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乘風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随着“5、4、3、2、1”倒数,长征11号(CZ-11)海射型火箭于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在中国黄海海域点火升空,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5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在海上发射火箭的技术空白,为我国火箭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科技、中国力量不断向上的实力。
大家可以来到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海上火箭发射”展台近距离体验海上火箭发射。该展台通过火箭模型与发射平台实景,还原了中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的情境,组合电动装置、视频、火箭落体实物等,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的震撼,并通过多媒体互动屏展示的丰富知识与趣味性内容,动态演绎出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所谓海上火箭发射,就是通过在海上兴建固定或移动火箭发射平台的方式,为运载火箭提供可以在海上进行发射的条件。它由发射平台、总装指挥船(ACS)、运载火箭等部分组成。
我国长征11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任务,采用移动式火箭发射平台的模式。该发射平台由大型半潜式驳船改装,甲板面积十分巨大,长110米、宽近80米,面积超过一个标准足球场。由它改装的发射平台,可以同时容纳火箭、各种保障车辆以及设备。同时,该发射平台具备在五级海况下的运输能力和三级海况下的发射能力。
这是因为全球微小卫星产业发展迅速,产生了许多基于微小卫星开展业务应用的发射需求,特别是在大量微小卫星,如小卫星、微卫星、纳卫星等待部署的情况下,涌现出了对火箭发射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快速响应能力的迫切需求。为满足这一市场领域的发射需求,人类开启了海上火箭发射的研究。
相比传统的陆上发射场,海上发射平台对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基本不会产生干扰。通过灵活选择发射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航区、落区分布在无人海域,从而有效避免火箭残骸对地面人员、财产等造成的风险,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同时,也因为突破对航区、落区选择的局限性,可以更加优化弹道设计,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火箭的运载能力。
根据轨道动力学规律,当目标轨道倾角低于发射场纬度时,需进行降低倾角的轨道机动。轨道高度越低,这种机动消耗的能量越多,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动力系统的能力损失就越大。对于低倾角低轨卫星发射任务,如在我国陆地火箭发射场发射,降倾角机动所需能量消耗过大。若火箭从更低纬度海上地区发射,则可免去降倾角轨道机动,减少能量的消耗。火箭还可以充分利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附加速度,从而节省燃料;而对于静止轨道卫星则可直接发射入轨,无须耗用卫星所携带的燃料进行变轨,更加经济、便捷。
对于中高倾角发射任务,海上火箭发射平台除了移动到最佳发射位置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火箭发射方向来实现,增强了发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海上发射好处多,难度也大。
相比陆基发射台,起伏波动的海上平台,首先要在晃动情况下确保火箭快速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也就是海上动基座瞄准技术。目前我国的海上火箭发射平台已具备三级海况下的发射能力。
其次,为了进一步保障火箭能够正常入轨,还需要技术人员为它编制计算程序,使火箭拥有智慧的大脑。
这样才能在发射后自主校准控制飞行路线,实现“我的飞行我做主”。
另外,为了保障平台上火箭及人员的安全,长征11号运载火箭在发射船上发射,控制火箭发射则在另一艘距离该发射平台2千米的指挥船上,这就需要前后端无线远控技术来实现。
此外,考虑到海上火箭发射平台场地限制,长征11号运载火箭还以箭星组合体形式整体出厂,由总装厂经铁路、公路运输至港口,到达港口后经过两三天测试准备随即登船,再航行到指定海域后发射。
长征11号运载火箭为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全长20.8米、箭体直径约2米、起飞质量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50千克、低轨运载能力700千克。全箭由一子级、二子级、三子级、上面级和卫星整流罩等箭体结构及箭上的推进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与姿态控制系统等组成。CZ-11海射型火箭可将有效载荷发射到高度200~1000千米、倾角从太阳同步轨道到近赤道轨道范围的各种低地球轨道,为全球微小卫星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可靠和经济的新型发射服务。
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之所以选择这款型号,主要因其为固体燃料火箭。在海上发射的条件下,固体燃料火箭无须临时加注的优势,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长征11号运载火箭可以提前填充好燃料并长期贮存,不用像液体火箭那样在发射前进行燃料加注,简化了发射流程。
长征11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应用,为全球微小卫星业界提供了更加安全、灵活、可靠和经济的新型发射服务,以其为代表的长征火箭家族,将以更加优良的发射服务推动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