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剑东
北京首钢冰球馆,“纪念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两份报告,前者根据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商定的框架,从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场馆赛后利用、冰雪产业发展、主办城市发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传承奥运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七个篇章展开。后者也是七个章节:“可持续性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推行可持续采购”“促进区域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和“可持续性遗产”。
两个报告到底有何区别?仔细研读就可大体区分开来:遗产报告介绍冬奥会赛后一年来遗产传承的成果,包括持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城市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思路、规划和主要措施;可持续报告系统总结了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全过程绿色低碳可持续工作的开展模式和工作成果。直白地说,前者是全方位的冬奥会影响的成果展示,后者主要是依托环境可持续发展取得的经验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向全世界捧出的这两份报告,不仅是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向全社会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做出的成果展示,某种意义上还是释疑解惑的一种文本,对于那些怀疑甚至否定奥运会和冬奥会价值和成效的群体更是具有“证明”的意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前后,笔者翻译了一篇世界知名的奥林匹克治理学者让-卢·查普莱为主要作者的论文。这篇论文详尽而具体地考察了多个奥运会办赛国家的数据以后,论证了一个核心观点:筹办奥运会对东道主有积极而长期的体育收益,这个论点缺乏足够的支持,换言之,很难站得住脚。作者甚至认为:国际奥委会致力于“在主办城市和主办国家推进积极的奥运会遗产”,但成效甚微。而奥运会和冬奥会对主办国体育和经济生活发展具有“滴灌效应”的说法,也缺乏严谨的论证。
从笔者涉猎的各种文献和与相关国际体育界人士的交流看,最迟在2013年9月托马斯·巴赫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来,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了对奥运会、冬奥会乃至国际奥委会的质疑,一度甚至有声浪越来越大的趋势。巴赫主导推出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林匹克2020+5议程》等改革,其实就是在外界对奥运会成本巨大、奥运会过于复杂和申办奥运会过于繁琐等质疑的回应,可以看成是积极的改革举措。
北京推出的这两份报告,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视角看,也显得格外特别和珍贵。国际奥委会自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后就要求组委会提交“奥运会总体影响”报告,北京向世界发出第一份奥運会影响报告。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以后,这个已经被执行了多届奥运会和冬奥会的规则发生改变,北京再次首当其冲地承接了新任务,在筹办冬奥的过程中持续推出遗产报告,还在赛后推出专门的遗产报告和可持续报告。可以说,北京是世界奥林匹克历史上承担“报告任务”最多和最重的组委会。
虽然伦敦2012年奥运会也推出过可持续赛事管理体系,但北京冬奥组委首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通过了第三方认证及绩效评价,并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工作实践转化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DB11/T1892-2021),已完成中国国家标准立项,并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体育设施与大型赛事可持续性评价指南》的预立项(ISO 20655),为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留下了珍贵遗产。就在不久前,笔者从北京冬奥组委的朋友处得知:3月16日,将在北京举办该标准的一个国际研讨会。这无疑是北京冬奥会遗产和可持续工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向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份宝贵献礼。
两份报告的详实数据和具体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成果和可持续成效,感兴趣的读者不难从中发现。笔者在此想从全球比较的视角谈谈自己的看法。
北京冬奥会结束前后,笔者的心头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随着众多奥运会承办国获得的后效应越来越微弱,甚至有几个国家的经济因为举办奥运会而陷入停滞乃至倒退,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切实的效应和成果到底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阅读了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到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绩效和奥运后效应。
2017年,两位渥太华大学的学者运用最小二乘法对 1967-2015年共48年间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17个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加拿大、中国、西班牙、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挪威、俄罗斯、韩国、英国、美国)的人均 GDP线性趋势进行了详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总体上看,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赛事申办和筹备期9年和后续5年的积极和消极效应基本被抵消,只有发展中国家办奥运会的积极效应比较明显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北京 2008年奥运会的积极后效应是明证。北京在承办奥运会的 7年间,GDP 的世界排名从第6跃迁到第3,也是世界大经济体中绝无仅有的,是近 20年中奥林匹克运动与主办国家长期共赢、协作发展的显著标志。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和《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发布
2021年,拉脱维亚维尔纽斯大学的一位学者发表论文,研究了1972—2014年的12届冬奥会对主办国人均 GDP的影响,结论是:举办冬奥会对举办国人均GDP没有额外的长期影响。北京 2022年冬奥会不在该文讨论之列。
根据笔者的统计,近40年来在世界GDP排名前7位的国家均举办过夏奥会或冬奥会,而在 23个已经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里,实现所在国家 GDP世界排名上升的只有 6个,排名不变的有10个,下降的有7个,看不出明显的正负效应(见左下表)。
数据表明,中国在2001、2008、2015、2021年的GDP分别达到 1.34、4.59、11.06、17.73万亿美元,在北京 2008 年夏奥会筹备的7年周期增长2.43倍,在2022年冬奥会筹备的6年中增长60.3%。同样周期内中国GDP的世界占比由4%增长到18%,夏奥会筹备期 7 年增长 80.1%,冬奥会筹备6年增长22.2%,都创造了近40年来的世界第一。
奥运史上主办两届甚至三届赛事的城市不在少数。包括主办过三次奥运会的伦敦和即将第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巴黎和洛杉矶,两次举办奥运会的雅典和东京,还有举办过两次冬奥会的圣莫里茨、因斯布鲁克、普莱西德湖。然而,“双奥之城”目前只有北京,而且由于承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间隔时间仅14年,更由于北京冬奥组委对赛事的遗产和可持续工作高度重视,虽然夏奥会和冬奥会差异很大,但北京 2022年冬奥会对北京2008年场馆极高的再度利用率,甚至超过了部分承办夏奥会和冬奥会两次以上的城市。同时,延庆赛区的新建场馆做好了赛后利用的规划,张家口赛区的竞赛场馆是在 20多年滑雪产业发展基础上完成的。
近30年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区域能够在赛后实现持续盈利,亚特兰大、悉尼、伦敦都无法实现,雅典和里约更是被报道出一系列乱象,东京奥运会的赛后遗产利用也因高成本投入难以实现预期的运营效果。北京 2008年奥运会主要场馆——鸟巢、水立方虽然每年的运营成本较高,但奥运会结束以来总体处于盈利状态,80%以上的时间在持续利用,早已实现盈亏平衡,如2018年鸟巢营收达2.68亿,水立方营收1.24亿 。
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普遍认为:可持续的体育遗产不是奥运会或冬奥会的自然而然的结果,需要一个思虑周全且长远、关照所有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者的战略性规划,法律支持、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也往往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多数奥运会主办国家或城市在赛后放弃刺激战略,遗产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配套政策和资金等难以落实到位。
而希望借助奥运会和冬奥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相关体育机构,也不可能自动借力实现大发展,世界多个奥运会主办国的大众体育人口就没能在赛后持续增长甚至保持,如长野1998年和温哥华2010年冬奥会之后,国内大众滑雪人口并没有明显增长,且一段时间后还有所下降。这方面的教训是配套体系不健全。要想借助奥运会或冬奥会实现体育人口增长,下列要素往往是必要的:便利的设备和基础设施,足够的专业教练员队伍,体育俱乐部的职能优化,围绕赛后文化传承的特殊创意,政府在财税和金融等层面的扶持。
国际上近年来有一股“体育促进发展”的研究热潮,恰好顺应了国际奥委会希望奥运赛事举办推动主办城市和国家全方位发展的热望。这需要通过奥运遗产来切实地证明,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成果来增加说服力。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体育的“四个重要”: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这是中国通过体育实现全方位发展的一种高屋建瓴的倡导。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的2022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更是鲜明地强调:“我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它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
笔者亲身参与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出台是同步的。我国2013年11月确定申办 2022年冬奥会后的 3 个月,即2014年2月,就提出了这一国家战略,致力于在环境、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辐射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全域范围。
笔者在2022年5月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北京奥运经验和张家口滑雪产业的一次完美组合。北京成为国际体育之都和首钢园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和张家口生态扶贫富民和滑雪产业升级成效等都是这一判断的有力支撑。
北京冬奥会结束一年多来,经历城市更新的北京城市活力不断增强,张家口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持续增长,体育运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魅力逐渐增添,正在绘就奥运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国家和地方推出的一系列冰雪运动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政策,正在引领中国创造独一无二的冬奥遗产,东北、西北乃至南方众多省份的冰雪产业、户外产业、体育教育、休闲活动、体育旅游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办,是中国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开创双赢局面的重要契机,也将进一步激发中国民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带动更多中国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奧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中国百年奥运情怀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造福中国人民的永续财富。
已故的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经满怀深情地说过:一朝为奥运城市,便是永恒的奥运城市。
北京的奥运印迹,已然镌刻在世界的奥林匹克殿堂和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作者系温州大学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体育善治研究院院长)
北京冬奥场馆向社会开放。图为在冰立方,孩子们在体验冰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