]。针灸疗法属于中医学的特色疗效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抗病祛邪的功效,尤其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16]。华佗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腰背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五脏六腑之气由此处输转,具有调节脏腑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针刺能够有效疏通患者腰背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17-20]。采用温针灸可以进一步借助艾火的热力,增强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21]。
温针灸夹脊穴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椎旁肌脂肪浸润腰痛疗效确切,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提高腰椎功能,减少椎旁肌脂肪浸润,提高椎旁肌背伸力量和耐力,值得临床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