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华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小学教育阶段培养新时代好少年的必然要求。
一、道德教育常态化:培养有理想的好少年
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育才能出成效。学校要常态化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通过“每日三讲、每日三诵、每周一创、每月两赏和每学期的主题仪式”使学生明确新时代好少年的内涵和具体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宣讲课程——每日“三讲”
学校要组建宣讲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每天可分三个时间段进行宣讲。第一,早晨德育两分钟时段,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员教师给孩子们开展宣讲;第二,红领巾午间广播时段,由教师宣讲团开展宣讲;第三,各班组成家长宣讲团,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讲故事、谈感受。
(二)诵读课程——每日“三诵”
这里的诵读课程指的是“国学”课程,通过“诗教”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计划,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每天利用第一节课前20分钟的晨读时间在全校开展以“诵国学、读经典”为主题的晨诵活动,精心挑选诗词,让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立自强、清正廉明、勤俭节约等精神文化的熏陶,使爱国、正直、诚信、仁爱、谦和、勤劳、敬业等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好少年的心中扎根。
(三)微班(队)会课程——每周“一创”
每周“一创”指的是每个星期开展一次微班(队)会主题课程,15分钟左右时间即可。老师们可以分享习近平主席对少年儿童的寄语,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为着力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微(队)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影视音乐课程——每月“两赏”
学校每个月为孩子们进行一次影片推介,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上下学时间为学生播放动听的乐曲,让优秀的电影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美好的音乐启迪他们的思想,将德育融入影片和音乐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活跃、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仪式课程——每学期定主题
学校要高度重视仪式文化的指引作用,每学期都要结合重要文化节日、学校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仪式文化的育人功能,留下一份属于学生的成长印记。诗意的开学仪式、一年级新生开笔礼、祭孔大典、重阳敬老主题仪式、國庆庆典、建队日活动、难忘的毕业典礼……每个仪式都记录着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某个重要时刻,希望通过这些深刻的印记给孩子们一种积极、向上、正面、昂扬的生命力量。
二、道德教育活动化:培养有本领的好少年
以培养新时代好少年为核心,以“全面渗透、活动引导、逐步养成、以小带大”为原则,提出“每月一事”主题方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结合自己学校实际,确定每月德育活动主题,开展德育活动,从“学会吃饭”到“学会走路”,从“学会劳动”到“学会健身”,从“学会感恩”到“学会做人”,从“学会学习”到“学会艺术”……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达到一个月重点养成一个好习惯、培养一项本领的目标。
三、道德教育实践化:培养有责任的好少年
学校要结合小学生愿意尝试、主动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做事、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培养有责任的好少年。
(一)开展“英模中队”创建活动
儿童时期是一个了解社会、确立世界观的最好时期,应采用较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开展德育。学校的少先队组织从少年儿童入队的第一天起,就要求他们以“先锋”为榜样,从小学“先锋”,长大当“先锋”。开展“英模中队”的创建活动,让队员们在学有榜样、做有目标的基础上,沿着“知英模,爱英模,学英模,做英模”的成长路径健康成长。
(二)打通“1+1”大课堂
学校要开辟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以家长学校为纽带,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打通“1+1”大课堂,力求做到“1+1﹥2”的教育效果。
打通家长大课堂。邀请家长们走进课堂,让家长们用丰富的工作经历为孩子们打开德育的第二扇窗。学生在家长大课堂中对家长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各行各业辛勤付出的家长们表达了敬意。
打通社会大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如:走到田间地头,参观果实累累的蔬菜架,感受农民的不易;走进烈士陵园,学习革命烈士的勇敢与爱国;走进公园,宣传环保,发放自制的环保卡片,强化环保意识和与人交流的勇气……
总之,小学教育阶段培养新时代好少年的实施路径就是要使德育常态化、活动化、实践化,并链接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课堂,让课程、仪式、活动相融相通。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感受、有认知、有行动、有领悟,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好少年。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