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新乡贤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2023-05-05 07:49:28
乡村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贤发文学者

闫 政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乡村精英人物的参与[1]。因此,作为乡村精英代表的新乡贤受到了学界的重点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纵观现有成果,学术界关于新乡贤的研究多偏向主观的归纳和总结,尚缺乏可视化的研究成果。据此,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现有新乡贤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了解现有研究的热点、不足等,为今后学者深化研究新乡贤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为数据源,以“新乡贤”为检索主题词,检索时间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筛选过程中剔除报告、书刊评论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221篇。

1.2 研究方法

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 是一种信息可视化软件,其可用于分析某一领 域 的 研 究 现 状、热 点 及 趋 势[2]。 笔 者 利 用CiteSpace5.8.R3 导入新乡贤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2 我国新乡贤研究现状

2.1 发文量及演进趋势

年载文量能够反映研究领域文献总量的动态变化。利用Excel 软件将年文献发表情况绘制为折线图(见图1),以了解我国新乡贤研究成果的年产出情况。由图1 可知,2016—2019 年我国新乡贤研究成果的发文量持续增长,2020—2022 年则呈波动降低趋势。同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得到12个突现词(见表1),以此反映我国新乡贤研究的基本态势。结合图1和表1,可将我国新乡贤研究大致划分为初步探索期和研究深化期两个阶段,标志性事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图1 2016—2022年新乡贤研究年度发文量

一是初步探索期(2018 年以前)。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同年首次出现新乡贤相关的文章,2017 年发文量略有增加。这一时期属于新乡贤研究初期,关注此主题的人数较少,所以每年的发文量较少。从表1 来看,这一时期的突现词较少,主要有乡村建设、农村治理、农村、乡贤文化等。学者主要对农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析[3],为新乡贤研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研究深化期(2018 年至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这为新乡贤研究指明了方向。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同年新乡贤相关发文量明显提升,2019 年新乡贤研究发文量达到51篇的峰值,但2020年之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表1 来看,这一时期的突现词较多,学者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其中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三治”融合(强度为0.85),这是在之前农村治理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合法性一词的出现说明此阶段学者开始对新乡贤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4]。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内容和范围得到了拓展,研究着眼点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

表1 2016—2022年新乡贤研究突现词

2.2 核心作者

利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出某个研究领域高产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其中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连接边表示合作性。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3 6,说明网络分布较为分散,仅有少数作者建立了单线合作的交流关系,其余作者仍处于分散的研究状态,整体合作强度不高,不利于新乡贤研究领域的发展(见图2)。从作者合作网络来看,新乡贤研究领域的合作团体多为两三人的小规模合作团体,其中发文较多的有季中扬、张兴宇等三人合作群体。另外,还有独立作者发文量较多,如肖正德、王文龙等。

图2 新乡贤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2.3 发文机构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机构分析功能,统计发文机构数量,并显示发文量排名前5 的机构,详见表2。由表2 可知,研究新乡贤的核心机构多为农业类、师范类、教育类院校,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 的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及华中师范大学。这些高校分布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中部地区,如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其资源实力雄厚,能够给作者提供强大的科研力量作为支撑。

表2 2016—2022年新乡贤研究主题发文量排名前5的机构

3 我国新乡贤研究热点主题

利用CiteSpace软件,基于对数似然法的聚类分析功能对新乡贤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进行聚类处理,共得到10个新乡贤研究主题和其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见表3)。分析得出,模块值(Modularity)Q=0.732 4>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此外,所有主题的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均远大于0.7,表明聚类结果合理、可信,质量较高。

表3 2016—2022年新乡贤研究主题及其关键词

CiteSpace 的聚类过程是在公式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提取,存在提取机械化、意义重复等情况,使得各个研究热点的情况得不到精准反映。因此,笔者在人工筛选的基础上对新乡贤研究主题进一步进行整合归类,并将其概括为4 个研究热点主题,即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新乡贤、乡贤文化。

3.1 乡村振兴

2018年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5]。在此背景下,学者围绕农民本位、城乡关系、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等关键词展开相关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何植民等[6]认为新乡贤是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能转化为乡村所需资源,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弱乡村不可能有强中国,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结构,重塑城乡关系。龚毓烨[7]指出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人才因素之一,他们凭借自身具有的知识、技能等成为城市和乡村二元社会的连接桥梁和纽带,必然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而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产生影响。

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许源源等[8]基于“双层认同与行动模型”指出新乡贤为破解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社会的内生性需求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付翠莲等[9]基于“动员—自发”逻辑就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展开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即提供法律保障、搭建交流平台、健全激励机制。

3.2 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指明了方向,同时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如今,乡贤治村已成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乡贤群体作为新型治理力量来实现乡村善治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由表3 可知,学者围绕双轨政治、村庄治权等关键词重点研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及作用等。必要性方面,何朝银等[10]研究表明,在村庄治理中引入新乡贤组织对村庄治权进行再造是对传统“双轨政治”模式的重构,对于我国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作用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引领者和推动者,是乡村多元共治中的重要主体,能够有效促进“三治”融合。例如,黄文记[11]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引入新乡贤,有助于激活乡村自治活力、培育乡村法治精神、唤醒乡村德治传统,进而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

当前,各地就新乡贤治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治村模式,如江苏省徐州市梁寨镇“五位一体”治理模式、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三治合一”模式、广东省云浮市“公司+理事会+农户”模式等[12]。这些模式侧重各不相同,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地乡贤治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如何避免乡贤治村出现“寡头化”和“精英俘获”现象[13],如何避免失去理想信念的新乡贤蜕变为无公德的个人乃至村霸[14]。这些都需要学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是未来学者关注的焦点。

3.3 新乡贤

由前文分析可知,学界围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外,表3 显示学者围绕特质属性、乡贤培育等关键词就新乡贤群体本身展开讨论,相关论述散见于诸多文献中。因此,笔者将对新乡贤主体的研究分为新乡贤内涵与新乡贤培育两部分。

3.3.1 新乡贤内涵。当前,学界就新乡贤的内涵没有达成一致,大多数学者通过与传统乡绅的对比对新乡贤加以界定。有学者认为新乡贤与传统乡绅一脉相承,都需要具备品德、声望、财富、知识、能力等基本特质属性。也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变化,新旧乡贤的内涵发生了转变。例如,张兆成[15]认为,与旧乡贤相比,新乡贤涉及面更广、门槛更低,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地方精英。高万芹[16]认为,具有一定财富、声望和技能且能够主动奉献乡里的人就是新乡贤,并且其按照是否在场和是否精英将新乡贤划分为在场精英乡贤、不在场精英乡贤、在场平民乡贤和不在场平民乡贤四类。

3.3.2 新乡贤培育。引不来、留不住是乡村人才工作的现实困境,也是新乡贤生成与培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学界普遍认为乡村人才培育难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真正提升乡村对人才的培育能力和吸引力[17]。邝良锋等[18]认为,当前农村人才生成困境归根结底在于乡村缺乏吸引力,尤其是以农业生产论为主的土地使用政策导致新乡贤不愿也不敢回到农村。此外,内生动力不足、制度规范缺失、政策支持缺乏、乡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等也是影响新乡贤生成与培育的重要因素[19]。

3.4 乡贤文化

由表3 可知,与乡贤文化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乡贤文脉、儒家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引领等,学者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传统乡贤文脉的挖掘、乡贤文化的传承创新及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其中,对乡贤文脉的挖掘主要是从历史学视角进行,如黄永林等[20]研究了明代汾州地区的乡贤文脉。这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相关认知,也令乡贤文化更为生动具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学界也进行了诸多思考,如白现军[21]研究指出,当代乡贤文化既要传承传统儒家文化的优秀内核,又要融入现代政治文明中民主自由的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和乡村实际。此外,乡贤文化的价值也逐渐向政治和行政价值转变,学者研究了乡贤文化在引领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如芦雨[22]研究指出,当代乡贤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涵育乡风文明、促进经济发展及维护社会稳定。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研究发现,我国新乡贤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期和研究深化期两个阶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内容呈现出从宏观转向微观的演进趋势,但2020 年之后关于新乡贤研究的热度有所下降;新乡贤研究领域的合作群体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核心合作群体,学者间联系程度不高,以独立发文为显著特征;我国东中部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农业类、师范类院校为新乡贤研究的主力军,西部地区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区域研究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对新乡贤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新乡贤、新乡贤文化等4 个主题,对相关热点进行文献回顾后发现学界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大量探析,并对其积极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但鲜有学者对新乡贤治村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未来需要加以补足。

4.2 展望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新乡贤成为我国“三农”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学者主要围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第一,加强研究力量的交流与合作。新乡贤研究学者众多,涉及机构分布广泛,但作者和机构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未来可以通过搭建人才信息和交流平台,建立一支稳定的核心研究队伍,提高不同机构、学者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频次,推动形成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第二,加大对西部地区相关研究机构的培育与支持力度,积极发挥西部地区的地域和特色优势,瞄准新乡贤研究的着力点,为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贡献力量,增强新乡贤研究的实践价值。第三,拓展研究内容。现有研究中很少有学者会反思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这一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此,辩证看待新乡贤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正视存在的负效应,深挖背后原因,探索有效机制防范化解潜在风险是未来新乡贤研究工作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乡贤发文学者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00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0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