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影视剧产业逐渐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其中,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刻画女性群像的电视剧成为热门剧种之一。文章以近几年几部有代表性的热播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影视剧的主角构成、叙事视角、角色塑造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发现主要表现为聚焦女性群像,呈现当代女性在都市的工作、生活图景;从“她”视角切入,呈现女性从“被凝视”的视角到主体视角的转变;角色塑造重在呈现女性在价值观、婚恋观方面的转变;同时剖析这类题材的影视剧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局限性,主要为情节悬浮化、人设同质化、情节模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女性群像电视剧叙事的突围策略:一是聚焦现实而非聚焦话题;二是规避套路从而突破创新。
关键词: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叙事策略;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253-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剧行业空前繁荣,各类题材的电视剧百花齐放。其中,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描绘了当代都市女性的职场成长及生活方式,反映当代社会的价值观,蕴含时代的深刻内涵,因此成为热门的影视剧种类之一。
近几年,随着女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观众对大女主戏的审美疲劳,都市女性题材电视剧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女性群像。从系列女性群像剧《欢乐颂》,到聚焦于展现20岁、30岁女性不同际遇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再到讲述女性个人成长的《突如其来的假期》……越来越多都市女性题材电视剧围绕女性话题,讲述女性个人成长发展中情感、家庭、生活方面的故事。
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传播形式之一,电视剧在呈现社会议题、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电视剧中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手法有其特定的优势。一方面,群像人物拥有某些共同的特质或处于共同的时空,能有效将人物聚合,以此展开特定的剧情;另一方面,群像中的具体人物又分别选择独具个性的典型形象,同中求异的多角度呈现使故事场域更加广阔,从而增强作品的戏剧张力,同时主题的表达也更易走向深入。因此,本研究以当代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类影视剧的叙事策略,探究当前由经济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变迁。
对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领域的研究目前还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议题。张文照的《21世纪中国都市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研究》立足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将女性形象分为家庭形象与社会形象两大范围进行研究,探寻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叙事的变迁[2]。曾伟的《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女性叙事研究》揭示了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所宣扬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现代人文意识[3]。李兰的《中国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则对不同时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通过对比差异发现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并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原因[4]。有少数研究着眼于某位导演或者编剧的电视剧作品,如《赵宝刚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社会性别嬗变研究》。
整体来看,对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并不充足。
为电视剧划分类别并不容易。以都市为题材,以女性群像为主角的电视剧,均以纪实性的艺术手法,刻画当代都市女性的生活,聚焦于时代的热门议题,并且以现实主义为表现形式。
目前学界对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的概念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将其定义为:题材为刻画都市中女性的生活图景,主角为一位以上的女性角色,反映都市中女性工作、生活复杂多维现实的电视剧形式。群像式手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物塑造手段,经由文学文本的实践开创引入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一般出现在无特定主角、具备多线程叙事线索、拥有较复杂叙事结构的作品中。女性群像剧有别于构建独立影像主角的“大女主”剧,它的特点在于勾勒“女性群体画像”,以多个角色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故事剧情的推进和价值观的表达往往依靠的是各个角色之间的“相互成就”。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往往会映射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比如情感纠葛、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主要内容包括情感依恋、职业追求、家庭伦理与大城市住房问题。
本研究按照以下标准选取研究样本:一是播出时间为2016年至今;二是播出平台为国内各大电视台、视频APP;三是以女性群体为主角;四是反映女性在都市工作、生活,即拍摄场景主要集中在都市。
主要选取《欢乐颂》系列剧、《二十不惑》系列剧,以及《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突如其来的假期》《北辙南辕》等数十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不仅对于女性在都市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解读,还能在场景上融合现实。当代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主要聚焦于年轻女性和中年女性,80后和90后居多。其情节结构也强调了这些女性群体在城市环境中的情感生活和生存体验,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时代烙印[5]。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展开。文本分析是从文本的表层状态深入解读文本包含的深层意义,将对样本电视剧的情节、台词以及人物符号等进行剖析。也将聚焦于某一部电视剧,对其情节、人物、创作手法等进行探究。
(一)主角构成:聚焦女性
早期都市題材电视剧多为男女群像,从电视剧聚焦的角色来看,各主角故事的情节展开与篇幅侧重较为平均,编剧均等地分配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戏份,并无侧重。2017至2022年间,都市题材电视剧的主角构成演变为女性群像,着重展示女主角的都市生活。
《欢乐颂Ⅰ》《二十不惑Ⅰ》《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突如其来的假期》等一系列展现不同年龄、职业的女性生活和情感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二十不惑Ⅰ》刻画了大学时代同寝室四个女生临毕业阶段发生的关于工作、未来、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故事,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
这几部电视剧都属于女性群像剧,主角全部为女性,男性角色仅作为配角出现。比如《欢乐颂Ⅰ》呈现了安迪、樊胜美、关雎尔、邱莹莹、曲筱绡五位女性在上海的故事。其人物形象刻画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例如樊胜美这个角色,其追求金钱,但并非出于虚荣心,而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拖累。而且,该角色没有选择依附于富有的“大款”,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与经济条件较为普通的男同学展开一段恋爱关系。
《三十而已》刻画了在上海生活的顾佳、王漫妮、钟晓芹三位女性。顾佳这一角色,在遭遇丈夫背叛后果断选择离婚,而后开启自己的事业。诸如此类角色,一定程度反映了當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6]。王漫妮一角,在发现多金男友在与自己交往的同时还有一名有长期恋爱关系的女友后,果断选择结束恋情,而没有妥协于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需求。钟晓芹这一角色代表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电视剧主要刻画了作为上海本地女孩的她在婚姻生活中与丈夫的矛盾、摩擦。
《突如其来的假期》这部剧刻画了女主角刘恋在母亲突然离世后,在向外界寻求心理慰藉的过程中与室友易祖竹相识后共同生活、成长的故事。
(二)叙事视角:从“她视角”切入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她们的社会角色不再单一。2021年电视剧收视性别分布上,女性用户的总比例约为67%,其中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受众80%以上是女性。为了避免同质化的影响,更好地满足女性观众的需求,国产电视剧正在不断创新,市场也在不断细分。
早在2010年之后,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都市剧,就力求从“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7]的男性叙事视角中脱离,聚焦于女性自身。从2017至2022年,越来越多的都市题材电视剧从女性视角切入叙事。
这一阶段,许多反映都市中女性职场、家庭生活的作品问世。以《欢乐颂》《三十而已》等为代表,展现了当代职业女性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取得“身份认同”后,都市剧中,越来越多女性脱离母亲、妻子等身份限制,走向职场,追求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改变说明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从原本的被凝视者转变为主体。近几年,女性角色的主体意识更加强烈,满足了许多女性观众对于自我价值追求的想象与代入。
(三)角色塑造:转变观念的都市新女性
1.价值观:追求独立、自由
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作者的价值观,以及创作者对于社会中盛行的价值观的观察与反思。随着互联网环境中的舆论对于个体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追求,近几年,越来越多女性受到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追求自身的独立,影视作品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呈现在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这一热门剧种中。《欢乐颂Ⅰ》《三十而已》《二十不惑Ⅰ》《我在他乡挺好的》等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多着墨于角色本身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不再依附于父母、伴侣等,职业女性的形象越来越多[8]。
《欢乐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这几部作品均为展现都市女性生活的群像剧,这些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许多差异。几部作品的主角都是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打拼的职业女性。《二十不惑Ⅰ》中梁爽一角,在发现其“多金男友”已有未婚妻后果断选择分手,拒绝其男友“包养”的要求,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拼搏事业。《欢乐颂Ⅰ》中的安迪一角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金融业取得了成就,独立在上海购房安家;曲筱绡一角,在已经拥有来自父母提供的优渥家境的背景下,仍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创业,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能力实现经济独立。《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纪南嘉一角在身患宫颈癌后仍坚持努力拼搏,只为在职场中取得成绩,支撑自己独立生活。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有来自原生家庭的问题,也有来自自身性格的局限,或是受困于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但是她们都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勇于追求自身的独立,不仅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也不依附于他人。这些多样的角色呈现折射了创作者对于当代女性意识、价值观的思考[9],而这些角色引发的讨论又能反映大众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的反思。
2.婚恋观:婚姻成为非必需品
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社会时钟”的概念。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时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通俗地说,社会时钟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人生节奏,即所谓“到什么年纪有什么年纪该做的事”。我国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期待是,女性的人生重心应该在家庭,应该选择在合适的年龄进入婚姻。即使她们进入了社会,也应该平衡好事业和婚姻的关系。当女性作出打破常规的选择时,往往面临着来自社会、家人的双重压力。但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发展,女性在婚恋方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打破社会期待,不再囿于“到什么年纪干什么事”的束缚。
当代女性逐渐打破了社会时钟和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在婚恋上拥有相对自由的话语权。不再依赖婚姻带来的经济、精神支持,而是优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精神和经济上的独立。正如《二十不惑》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勇于追求自己的事业,恋爱、婚姻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非必需品。《突如其来的假期》中女主角刘恋的台词:“人生啊,就是难以预料的,结婚生子就能保证一定不孤独终老吗?不一定,所以啊,计划这个,计划那个,倒不如把自己活开心了!”反映了创作者对于女性在生活方式选择上的思考,进入婚姻并非幸福生活的保障,引发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共鸣。
纵观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婚恋观的呈现,其深刻反映了近年来女性逐渐摆脱传统束缚的过程,是女性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逐步实现自我转型、参与社会转型的过程[10]。
(一)情节悬浮化、脱离现实
现实中,住房问题是当代社会最为突出的社会性议题之一。《北辙南辕》中,五个女性主角人均大别墅、大平层、四合院。家庭主妇司梦家住大平层,北漂冯希住亲戚的小三居,室内设计师俞颂阳住自己装修的开间,群演鲍雪租了两间窗明几净的四合院。主角们日常不需要上班,出门就能遇到贵人相助,随随便便就能拿出几十万的创业启动资金。更甚者,由珊珊一角在剧中仿佛开了“金手指”一般,大学肄业结婚、离婚后自主创业当老板的她,自称“做生意从不失手,投资炒股样样都行”。可以为初识的朋友豪掷千金赠送最新款洗衣机,敢跟几乎没上过班并且未深交的朋友合伙创业。全剧几乎没有“穷人”,没有落地的剧情设置,悬浮于空中,游离于现实之外。
国产剧中职业相关的情节常被诟病缺乏专业性,许多编剧并不真正了解笔下所刻画人物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现象在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中也未能避免,如《欢乐颂》中安迪一角与其男友母亲的正面“对抗”中涉及的金融知识,漏洞百出,完全脱离现实,该情节一播出就遭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批评。
(二)人设同质化
从《欢乐颂》中的安迪开始,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的编剧们就开始热衷于塑造模板化的“女强人”形象。《她们的名字》中雷粒一角、改编自国产剧《粉红女郎》的《爱的理想生活》中新“万人迷”一角、《了不起的女孩》中沈思怡一角……几乎所有的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中都有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她无时无刻不保持着精致的妆容、得体的穿着,拎着昂贵的奢侈品包包,出入高档餐厅,在公司里雷厉风行,劈头盖脸地教训犯错误的下属。在一众女性角色中又总是充当靠谱的、清醒理智的“大姐姐”,无条件地为年纪较小的女性朋友们提供经济上或精神上的支持。
而主角中年纪较小的角色一定是“恋爱脑”、不懂事的,如《欢乐颂Ⅰ》中邱莹莹一角、《我在他乡挺好的》中许言一角等,这些角色无一不是幼稚、冲动的,在经历种种挫折后逐渐成长。这几种类型的角色在最初的尝试中是较为出彩的,并且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但是随着同类型电视剧层出不穷,角色同质化的问题愈演愈烈。
(三)剧情模式化
国产剧对于“第三者”的探讨从未停歇,近几年的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在呈现女主角婚姻遭“第三者”破坏的剧情时,在剧情走向及人物设定方面存在模式化的倾向。《三十而已》中顾佳的丈夫出轨“第三者”林有有,《她们的名字》中任多美与丈夫张伟宸的婚姻也遭“第三者”插足。两部作品中女性主角的共同点是均为全职太太,且在丈夫背叛后开始觉醒,专注投入自己的事业中。
近两年来,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越来越热衷于刻画“姐弟恋”,即多金、美貌的“姐姐”与“弟弟”的恋爱故事。《耀眼的你啊》中康子由与其年下男友聂允泽、《她们的名字》中雷粒与其追求者高旭、《芳心荡漾》中的高帆与年下“弟弟”林森……剧情几乎均为“弟弟”大胆追爱,“姐姐”出于年龄、经济地位的差异考虑而拒绝,“弟弟”屡败屡战,最终与“姐姐”修成正果,确定恋爱关系。
编剧们仿佛抓住了“流量密码”,争先恐后地在影视剧中呈现一段又一段模式化严重的“姐弟恋”。
对于成功的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而言,剧中关于女性寻求自我突破和解放“第二性”束缚的情节设置更易激发女性受众对角色的身份认同。以《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两部作品为例,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源于现实生活,由环境来塑造性格,从而讲述其处于不同困境的不同选择。同时,由剧情引发的种种话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不是为了话题去刻意安排剧情。其中,顾佳做全职太太是否也算独立女性的议题就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探讨。而《北辙南辕》中的女性角色蹭着“女性独立”话题的流量,却全靠编剧为人物开“金手指”呈现女性角色的自立。因此,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一定要聚焦于现实问题,而非一味为了迎合观众去聚焦热点话题,罔顾剧情的合理性与人物设定的逻辑性,将各种热点议题叠加在女性角色身上。
同时,为了保障同一题材下的内容差异化,未来的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要注重规避人物设定、情节叙事上的套路,结合当下热点话题的同时,植根于现实进行突破创新。比如《俗女养成记》《华灯初上》,敢于呈现“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在题材创新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一部女性群像电视剧成功的核心在于真实反映城市年轻人的奋斗现实和所面临的困境。只有对女性形象的真实描摹、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还原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女性群像电视剧。
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作为一种生活化、戏剧化、现实化的视觉文化艺术,绝对不是女性在都市真实生活场景的简单复制和重现,是编剧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到女性细微的生活细节,再通过特有的叙事手法,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的,对女性在都市的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后的重现。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的,因此,可以预见,至少未来几年内,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至少是女性题材)的内容红利会持续存在。创作者需要不时停下脚步去回顾、反思,警惕思想、价值观层面的倒退或偏离,以及叙事策略方面出现的套路化、模板化等弊病。
参考文献:
[1] 姚娇寅.大都市的想象与认同:当代都市剧的受众心理分析[J].视听,2021(7):26-28.
[2] 张文照. 21世纪中国都市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0.
[3] 曾伟.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女性叙事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4] 李兰.中国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 罗良清.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小人物”群像的寓言:兼谈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现代转型[J].中国电视,2011(2):47-50.
[6] 王丽帆.都市剧女性视角下的主体意识呈现和身份建构研究:以《三十而已》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2):118-120.
[7]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1.
[8] 苏也菲.表征与拟像:都市剧中女性的媒介镜像[J].视听,2019(9):5-6.
[9] 劉晴.谈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J].中国电视,2020(12):51-54.
[10] 鲍丹.建国70年女性婚恋观的变迁路径:基于不同时期热播影视剧的角度[J].戏剧之家,2020(8):74-75.
作者简介 苏苗,研究方向:传播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