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恒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达到4.5%,超出市场预期(4%),市场对经济恢复形势的判断已从近日讨论的“通缩与否”转为“总体向好”,预期转向偏乐观。事实上,经济运行总体上是连续的,除非有外部重大冲击,如疫情暴发或者地缘政治冲突,引发供需重大变化。看待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要从财政、金融、物价、经济等指标综合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在于:一是过去三年来,疫情突发和反复、房地产和平台经济的波动导致月度间数据的大起大落,即使是经济环比平稳恢复,基数效应也会造成同比的大起大落;二是政策应对尽量靠前发力、集中发力,才能快速提振预期,但这导致从数据看金融、财政前期总量大于后期,比如社会融资规模和专项债发行使用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数据偏低;三是中国经济仍处新旧动能转换期,新发展格局仍在构建,内外需的切换仍未完成,这个过程会导致经济中旧动能的下行、新动能的上行,结构性的喜忧参半难以得出总体上是好还是坏的结论;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外部冲击多发,不确定性上升,从外需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角度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在此情况下,使用月度同比、两年平均的月度同比、四年平均的月度同比,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既要看到一季度经济恢复确实超预期,也要看到经济恢复不均衡、恢复基础不牢固,以及仍存在的挑战:
第一,经济恢复超预期,主要体现在工业增加值、消费、出口等大幅反弹,能够从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大幅多增以及PMI向好得到印证。从生产端三大产业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7%、3.3%和5.4%,对GDP同比的拉动分别为0.15、1.29和3.06个百分点,服务业恢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68.0%。从需求端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分别增长5.8%、5.1%和0.5%,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回升,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6%。这种恢复主要源于疫情平稳转段后服务业尤其是接触性行业正在回暖。
第二,经济恢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总体数据好于结构数据。一季度消费同比增长为5.8%,总体向好,但是商品消费同比仅增4.9%,低于餐饮消费9个百分点;商品消费中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一季度同比增长为-5.6%(乘联会数据),通讯器材、家电类消费同样为负增长,远低于消费整体数据。其二,宏观数据好于微观数据。反映经济总体的GDP增速超预期,但是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速仍偏低。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为3.8%,低于经济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0.5%和-27%。其三,服务业好于工业。其四,内需好于外需。
第三,经济恢复基础需进一步筑牢。其一,一季度经济超预期与3月份出口大幅上升有一定关系,但是在全球经济需求收縮以及韩国、越南等出口大幅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出口能否持续高增仍待进一步观察。其二,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仅为0.6%,较上月进一步下行;且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下行,工业产能利用率偏低。由于制造业投资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反映出民营经济对未来的信心仍有待恢复,当前稳定经济主要依赖以基建投资为代表的政府和国企投资。其三,房地产竣工面积同比增速较高但新开工面积负增长,反映出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各地保交楼保稳定的结果;房地产短期形势在持续恢复,但是待售面积同比仍上升,部分低能级城市的库存仍偏高,去化周期较长。其四,稳就业的压力较大,16岁~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19.6%,相对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其五,PPI同比连续6个月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大幅负增长,营业收入利润率和应收账款平均回款期有所恶化。
向前看,受低基数影响,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大概率在7%或者8%以上,三、四季度或有所回调,全年实现5%增长的概率较大。影响下阶段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在于出口和房地产形势。鉴于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固,切不能因为一、二季度经济从数据上看持续走高而过于乐观,从而收紧政策,这可能会加速三、四季度的下行。有必要进一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仍要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货币政策仍要保持对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必要支持,包括化解优质头部房企经营性风险、与财政政策配合支持基建投资、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要积极关注外需形势的变化,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要提前进行。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吸纳青年就业人群较多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